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益氣養(yǎng)陰法治療結腸黑變病的效果觀察》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益氣養(yǎng)陰法治療結腸黑變病的效果觀察[摘要]目的探討益氣養(yǎng)陰法治療結腸黑變病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木院2010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50例結腸黑變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給予聚乙二醇口服治療,治療組給予益氣養(yǎng)陰湯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結腸鏡療效和臨床癥狀療效。結果治療組患者結腸鏡下的總有效率為92.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0%(P<0.05);臨床癥狀的總冇效率為96.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P<0.05)o結論益氣養(yǎng)陰法治療結腸黑變病的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關鍵詞]益氣養(yǎng)陰法;結腸黑變??;結腸鏡;臨床癥狀[中圖分類號]R28
2、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721(2014)02(c)-0102-02結腸黑變病(melanosiscoli,MC)是以結腸黏膜黑色素沉著為特征的非炎癥性腸?。?],其本質是結腸黏膜固有層內巨噬細胞含有大量脂褐素。近年MC在我國呈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MC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2],多數(shù)患者僅冇腹脹、便秘和排便怵I難,冇研究顯示[3-4],MC是一種良性可逆性的非炎癥性腸道黏膜病變,隨著瀉藥的停用和便秘癥狀的改善,大量脂褐素經(jīng)溶酶體消化、分解,MC的色素沉著可減輕甚至消失。本研究冋顧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0例MC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探討益氣養(yǎng)陰法治療MC
3、的臨床效果。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所選研究對象為本院2010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50例MC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32-68歲,平均(55?9±8?6)歲,所有患者均為陰虛腸燥型,均經(jīng)臨床、結腸鏡和病理檢查確診。將5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聚乙二醇(IpsenPharma,H20130145)沖水口服治療,10g/次,2次/d,4周為1個療程。治療組患者采用益氣養(yǎng)陰法,益氣養(yǎng)陰湯組方:白術15g,
4、黨參10g,甘草3g,黃茂20g,肉桂2g,當歸10g,升麻10g,生地黃10g,陳皮10g,元參10g,麥冬10g;隨癥加減治療,水煎服用,每天1劑,分2次于飯前1h溫服。1.3療效評定標準結腸鏡下療效評定標準:5]:腸鏡檢查示患者的腸黏膜恢復止常顏色為治愈;腸鏡檢查示患者的腸黏膜病變范I韋I明顯縮小、顏色明顯變淺為有效;結腸鏡檢查示患者的腸黏膜病變范圍縮小但不明顯、顏色變淺為冇效;腸鏡檢查示患者的結腸黑變顏色加深、面積擴人,其至出現(xiàn)結腸癌變或者腸息肉,病理黏膜上皮中存在較多的凋亡小體,數(shù)量明顯高于正常人群為無效??傆行识ㄖ斡?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X100%o
5、臨床癥狀療效評定標準[6]:患者1?2d排便1次,腹部癥狀消失為治愈;3~5d排便1次,腹部癥狀消失為顯效;6?8d排便1次,腹部癥狀好轉為有效;患者仍然需要灌腸或服用瀉藥才能排便,腹部癥狀無變化或者加重為無效??們有识ㄖ斡?顯效+冇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x100%o1.4統(tǒng)計學處理所得數(shù)據(jù)釆用SPSS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結果2.1兩組患者結腸鏡下療效的比較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2.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0%(P<0.05)(表1)。3討論近年來,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結腸鏡的普及[7],MC的檢
6、出率逐漸增高,MC在結腸鏡下可見患者的結腸黏膜完整、光滑,可見黑色、棕褐色或者棕色的色素沉著[8],呈現(xiàn)斑片狀、條紋狀或者虎皮狀改變,腸腔明顯變暗,病理組織活檢證實為MC[9]°MC無種族遺傳性,其病因至今尚未明確,Banle于1928年提出了MC與蔥陀類瀉藥(73%)的關系,多數(shù)學者公認為長期口服瀉藥是引起MC的主要原因,尤以蔥醍類藥物為主。有報道顯示[10],服用瀉藥的患者出現(xiàn)MC的最短時間國內為1個月、國外為4個月。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蛋白質的攝入量增加,便秘的發(fā)生率增高,導致MC的檢出率增高,總Z,MC與服用瀉藥和便秘有關。中醫(yī)對于MC尚無明確
7、的命名,MC的患者多數(shù)伴有便秘,中醫(yī)認為患者體弱久病造成血虛陰虧、肺脾氣虛,肺氣虛則大腸津液不布,脾氣虛則大腸傳導無力[11]。臨床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方法,近年來有研究顯示,中醫(yī)治療MC的臨床效果顯著。對于MC的患者應發(fā)揮中醫(yī)的特色進行辨證施治,陰虛腸燥證,宜滋陰生津,對于病久者臨證加減治療,以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促進腸黏膜上皮細胞的修復,抑制凋亡,減少細胞凋亡后的色素產(chǎn)生。本方中麥冬具有減緩寒涼、養(yǎng)陰而不膩胃之功效;元參具有養(yǎng)陰清熱之功效;生地黃入心、肝、腎經(jīng),具有清熱生津滋陰、養(yǎng)血值功效[12]。黃茂歸肺、脾、肝、腎經(jīng),具有補氣健脾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