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九牛膽抗菌作用模式研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九牛膽抗菌作用模式研究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譜一質譜聯(lián)用技術對九牛膽屮的主要成分進行定性定量及方法學論證。通過建立九牛膽提取物及四種主耍成分的代謝譜,并對比所建立的抗菌模型,獲得其抗菌模式。關鍵詞:中藥;抗菌模式;作用模式屮圖分類號:R284文獻標識碼: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5.20.035九牛膽常常用于治療急慢性扁桃體炎,菌痢,胃痛,熱嗽失音[1-3]o本文就九牛膽的化學成分和抗菌作用展開了研究。首先,對九牛膽進行化學成分分析鑒定,并測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見表1)。其次,選取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為實驗研究對象并獲得藥物作用后的代謝譜。
2、最后,在對代謝譜進行預處理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所獲取的代謝譜進行分析,從而獲得不同作用機理藥物的作用模式分類。表1九種抗生素的作用模式1實驗部分1.1實驗材料島津LCMS-2010HPLC-MSo乙醇和甲酸為分析純,甲醇為色譜純,超純水。所有的標準品均購于中國約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九牛膽市場采購。1.2九牛膽化學成分分析九牛膽放置于40°C烘箱烘干,研磨,過篩。精確稱取10克粉碎的九牛膽粉末,加入100毫米,95%乙醇,加熱到60°C,回流24小時后,提取液減壓濃縮得浸膏To浸膏I依次使用正己烷、氯仿和丙酮等有機溶劑依次萃取并濃縮,獲得極性部分II、III和IV。1.3粉
3、添加于金黃色葡萄球菌培養(yǎng)基的抗菌藥物的濃度以及夯物的溶劑和稀釋劑添加于金黃色葡萄球菌培養(yǎng)基的抗菌藥物的濃度以及藥物的溶劑和稀釋劑(表2)。1.4胞內代謝物提取采用冷凍法獲取胞內代謝物。1.5LC/DAD/MS分析采用LC/DAD/法對九牛膽化學成分進行分析,采用LC/DAD/MS對胞內代謝物進行分析。1.6數(shù)據(jù)預處理以及主成分分析在本文中,采用矩陣進行主成分分析[4-8],以獲得的不同夯物作用金黃色葡萄球菌代謝圖譜的聚類。2結果與討論2.1九牛膽的主要化學成分圖1是九牛膽全藥的高效液相色譜圖。通過其與標準品的保留時間和紫外光譜,九牛膽中有四種主要化學成分,分別是掌葉防己
4、堿、防已內酯、藥根堿和金果欖貳。為了探測九牛膽的主要活性成分,在隨后的代謝組學分析中,在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培養(yǎng)基中不僅添加九牛膽的提取物,同時也添加這四種主要化學成分。2.2九牛膽的抗菌模式圖2是控制樣本,諾氟沙星和萬古霉素培養(yǎng)物的胞內代謝物的總離子流譜圖。各譜圖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說明胞內代謝物可以用于區(qū)分的不同的加藥培養(yǎng)物。圖3(a)是所得到的所有樣本的總離子流圖和經過數(shù)據(jù)處理的質荷比加和圖。圖3(b)是所得到的所有樣木經過數(shù)據(jù)處理的質荷比加和圖。圖4控制樣本,加九種抗生素,九牛膽提取物I,極性部分II-IV,四種單體的培養(yǎng)物的胞內代謝物的色譜圖的主成分分析圖圖4是所
5、有代謝譜的主成分分析圖。從圖4可知,代表萬古霉素的單獨成類,而且根據(jù)已冇研究知道其作用靶點是細胞壁肽聚糖。兩個濃度的頭抱曝厲鈉的所有投影點也聚集成群,其作用靶點也是已知的一一轉肽酶。而四環(huán)素,林可需素,紅霉素,氯簿素,鏈需素這幾種藥物的作用靶點在核蛋白體亞單位上,同樣它們不同濃度的點都聚在了一類。圖4顯示九牛膽粗提物I、利福平和諾氟沙星混合在一起,意味著九牛膽提取物應該有著和利福平、諾氟沙星一樣的作用位點一一核酸分子(表1)。同時,從圖4可以看出,極性部分III和其主要成分金果欖貳,極性部分II和防已內酯的投影點分別聚集在一起。另外,從圖4可以看出,極性部分IV及其主要
6、成分掌葉防己堿和藥根堿與粗提物I的投影點很接近。根據(jù)這個結果可以推測,九牛膽中并非單一物質作用于金黃色衙萄球菌,而是多種生物堿共同的作用的結果。3結論在眾多的生物活性成分中,雖然很多成分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著抑制作用,但是對靶標起著主要作用的物質應該和全藥有著一致的作用模式。在九牛膽中并非單一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起抑制作用,而是幾種生物堿協(xié)同作用。參考文獻[1]褚小蘭,等?金果欖和山慈姑的名稱鑒別考證[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1992,4(02):38-39.[2]周天達,等?雪里開及其混淆品九牛膽[J]?中藥材,1990,13(01):22-24.[3]陳厚祥,等?三
7、種青牛膽植物形態(tài)及商詁性狀鑒定[J]?屮藥材,1997,2(08):392-393.[4]BrownC.W.,LynchP.F.,ObremskiR.J.,etal.Matrixrepresentationsandcriteriaforselectinganalyticalwavelengthsformulticomponentspectroscopicanalysis.AnalyticalChemistry,1982,54(9):1472-1479.[5]KisnerH.J,BrownC.W.,&KavarnosG.J?Mult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