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夜上受降城聞笛.ppt》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夜上受降城聞笛五臺縣耿鎮(zhèn)中學白向平教學目標1.閱讀古詩,體會詩歌意境。2.反復閱讀古詩,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意境。3.背誦古詩,體味詩歌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感。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1.把握詩歌節(jié)奏、韻律、意境。2.體味詩歌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感。教學難點:體會詩歌意境,了解作者情感。介紹作者李益(748-829),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中唐時期著名詩人。大歷四年(769)進士及第后,仕途并不暢達。后來入渭北節(jié)度使臧希讓、朔方節(jié)度使李懷光等人幕府,在西北邊地生活了好多年,所以他的邊塞詩是有生活體驗之作。他在錄自己
2、的從軍詩贈左補闕盧景亮的《自序》中說:“從事十八載,五在兵間,故為文多軍旅之思?!彼倪吶?,慷慨悲涼,又帶有些許傷感情緒,真切感人。關(guān)于《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的七絕,后人評價很高。劉禹錫有“邊月空悲蘆管秋”就是指《夜上受降城聞笛》。《唐詩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被度曲入畫,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明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說:“七言絕,開元之下,便當以李益為第一。解釋詞義受降城:有兩種說法,一是唐朝名將張仁愿為防西突厥,在黃河以北筑受降城。二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
3、一部投降,“受降城”之名由此而來?;貥贩澹簝煞N說法,一種是唐代有回樂縣,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西南。回樂峰指當?shù)厣椒?。另一種說法指回樂峰應(yīng)為“回樂烽”,是回樂縣附近的烽火臺。蘆管:樂器名,這里指笛。征人:戍邊的將士。盡:全。指導朗讀節(jié)奏劃分的方法:A、四言詩,按意義或節(jié)奏可劃分為“二二”如:人生幾何,去日苦多。B、五言詩,按意義可劃分為“二三”如:一去二三里。按節(jié)奏可劃分為“二二一”如:大漠孤煙直?;颉岸欢比纾号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C、七言詩,按意義可劃分為“四三”如:兩岸青山相對
4、出。按節(jié)奏可劃分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如: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也可以劃分為“二二一二”如:羌笛何須怨楊柳;人生自古誰無死。本詩劃分節(jié)奏方法一: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方法二: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方法三: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朗讀品析古詩“夜上受降城聞笛”“夜”交代了上受降城的時間,為詩中出現(xiàn)的“月”張目;“
5、聞笛”則暗含“不知何處吹蘆管”之意?!盎貥贩迩吧乘蒲?,受降城外月如霜”,“沙”和“月”、“霜”與“雪”都建立在“月”的基礎(chǔ)上,在月光下才會出現(xiàn)“沙似雪”和“月如霜”的景色,而此景又給人帶來凄涼、幽怨的感受;而古人對月似乎有一種獨特的情懷,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過哪些古詩詞里有“月”字或有“月”的意思?這些古詩詞中的“月”都有什么共同意思?思念、思家盼望團圓月光下回樂峰前沙地潔白似雪,受降城外月色有如深秋白霜,這些寒氣襲人的景物正好觸動詩人孤苦凄涼的心境。全詩感情基調(diào)在此蓄勢待發(fā)卻又隱而不發(fā),只差一個合適的契機來引發(fā)全詩的
6、情感高潮。“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吹蘆管”可以理解為盧笛聲,就是盧笛聲成了引發(fā)全詩情感高潮的契機,從而導致了戍邊將士“盡望鄉(xiāng)”。本詩秒就妙在詩人不說思鄉(xiāng),不說盼歸,而是以人物行為展示其心理,寫盡了“征人”的不盡鄉(xiāng)愁。賞析古詩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xiāng)情的詩作。詩題中的受降城,是靈州治所回樂縣的別稱。在唐代,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線。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遠望回樂城東面數(shù)十里的丘陵上,立著一排烽火臺。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
7、滿是皎潔、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fā)征人鄉(xiāng)思的典型環(huán)境。而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xiāng)之情,隱隱地襲上了詩人的心頭。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里,夜風送來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征人望鄉(xiāng)之情?!安恢翁幋堤J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不知兩字寫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xiāng)愁。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xiāng)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xiāng)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
8、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jīng)蓄勢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辟,讓滿孕之情在結(jié)尾處打個回旋,用擬想中的征人望鄉(xiāng)的鏡頭加以表現(xiàn),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戛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整體來說,這首詩語言優(yōu)美,節(jié)奏平緩,寓情于景,以景寫情;寫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詩意婉曲深遠,讓人回味無窮。這首詩藝術(shù)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