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與歐陽竟無的如來藏思想的差異

ID:6000844

大小:229.15 KB

頁數(shù):5頁

時間:2017-12-30

印順與歐陽竟無的如來藏思想的差異_第1頁
印順與歐陽竟無的如來藏思想的差異_第2頁
印順與歐陽竟無的如來藏思想的差異_第3頁
印順與歐陽竟無的如來藏思想的差異_第4頁
印順與歐陽竟無的如來藏思想的差異_第5頁
資源描述:

《印順與歐陽竟無的如來藏思想的差異》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第29卷第4期衡陽師范學院學報No.4Vol.292008年8月JournalofHengyangNormalUniversityAug.2008印順與歐陽竟無的如來藏思想的差異———《大乘起信論》的爭議蒲長春(中共中央黨校宗教理論室,北京100091)摘要:印順與歐陽竟無在《大乘起信論》的分歧,反映出二人的如來藏思想的差異。歐陽竟無站在玄奘一系唯識學立場用體用簡別的方法解讀和批判《大乘起信論》,印順從融通真常系和唯識系的角度回應歐陽竟無的觀點,并重新解釋《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的含義。他們的分歧集中在熏習的含義以及真如與如來藏的關(guān)系上。關(guān)鍵詞:印順;歐陽竟無;大乘起信論;如來藏中圖分類號:B9

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313(2008)04—0016—05[1]遮之。是故真如之言并非表白有其別用。一、歐陽竟無的體用簡別真如和正智的關(guān)系可從四個角度講:(1)從體用簡別是歐陽思想的一大特點,顯示出其能所講,真如是所,正智是能,一是覺悟的客體,對玄奘一系唯識學的堅持和發(fā)展。所謂體,就是一是覺悟的主體。(2)從體用講,真如是體,正指性、所;所謂用,則指相、能。前者是一種性智是用。(3)從生滅講,真如不生滅,不變異,質(zhì),是覺解的對象,后者是一種功能,是覺解的所以無種,正智有生滅有變異,所以有種。(4)從能力。前者是絕對的,無為的,無生滅變異的;遮表講,真如超言絕相,不能用表詮直

3、接演說,后者是相對的,有為的,有生滅變異的。這是體只能用遮詮間接反襯,而正智卻可用以表詮的用簡別的一個基本理論框架。方式。(一)真如與正智的區(qū)分在這一段,歐陽定義了“熏習”的意思。他真如表體,正智表用。歐陽首先建立真如和認為“熏習”是和生滅關(guān)聯(lián)著講的,從無而有,正智之間的明確區(qū)分。他說:就是熏習的結(jié)果,所以,種子是從熏習的角度建立的。而且,無漏和有漏都有種子。所謂“有漏就無漏言,“真如是所緣,正智是能緣;虛妄”是由有漏種子的熏習而成,“無漏變異”是能是其用,所是共體;詮法宗用,故主正由無漏種子熏習得來。智”,用從熏習而起,“熏習能生,無漏亦然。歐陽重點強調(diào)了真如的不變異、不生滅和不真如體義,

4、不可說種,能熏、所熏、都無其可言詮的特點,同時指出了安立真如和種子的意事。漏種法爾,無漏法爾,有種有因,斯乃義:真如是要達到的最終境界,而種子是朝向這無過”,是故種子是熏習勢分義。是用義,是個境界的過渡性要素,負責從生死到還滅、從染能義。正智有種,真如無種,不可相混。真到凈、從迷而悟的渡化過程。如超絕言思,本不可名,強名之為真如,而(二)起信論“以體為用”的錯失亦但是簡別。真簡有漏虛妄,又簡遍計所執(zhí);如簡無漏變異,又簡依他生滅。此之所簡,歐陽認為,在真如和正智的問題上,《起信意即有遮,蓋恐行者于二空所顯圣智所行境論》就犯了根本的錯誤。不但誤解真如的遮詮性,界不如理思,猶作種種有漏虛妄遍計所執(zhí)

5、,而且更嚴重的是混淆了體用?;驘o漏變異依他生滅之想,故以真義、如義11《起信論》對真如的遮詮性表述的誤讀。他收稿日期:2008—01—16作者簡介:蒲長春(1975—),男,四川安岳人,講師,哲學博士,從事宗教理論研究。16說:因),那么真如之體還是不生不滅的嗎(“體為其因,因是生義,豈是不生”)?這顯然是個矛盾古今人多昧此解,直解真如二字為表,———不生滅的真如參與了生滅之事;二是用性也益以真如受熏緣起萬法之說,遂至顛倒支離[1]喪失了,因為體其實根本是不能“生”用的,那莫辨所以,吁可哀也!么用就失去生因了,需要其它的生因(“須待他由于把真如從表詮角度理解,所以,以為真如體”)。當然,這個

6、“他體”,在歐陽看來,就是種“別有其用”,從而將真如實體化,遂起真如緣起子———沒有種子來擔任無漏有漏的生因,卻找來的“顛倒”。真如,就是張冠李戴,南轅北轍。21部派佛教“側(cè)重用邊”和“側(cè)重體邊”的兩種路線。歐陽首先回顧了部派佛教的發(fā)展史,二、關(guān)于“熏習”義的分歧簡要地分析了各派的思想?yún)^(qū)別。認為大眾上座分裂之后,各自又有細分,但其思想流變無非是:熏習這個概念是對真如和正智之間的關(guān)系的一則重視“界”的方面,認為“界”是實有,描述,也是對清凈性和雜染性之間關(guān)系的描述。“蘊”是假名。二則側(cè)重“蘊”的方面,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武昌佛學院和支那內(nèi)院在“蘊”是實有,“界”是假名。歐陽說:真如緣起還是

7、種子緣起上的分歧,對真妄互熏問題上的看法,就是由于對熏習的理解的不同所致,小宗視界為實法者,自然意許有種,而或者說,對熏習義的界定凸顯了各自不同的理論其立說側(cè)重用邊,與大乘法相宗立種子義,傾向。以界、處攝無為而闡明依他者頗相接近。又(一)歐陽義:同類相熏,從無而有小宗視界為假法者,自然不許有種,而立說歐陽將“分別論”和《起信論》仔細對照,側(cè)重體邊,與大乘法性宗遮撥種子惟談圓成[1]以舉證《起信論》的問題。其中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quán)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quán)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luò)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