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大學教育如何回答“錢學森世紀之問”》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摘自《科學中國人》2011年第2期大學教育該如何回答“錢學森世紀之問”熊丙奇人民科學家,“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2009年10月31日逝世。人們在追憶錢老為我國航天事業(yè)做出的突出貢獻,以及他的愛國精神、科學精神的同時,反復提到他晚年對發(fā)展中國教育、培養(yǎng)杰出人才的肺腑之言——2005年,他對溫總理說,“現(xiàn)在中國沒有完全發(fā)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yǎng)科學技術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的獨特的創(chuàng)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卞X老的話,溫總理曾在多個場合提及。2006年,他在一次高等教育座談會上,向參加座談的幾位大學校
2、長和教育專家,轉述了錢老的話,并說這是他“非常焦慮”的一個問題。這其實也是當下中國教育的焦慮,尤其在每年諾貝爾獎頒發(fā)之際,圍繞大師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各方都會來一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在各種討論文本中,見得最多的字眼,就是“造就”大師。在筆者看來,要回答錢老的世紀之問,應該認真體味錢老所說的“冒”字,讓人才自然地生長出來,而非對人才進行所謂的“造就”。進而根據(jù)這樣的認識,為杰出人才“冒”出來提供良好的教育土壤和學術土壤。一、人才評價體系的嚴重偏差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必須首先明白何為“優(yōu)秀人才”。可令人遺憾的是,在恢復高考制度30多年之后的今
3、天,整個社會的“人才觀”,還極為落后,學校、家庭和社會都還用落后的“人才觀”,去要求人才,最終,“人才”成長為大家所需要的模樣,卻離杰出越來越遙遠。具體說來,我國社會“人才觀”最大的偏差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學歷社會”中以學歷高低評價人才,而是對“全才”,“偏才”和“怪才”糾纏不清。今年來,在高校試點的自主招生中,無論高校還是社會輿論都說要為“偏才”、“怪才”提供上大學的途徑,而這種提法的存在,本省即表明我國社會對人才的評價進入嚴重誤區(qū)。何為“全才”?在現(xiàn)今的學校教育中想,中學指那些各門功課(主要是高考科目)總分高的學生,大學則指公共必
4、修課,專業(yè)課學績點高的同學。而與之對應,那些有某幾門功課不及格的學生,則不是這樣的“人才”,最多屬于“偏才”和“怪才”。我國的高考制度和大學教學管理,是為我們所理解的“人才”服務的。在高考中,依據(jù)學生考分高低,結合志愿進行錄取、單科分數(shù)再高,總分低一分也不能錄取,在大學中,必修課占了所有課程的極大比例,只要有一門必修課未通過,就拿不到學位和畢業(yè)證書就是在大學畢業(yè)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中,要通過筆試門檻進入復試,不但總分要過線,單科也要過線。這樣的人才評價體系,貌似很“全”,實則“單一”,所產(chǎn)生的必然結果是,“人才”是被“拔出來”,中小學教
5、育普遍在“贏在起點”的理念指引下拔苗助長;“人才”是被“塑出來”,一出土,就給他們套一個“模子”,要求他們在這個模式里生長——中學教育追求高考科目的考分,一些單科跛腳的同學有可能在中考時就被淘汰,難進重點高中,很多學生為了獲得高考高分,而不得不花大量時間去彌補自己的薄弱學科,在彌補的過程中,個性和興趣也逐漸喪失,這就是錢老所說的學生對學習知識不感興趣;大學教育追求專業(yè)課、公共必修課過線;考研變?yōu)榈诙胃呖?。簡言之,分?shù)成為一個人成就為“人才”的不二法寶。大多數(shù)人都被趕進一條成才途徑,所謂的高考獨木橋由此形成。而針對這種現(xiàn)象,所做的“
6、修補”調整,就被認為是也給偏才以成才機會。這樣的多元評價體系,無疑引導中學生重視個性的發(fā)展,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因為這些都會在大學入學中被評價、被關注,在美國中學,大多推行分層教學,學生可按自己的興趣和學科實力,選修不同難度的課程,比如,數(shù)學就有數(shù)學A、數(shù)學B、數(shù)學C可選,學生們不必花大量時間去彌補自己的弱項讓其達到最高的水平,而只需使弱項達到最低要求即可,更多的時間用于發(fā)展自己的愛好;而大學從招生時,就有多元的人才評價視角,進而在大學教育里也為學生提供更充分的選科、選課的機會,低年級不分專業(yè),推行完全學分制,選
7、修課比例高達50%,這為杰出人才的涌現(xiàn),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大學教育中的“兩重兩輕”受單一人才評價觀的影響,我國的大學教育也存在偏差。表現(xiàn)在兩方面:1、重知識教育輕人格教育我國的教育,長期以來,以記憶能力代替了學習能力,以學習能力代替了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意能力。重在考核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基礎教育,已經(jīng)被“填鴨式”的教育理念牢固占據(jù),并由于老師易教(照本宣科)、學校易管(以升學率為目標、以分數(shù)為指標、以題海戰(zhàn)術為手段),這種教育理念難以轉變。而只知記憶、背誦的學生進入高等教育,也延續(xù)了以前的學習方法,要么以考研為目標,
8、努力攻克幾門考研課程;要么以專升本為學習目的,一進大學校門就準備“第二次”高考,而沒有以上升學目標的學生,則很多時間在茫然中度日。這些學生到了畢業(yè)時,很難有興趣導向的學術追求,最新的數(shù)據(jù)顯示,一半博士畢業(yè)生選擇進公務員隊伍。這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