資源描述:
《心 靈 的 出 路》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心靈的出路(一)我有自由陳圣第一章找出我自己的選擇在生活中,我常常羨慕年輕人有活力與激情,也有機會修改錯誤,前途無量。年輕,就可以不服從,可以不考慮后果。而現(xiàn)在頹廢的自己,認命于貧寒,改不了錯誤,又學(xué)習(xí)能力低下,更無法應(yīng)對紛繁復(fù)雜的生活,苦哉-等死!請大家試想一想,榮華富貴與愛恨情仇遙遠到都被確定,有時似乎,有時也確實生活里少一點也沒什么!吃的好壞,穿的貴賤許多時候并不重要,是可以游戲般輕率的。此時,還有什么激情可言啊?!對于僅僅完成工作而言,敷衍了事而言,我體會到太多的無聊,太多的可以少負責(zé)任!太認真與較真,就會侵
2、犯某些人的利益!然而活著就是一場不甘心的事實。一場還沒有結(jié)束的戲。沒事找事這一普遍的人生原則啟發(fā)我:于個體相對性而言,想做什么,對自己是絕對重要的。于換位思考中平等的他人,這卻是微不足道的------即,做與不做什么,也許都有自我詭辯,或者自我欺騙的可能,而且,于心靈的無限可能性來說,做與不做什么,都改變不了自己可以自由選擇這一個事實。我能身處其中又置身事外!于此,我發(fā)現(xiàn)了意義的自我建構(gòu)的絕對性,有效性:1,在內(nèi)憂外患,在動力與壓力之中,我可以借力打力,建立更高的平衡與抗壓性;2,愿意在開放與包容的世界中印證與拓展自
3、己;3,任何吸引自己去羨慕的人,事,物,可以是自己下一場攀登的支撐點,但只是可能;4,我們可以在理解彼此的無聊性中,如鏡子般映照出生命的有效性,可能性與光輝燦爛性,即便無聊,即便暫時迷失自己而成了盜版的他人,過去做了,現(xiàn)在可以不做,我有權(quán)利選擇!可怕的恰是昏迷與等死!可怕的恰恰是自己不去主動選擇!于是,我爬起來開始寫作,不是追趕年輕,不是妄圖反抗,也不是發(fā)泄怨氣,更不是尋找可能與希望。我本來就有可能,去游戲、思考、寫作、應(yīng)酬。就如同羨慕與生氣,也許只是一個姿態(tài),也許激起了欲望與行動,也許有勇氣準(zhǔn)備離家出走,甘愿冒迷失
4、的風(fēng)險,但是整個過程之中我都可以隱身般靜靜等待,去做,又故意半途而廢!甚至于,我是逗你玩,只是試探你而已,只是確證我可以選擇!我可以自我選擇,這是任何人,任何災(zāi)難,都無法阻止的!然而這卻不是無限制性的魔境之誘惑。因為內(nèi)憂外患之下的處境,因為所能支撐的可能,其實只是有限并且可把握的有效性之可能。于是,渴望改變和人生拓展的主人,便明白夢想原來僅僅是一個可能而已。當(dāng)所運用的根源、基礎(chǔ),或者說資源、起點,是可以有生長性,是可以得到更大的支持,當(dāng)目前的狀態(tài)有可以企及下一站的目標(biāo)與夢想,此時就變成了一個過程,或者輝煌的愿景!如此
5、一步步地邁向未來,才算得上是自我更新、自我變化的。更重要的是,原來人生方向不再是一個模糊的可能,而是主人我正在進行的選擇。80這就是作者希望澄清,并告訴讀者的:人生是有事可做的,人生是無盡延伸的。人生,更是需要自己去確證有效的變化,以實現(xiàn)自己可以企及的目標(biāo)與可能,選擇出自己的愿景!這也是作者所總結(jié)的應(yīng)急預(yù)案與世界觀,隨時把握住自己的、對象的①有效性,②變化性,③可能性,④選擇性。由此,就不必在乎生命的歷程有多長,人格是否需要研究其是非性與道德性------一旦無效,我自己就要找到自己新的可能,從而積極地去變化,選擇出
6、可以實現(xiàn)的長遠愿景!世俗過去所議論的生死問題,在此就會被懸擱之。除了一切意義需要去驗證、有效性的驗證,若是沒有可能,那就淡然其意義,無視其區(qū)分,從而走出其意義的陷阱、偽命題的幻境!這就是遙望生命的遠方時我的選擇:重建自己生活的內(nèi)容,和將來的遠景!也許自己永遠都是默默無聞,也許自己又會再一次迷失方向,甚至懷疑自己的選擇,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生命像花兒一樣開放過,迎接過朝陽!也許自己面對莫測的遭遇,只是失敗,沒有什么,因為我在宇宙光輝里如此存在過!這就是我的心靈之路!第二章我是什么東西在我們的教育里,教會學(xué)生認識自己
7、,認識同學(xué),老師和社會,是很重要的一刻。只為了基本的社會化訓(xùn)練,乃至關(guān)于社會性責(zé)任的自我認同。提出問題,要求學(xué)生思考并解答“我是什么?”就語焉而出。在通常的自我懷疑里,有人痛苦于“我是誰?”在偶像,對象,以及想象的自己應(yīng)該的模樣三者中,把自己當(dāng)做所旁觀的對象,其實是一種痛苦又深埋的自我分裂。而作為身心分裂的,這個身體是我的,是由我支配與自由觀照的,很可能只是自戀而不會那么深的內(nèi)心痛苦。因為將“自我”等同于那人格的誰,而身軀又在此時是唯一的,這樣的神化或者物化,就不能不是自我否認,自我欺騙。無論多少答案,包括“我是神”
8、、“我是奴隸”、“我是某某的兒子”,“我是李剛的兒子”、“我是犯錯者”、只要答案無法讓自己滿意,說或者疑問“我是誰?”就根本不可解!那么,又可以疑問“我是什么?”,“我是什么東西嗎?”在我們的日常用語里,這卻是罵人的話。是個物或者不是個東西,本身意義上貶低了被指認者的人格與人性。在英語語法中“Whatisit?"既可能指與某物之間的互換,更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