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讀《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ID:40313441

大?。?1.50 KB

頁數(shù):7頁

時間:2019-07-30

讀《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_第1頁
讀《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_第2頁
讀《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_第3頁
讀《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_第4頁
讀《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_第5頁
資源描述:

《讀《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讀《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正如劉俊先生在《研究的背后——讀陳平原的〈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中所指出的“立足于現(xiàn)代文學卻不限于現(xiàn)代文學的范疇,第一次勾勒了中國小說敘事模式‘史’的基本體系和流變過程,從而使這部專著成為了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的第一部‘藝術形式發(fā)展史’,讀陳平原先生的《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確實像在讀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發(fā)展史,它以非常清晰的脈絡向我們呈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小說、新小說到五四小說每一個階段中所展示出來的小說的誕生姿態(tài)。眾所周知,我們今天的小說模式與傳統(tǒng)小說相比,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顛覆。那么,是哪些因素促成這種轉變的呢?陳平原先生的這本《轉變》因而變得意義重大。對于我們來說

2、,去了解這樣一種轉變無疑是一門必備的功課。作者尖銳地指出了“轉變”是以梁啟超等為代表的新小說家與以魯迅等為代表的五四小說家共同完成的,將小說形式的研究與文化背景研究結合起來,探求小說敘事模式中某些變化著的“意識形態(tài)要素”。從小說敘事時間、敘事角度、敘事結構三大轉變闡釋西學對中國小說敘事模式轉變的影響,又從傳統(tǒng)文體、史傳詩騷傳統(tǒng)的影響來說明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并不是對西方小說一味的橫移,而是有自己的詩文傳統(tǒng)為基礎的。在作者完成初稿的80年代來說,這一嘗試不僅填補了文學史研究領域中文體研究的空白,也推進了文學的形式研究。即使到了文學形式研究漸趨成熟的今天來說,此書仍有無法替代的研究價值,它

3、20年之后一字不改的再版便是一個無法辯駁的事實。然而我在閱讀過程中,由于理論修養(yǎng)的欠缺,有些疑惑,現(xiàn)列舉如下:作者認為“中國小說的敘事模式的轉變基于兩種移位的合力:第一,西洋小說的輸入,中國小說受其影響而產(chǎn)生變化;第二,中國文學結構中小說有邊緣向中心移動,在移動過程中吸收整個中國文學的養(yǎng)分因而發(fā)生變化?!比珪笱?0萬字,正是沿著這兩大部分展開,論述中國小說敘事模式轉變過程中西方影響及傳統(tǒng)根基所發(fā)生的作用。如此簡明的線索無疑是有益的,奠定了作者論述的理論框架,同時我們在閱讀過程中,閱讀框架也是簡明而清晰的,顯得容易入門。然而讀完之后,感覺卻像是掉進了作者為我們預先制定好的框架里了,框架里

4、面一直是作者在說話,他說這里是傳統(tǒng)因素,那里是西方影響,是不是僵化了?對于一國文學對另一國文學的影響,一代文學對另一代文學的承接,難道真的可以如此清晰地區(qū)分開來?作者將西方小說的啟迪與傳統(tǒng)文學在敘事模式的轉變中分為上下兩編來講,雖然脈絡清晰,邏輯性很強,但如此涇渭分明的區(qū)分卻讓我們讀起來有生硬、割裂之感,無法獲得兩者共同作用于轉變時期的小說所發(fā)生的影響那一種整體印象。作為共同作用于“轉變”的兩種合力,其影響是在潛移默化中同時進行的,應該很難區(qū)分哪些是西方啟迪的結果,哪些是傳統(tǒng)文學的遺跡。這樣的區(qū)分給人一種“西方啟迪+傳統(tǒng)影響”——兩種文學的生硬拼湊的感覺,然后就拼湊出現(xiàn)在的敘事模式,可是

5、實際演變過程中應該有這兩者的相互交融,相互排斥的醞釀時期,然后才有現(xiàn)代小說敘事模式的脫胎。時代為什么選擇了西方的這些技巧,為什么保留了傳承的那些因素,這應該是醞釀時期所能回答的吧。其實作者有意無意地在文中也顯露出這樣一個醞釀時期,作者在第三章中國小說敘事角度的轉變和第七章史傳傳統(tǒng)和是騷傳統(tǒng)中都引用《老殘游記》《鄰女語》《上海游驂錄》來說明成功采用了第三人稱限制敘事的事實,并在第三章直接指出“新小說家并沒有直接模仿西洋小說第三人稱限制敘事,而是借鑒其一人一事貫穿到底的布局技巧,并摻和中國筆記小說錄見聞方法,力圖把整個故事納入貫穿始終的主人公視野之內(nèi),由此形成新小說家獨特的第三人稱限制敘事意

6、識?!弊髡吆苊鞔_的向我們呈現(xiàn)了這種中西結合促成小說敘事模式的“脫胎”狀態(tài),那么為什么只“借鑒其一人一事貫穿到底的布局技巧”,為什么“摻和中國筆記小說錄見聞方法”,那些因素吻合了現(xiàn)代小說敘事的需要?難道只是一種簡單的模仿?“一時代文學總適合一時代之精神”,講的不僅是內(nèi)容,我深信形式也如此。作者說“毫無疑問,‘五四’作家和被他們稱為‘老新黨’的‘新小說’家有很大差別-------從思想意識到具體的藝術感受方式。但我仍然……放在一起論述,強調共同完成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睆摹肮餐瓿芍袊鋽⑹履J降霓D變”的意義上將五四作家與新小說家放在一起論述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如作者所說,兩者的差別只是

7、“從思想意識到具體的藝術感受方式”嗎?兩者在“共同完成”的這場轉變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如在第六章傳統(tǒng)文體之滲入小說中,作者所列舉的作品幾乎全是新小說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官場現(xiàn)形記》《鹽鐵論》《老殘游記》《玉梨魂》等,但對五四作家作品僅在“游記式”小說略略提到,并在結尾說“五四作家無疑也從古代山水游記中吸取靈感,但那是靠修養(yǎng)趣味做中介,通過潛移默化起作用”。我們知道五四作家作品中國小說敘事模式轉變中起了決定性作用,論傳統(tǒng)文體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