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酶學》PPT課件

《食品酶學》PPT課件

ID:39747888

大小:1.37 MB

頁數(shù):51頁

時間:2019-07-10

《食品酶學》PPT課件_第1頁
《食品酶學》PPT課件_第2頁
《食品酶學》PPT課件_第3頁
《食品酶學》PPT課件_第4頁
《食品酶學》PPT課件_第5頁
資源描述:

《《食品酶學》PPT課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食品酶學衛(wèi)敏E-mail:wei_min80@163.comTel:13783408554蘋果、梨、土豆切開后為什么會褐變?此類水果罐頭加工時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肉太老,嚼不爛,原因是什么?怎么辦?烤的面包又小又硬,還不好看,什么原因?哦,明白了,還是加點淀粉酶吧!它是怎么生產(chǎn)出來的?你注射過葡萄糖嗎?加酶洗衣粉??為什么要加酶?加了哪些酶?你用過嗎?添加了: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⒖冀滩?、食品酶學。鄭寶東主編。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食品酶學。王璋主編。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13、食品酶學。何國慶,丁立孝主編?;瘜W工業(yè)出版社,20064、食品酶學。劉欣。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

2、06第1章緒論主要內容1.1酶學研究簡史1.2酶的一般特征(重點)1.3酶的分類和命名1.4酶學對食品科學的重要性(難點重點)什么是酶?酶是生物體產(chǎn)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1.1酶學研究簡史酶學重要性化學醫(yī)學生物工程生理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酶輕工、化工食品、醫(yī)藥能源、環(huán)保1.1.1人類利用酶的催化作用的歷史悠長而久遠⑴遠在進入游牧生活時期,人類已開始利用動物的胃液(含凝乳酶)來凝固牛乳,制造干酪。⑵4000年前就已掌握了用麴和蘗釀酒技術。⑶在周朝(公元2700多年前),已出現(xiàn)了利用大豆蛋白材料制醬的傳說。⑷秦漢時期,人們已開始用麥芽制作飴糖。⑸人們還利用糞便使獸皮脫毛,制作皮

3、革;用胰臟軟化皮革,這些都屬于酶的作用。⑹約2500年前人們已懂得利用酒曲來治療腸胃病,用雞內金(雞胃膜)治療消化不良。1.1.2酶的發(fā)現(xiàn)與工業(yè)化生產(chǎn)(1)1833年法國化學家Payen和Persoz從麥芽汁提取物中首次發(fā)現(xiàn)了淀粉酶。(2)到19世紀中期,科學家們已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胃蛋白酶、多酚氧化酶、過氧化物酶和轉化酶等。巴斯德主張:發(fā)酵和活細胞有關,酒精發(fā)酵是酵母細胞生活的結果。巴斯德(1822-1895)微生物學的奠基人提出分子不對稱性理論,開創(chuàng)了立體化學研究的途徑。創(chuàng)立了發(fā)酵的生物學理論,低溫消毒技術(巴氏殺菌)免疫學--預防接種,研制出狂犬疫苗李比希認為:發(fā)酵及其他類似過程,是由于化

4、學物質的作用,純粹是化學過程。從1901年到1910年最早的十次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中,李比希的學生就有七位。李比希(1803—1873)德國化學家化學教育改革家有機化學創(chuàng)始人農(nóng)業(yè)化學之父(3)關于發(fā)酵本質的長期論戰(zhàn)(4)1897年,畢希納兩兄弟(EduardBuchner&HansBuchner)成功的從酵母細胞分離出具有發(fā)酵作用的物質,能使糖發(fā)酵。這說明巴斯德和李比希的兩種觀點實質上是一致的。生物化學就是在解決發(fā)酵本質的著名論戰(zhàn)中產(chǎn)生的。HansBuchner(1850-1902)德國細菌學家EduardBuchner(1860-1917)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Enzyme的詞源187

5、8年,德國科學家Kuhne首先提出用以表示未統(tǒng)一名稱的已知的各種酵素——enzyme。Enzyme本身的意思是“在酵母中”,起源于希臘語,其中en表示“在之內",zyme表示酵母或酵素。1.1.3酶催化的專一性1894年,F(xiàn)ischer提出了“鎖和鑰匙”模型,成功解釋了酶的催化反應機制。1959年,Koshland提出的“誘導契合”理論,以解釋酶的催化理論和專一性,同時也搞清了某些酶的催化活性與生理條件變化有關。1.1.4酶學的理論研究1902年Henri和Brown各自獨立提出了以下觀點:在固定酶濃度的條件下,逐步增加底物濃度而得到的反應速度—底物濃度的飽和類型曲線是由于形成酶—底物中

6、間絡合物的結果。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中間產(chǎn)物學說,推導出酶促反應動力學方程,即著名的米氏方程,定量地描述酶的上述性質:V=Vmax[S]/Km+[S]V:反應速度Km:米氏常數(shù)[S]:底物濃度20世紀50年代起,酶學理論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活躍,在蛋白質(或酶)的生物合成理論方面獲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70年代初實現(xiàn)了DNA重組技術或稱克隆技術,極大地推動著食品科學與工程的發(fā)展,也促使酶學研究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近20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除蛋白質以外,核糖核酸(RNA)也有催化活性。1.1.5酶的純化和固定化1926年美國人Sumner首先從刀豆中獲得了不負載任何其他催化

7、劑的脲酶蛋白質結晶,從此確立了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的觀點,為酶的理化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礎。1930年至1936年間,制取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羧肽酶A的結晶。至此人們已經(jīng)獲取了上百種酶的結晶,另外還有超過600種酶被提取純化。1953年,德國科學家Grubhofer和Schleith首先將聚氮基苯乙烯樹脂重氮化,將淀粉酶、胃蛋白酶、羧肽酶和核糖核酸酶結合,制成固定化酶,有效地進行了酶的固定化研究。1971年,出現(xiàn)了固定化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