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關于西漢前期的策問與對策初探

【資料】關于西漢前期的策問與對策初探

ID:44289776

大?。?3.50 KB

頁數(shù):3頁

時間:2019-10-20

【資料】關于西漢前期的策問與對策初探_第1頁
【資料】關于西漢前期的策問與對策初探_第2頁
【資料】關于西漢前期的策問與對策初探_第3頁
資源描述:

《【資料】關于西漢前期的策問與對策初探》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關于西漢前期的策問與對策初探西漢前期的策問與對策初探,西漢前期是古代策試制度化的重要時期,它確實選拔出了真正的人才,對中華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策問”是古代以策試十時由主考一方出題發(fā)問,其中由皇帝親自發(fā)問或者代衣皇帝發(fā)問的稱為“制策”,由各級主考的政府部門發(fā)問的稱為“試策”o士子的回答則稱為對策。一、漢文帝時期的策問與對策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論述道:“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ferdquo;[1],這里的應詔而陳政,即是針對統(tǒng)治者關于吋政的策問給以準確的冋答。作為一種制度化的考試方法,它

2、確立于西漢前期。據(jù)《漢書·文帝紀》載,文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而178年)十一月發(fā)生了日食,文帝以為這是上天對自己的施政冇過給以警戒,所謂“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因此下詔令臣民上言H己的過失,同時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九月,漢文帝再次下詔,要求“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上親策Z,傅納以言。”[2]關于文帝策問的具體內容,《漢書》記載道:“惟有五年九月壬了,皇帝曰:昔者人禹勤求賢士,施及方外,四極

3、Z內,舟車所至,人跡所及,靡不聞命,以輔其不逮;近者獻其明,遠者通厥聰,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失徳,夏以長楙。高皇帝親除大害,去亂從,并建豪英,以為官師,為諫爭,輔天子Z闕,而翼戴漢宗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方內以安,澤及四夷。今朕獲執(zhí)天了之正,以承宗廟之祀,朕既不徳、乂不敏、明弗能燭、而智不能治,此大夫Z所著聞也。故詔有司、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帥其,忐,以選賢良明于國家Z大體、通于人事Z終始及能直言極諫者,各有人數(shù),將以匡朕Z不逮。二三大夫Z行,當此三道,朕甚嘉Z,故登大夫于朝,親諭朕志。大夫具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徳、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

4、四者之闕,悉陳具志,毋有所隱。上以薦先帝之宗廟,下以興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親覽焉。觀大夫所以佐朕,至與不至,書Z、周Z、密Z、重Z、閉Z。興自朕躬,大夫其正論,毋枉執(zhí)事。嗚乎,戒之!二三大夫其帥志毋怠!”分析這篇策問我們可以看出五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對古代統(tǒng)治者的推崇與效仿;二是対自己祖先的膜拜;三是對自己進行解剖與評價;四是講自己征舉賢良及直言極諫者的口的,“將以匡朕之不逮”;五是就對策的問題作出說明,即“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ferdquo;,要求賢良們認真對待,作出答策。從策試的視角來看,文帝二年和十五

5、年的兩次詔舉賢良,笫一次的目的是要糾正自己施政的過失,考試的性質述不十分明顯;第二次策問則明確提出皇帝要親口進行策試的具體內涵,并且要采納賢良們的建策,這可以看做策試制度化的開始。而從被舉薦的賢良方正之對策小,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于時政和治國方略確是深有見地。如這次的詔舉賢良文學士,晁錯獲得了第一,他在對策文中按照皐帝策問的內容層次,一一作出答策:百先是自謙;接著對“詔策H‘明于國家大體’”作出回答;再接下去是對&1dquo;詔策口&Isquo;通于人事終始’”作出回答;再接下去是對&1dquo;詔策匕

6、1&1squo;肓言極諫’”作出回答,他以五霸為例講了春秋五個霸主才能不如其臣,但是得到直言極諫的“方正之±”的輔佐,能夠“救主Z失、補主Z過、揚主之美、明主Z功,使主內亡邪辟Z行、外亡務污Z名”,五紺因此被后世稱為“賢主”;再接卜?去是對“詔策Id‘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Z不寧’”作出回答,他以秦朝二世而亡為例,分析了“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寧Z禍”產生的根源,秦朝暴政所造成的“親疏皆危、外內咸怨

7、、離散逋逃、人有走心Srdquo;的狀況,乂以漢文帝即位以來為天卞興利除害、變法易故、以安海內的諸多惠政作為對比,稱贊這些是“上世之所難及”、“道純徳厚”,“元元之民幸矣”;最示,他對“詔策Id‘悉陳其志,毋有所隱’”作出回答,認為ftldquo;五帝其臣莫能及,則自親Z;三王點主俱賢,則共憂Z;五伯不及其臣,則任使Z”,漢文帝資材不亞于五帝,然君臨天下十六年來,“民不益富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