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數學課堂如何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數學課堂如何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促進學?!白灾魈骄俊保囵B(yǎng)學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探究式學習提倡“以學牛發(fā)展為木”、“強調科學探究過程”的課程理念。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引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牛引上“探”和“究”的道路。關鍵詞:數學教學;自主探究;營造氛圍;勇于質疑;拓展知識空間作者簡介:黃楚江,任教于廣東省云浮市郁南縣連灘中學。根據威廉斯教學模式論的教師行為的18種教學策略,筆者嘗試轉換教學模式,指導學牛進行探究性學習,并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探究性學習的起始,必須由教師引導,把學生引上“探”和“究”的道路。如何引領學牛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2、呢?下面談談筆者的認識:一、營造探究氛圍,提高數學探究意識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木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現代教育學研究表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也是自我教育與發(fā)展的主體,更是發(fā)展中的人,因此,教學活動中師牛關系應該是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只有創(chuàng)設民主、互動的教學氛圍,學生才可能真正改變消極態(tài)度,由被動地位變?yōu)橹鲃拥匚唬膊庞锌赡苤鲃?、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只有在自由的天空中才可能展開想象的翅膀,探究活動也才能得以真正開展。例如:教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有一位教師在前一天向學
3、生布置了這樣一個家庭作業(yè),讓他們任意畫幾個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畫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記錄下來。第二天一上課,教師讓學生們考老師,只要隨便說出三個角中兩個的個數,教師就一定能夠猜出另外一個角的度數。學牛們紛紛嘗試能否考倒老師,當然是都考不倒。于是,教師問:“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想不想和老師一樣有木事?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三角形內角之和有什么規(guī)律。”這是用活動、用問題引入的好例子。二、培養(yǎng)學生勇于質疑的精神,勇于質疑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體現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是一個主動地尋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結構中進行加工的過程。而其分支一一建構主義也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過程
4、中的關鍵作用,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建構,同吋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由此可見探究活動是一個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修正錯誤的過程。而導致這一過程的原動力是質疑。所謂質疑是指針對事實中存在的疑點來問明或辯別是非的過程。我們當今正處于信息時代,各種知識、信息撲面而來,如果我們不敢質疑,不辨是非,一古腦兒地吞進去勢必食而不化,其至深受其害。可我們仍有不少中學生盲目崇拜,迷信權威,缺乏質疑精神。筆者曾作過調查,有35%的學生曾因質疑而遭到教師和同學的恥笑,而有的則是緣于人的惰性,懶得犧牲腦細胞,樂得做不質疑、篤信教師說法或權威定論的“乖孩子”。殊不知,勇于質疑乃是凸現主體地位與充分發(fā)揮
5、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是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的表現,正因為有了質疑我們才有可能有探究的課題,才能推動科技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梢赃@樣說:勇于質疑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體現。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知識的時候,不少同學對“二元一次方程有無數個解”不能很好的理解,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有三種可能性一一“只有--組解”、“有無數組解”與“無解”。筆者嘗試用以下的例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和思考:這就引岀了學生最熟悉和最能理解的“唯一解”的第一種情況。然后,教師把方程(2)改寫成:x-5=y,再讓學生把方程(1)的所有解代入方程(2),學生自然會發(fā)現,所有滿
6、足方程(1)的解都一定同吋滿足方程(2)o這吋候,教師就總結出方程組的解的第二種可能,就是有“無數組解”一—原因是兩個方程實際可以轉化成“同一個方程”。最后,教師再把方程(2)改寫成:x+y二3,學生當然很容易發(fā)現,不管方程(1)的哪一組解,都不能滿足方程(2)o所以就得到結論,該方程組無解。在進行了以上的引導之后,教師反過來讓學生模仿教師的思路,構建這樣的方程組,使方程組的解出現“唯一解”、“無數解”和“無解”三種情況。由于有了教師的引導在先,而且學生又是自己動手操作,積極性都很高,同吋,每一個學生的探索結果都不一樣,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自發(fā)學習的積極性。
7、通過以上的探討,學生一般都能比較好地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三種可能情況。三、教師要控制吋間,掌握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節(jié)奏,形成探究式學習方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要求教學過程要在探究活動中展開,也就是說,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學都要體現數學化的教學思想,要揭示數學的形成過程。組織學生探究之前,教師必須經歷過探究,思考過概念的本質是什么,學生的現實和數學現實中有哪些與本質類似或者有聯系;推導過公式和定理,對哪些思路走不通,哪些思路能走通但是麻煩,哪些思路是捷徑胸有成竹。有些教師就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