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元代理學與元代詩人的仕隱》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九年第二期●文學研究元代理學與元代詩人的仕隱火人提要由宋入元的理學除了在元代詩人的詩作內(nèi)涵及其藝術風格的形成方面留下深深的痕跡之外,還直接影響著元代詩人仕與隱的選擇??梢哉f,民族矛盾與壓迫并不是決定元代詩人仕隱的唯一原因。元代理學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程朱理學與陸九淵“心學”的合流。前者是元代詩人仕元的理論基石,后者是元代詩人歸隱的精神內(nèi)核。關鍵詞元代理學元代詩人入仕歸隱禮》、《春秋》、《易》。如此,理學又經(jīng)書院得以一廣泛傳播。理學由宋入元,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而艱苦如果說理學在元代流
2、傳之際又有新的發(fā)的過程,但作為人們精神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展并呈現(xiàn)出一定的特色的話,那么,南宋顯學支撐,它頑強地在元初學士文人的心中由局朱學與陸學在元代的逐漸合流可為其顯著特部占領逐漸發(fā)展為全盤控制,由此在中原地征。南宋中期,朱陸比肩而立,“一時學士大夫帶蓬勃發(fā)展,以至名儒迭出,流派紛呈。時北雷動云從,如在洙泗,天下并稱之曰:朱?有許衡締建的“魯齋學派”,劉因創(chuàng)立的“靜修陸”。至南宋后期,朱學盛而陸學衰。入元以學派”,南則有南宋“勉齋學派”之余緒“北山后,朱學大盛,但陸學的流風遺韻亦開始為世四先生”和吳澄的“草廬
3、學派”。一方面,戎馬人所矚目。一者,“朱氏之學,盛行于今,上自撫攘、文獻散逸中士子對艱難北傳的理學(尤國學,下至鄉(xiāng)校、家塾。師之所教,弟子之所?其是程朱理學)頂禮膜拜,所謂“海內(nèi)之士,非學,莫非朱子之書?!币徽?信奉陸學、推崇1程朱之書不讀”;一方面,起于漠北草原的象山者亦不乏其人。曾官至禮部尚書,預修蒙古貴族為擴大并鞏固其統(tǒng)治亦大力張揚理宋、遼、金三史的危素宣稱“守其言(指陸子之?學。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便“盡收亡金諸儒說)而弗變?!泵鍎⒃凇峨[居通議》中亦o之士,及一時豪杰知經(jīng)術者,而顧問焉?!比史Q陸九淵
4、“誠一世之天才也”;“夫象峰中天,?宗(公元1312~1314年)之時,復科舉,欽定百世稽首?!蹦戏酱笕鍏浅胃跇藥弥鞂W之以朱熹的《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由南宋的時,引輸陸學的本心論,“嘗為學者言:朱子道私學身份一躍而為官學?!对贰みx舉志》又問學工夫多,陸子靜卻以尊德性為主。問學不稱,元代書院遍及各地,政府直接委任書院講本于德性,則其弊偏于言語訓釋之末,果如陸?官,或曰“教授”,或曰“學正”,或曰“山長”。凡子靜所言矣?!蓖撇ㄖ鸀懻呱杏嘘愒?趙偕,讀書者必先讀《孝經(jīng)》、《小學》、《論語》、《孟鄭玉,虞集等人
5、。可以說,元代朱陸合流最顯子》、《大學》,次必讀《詩》、《書》、《禮記》、《周赫的結果便是在明初誕生了大力發(fā)揚陸學的64á王陽明的“心學”。如此,元人既接席朱熹的儒生。為此,被時人譽為“儒教大宗師”,從“性理”、“格物致知”之說,又承繼陸九淵的客觀上再一次吸引士子發(fā)揮所長,“以夏變“心理”、“發(fā)明本心”之說,這就為元代詩人社夷”。而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便是一振而大會政治觀的形成,生活道路的選擇提供了廣盛的理學。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曾有這樣一闊的空間,直接指導了元代詩人的入仕與隱段記載:“許衡應召赴都。劉因問之
6、:‘公一聘逸。而起,毋乃太速乎’?衡答曰:‘不如此,則道不與歷朝相比,元代詩人的民族構成十分行’?!痹S衡這里所說的“道”,即為程朱理學所à復雜,但操觚賦詩之士仍以漢人為多。那宣揚的“道”,即:“理”。朱熹在《朱子文集·答么,如何面對以鐵騎橫征天下并得以大一統(tǒng)黃道夫》中說:“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的蒙元政府便成為士子們首先要解決的問之本也?!边@個“理”,或曰“道”,既是宇宙萬物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元代的士子文人的本原,也是儒家思想中人類社會的最高原仕隱較為自由隨意。其中,與蒙元政府配合默則?!墩撜Z·堯曰
7、篇》載:“堯曰:‘咨!爾舜!天契,成就功名者有之;寄情山水、隱跡江湖、獨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修己身者有之;半官半隱、時懷立功之心、時終’?!比寮冶廊胧赖乃枷胗纱藗髦лd。在從隱士之風者亦有之。元代詩人中,仕元且顯理學家看來,皇統(tǒng)與道統(tǒng)在堯、舜、禹、湯、文、者就有郝經(jīng)、許衡、劉秉忠、劉、王惲、盧摯、武、周公以前合而為一。而孔孟以后,道統(tǒng)便趙孟、歐陽玄、袁桷、范、虞集諸人;固隱與皇統(tǒng)分離,為民間賢士所繼。換言之,道統(tǒng)不出者有戴表元、劉因、許謙、吳萊、陳樵、鄭只由明君實現(xiàn),而昏君則不能執(zhí)道。所
8、謂“周玉諸人;半官半隱者有尹廷高、楊載、仇遠、張公沒,圣人之道不行;孟軻死,圣人之學不傳。養(yǎng)浩、吳澄諸人。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二傳諸后;無真儒,則貿(mào)貿(mào)焉莫知所之,人欲肆bk凡仕元者,莫不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他們而天理滅矣。”可見,天道至尊,道統(tǒng)高于皇仿佛越過了民族畛域,在南宋遺民“寧可枝頭統(tǒng)。故理學家們提出“從道不從君”的處世原抱香死,何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