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教師角色的轉換.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教師角色的轉換新課改的啟動,無疑會引發(fā)教師角色的一系列性轉換。教師必須從觀念、素質和方法各個層面作出戰(zhàn)略性調適,真正保持與新世紀新課程的同步成長。首先,教師由課程規(guī)范的復制者而成為新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在封閉的指令性課程模式中,處于國家教育意志之下的課程專家、學科專家和教師之間陷于各自疏離、缺乏互補的隔膜狀態(tài)。本應作為課程主體之一的教師,其職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復制教育行政主體既定的課程規(guī)范,即比較被動和消極地執(zhí)行已被審定的課程計劃。而新課程的非同尋常之處就在于充分調動教師作為課程主體的積極性而予以全方位和主動地介入(i
2、nvolvement),其中包括對新課程的研究、開發(fā)、設計和實施等一系列創(chuàng)新活動。這標志著教師將以自己對特定學生個體和具體課程內容的獨到理解而鮮活地融入到新課程的生成中去,從而在中國教育史上空前地凸顯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師即課程。其一,教師要自覺研究新課程的理念和課程理論的宏觀發(fā)展趨勢,優(yōu)化自身的課程理論素養(yǎng)。沒有課程理論的高度自覺,就沒有課程實踐的深刻創(chuàng)新。目前,基于對泰勒原理及其目標模式的深刻反思,以非中心化、不確定性和個體經驗相互作用的復雜性等為基本特征的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已為教育界所廣泛關注,并滲透在
3、教育部頒發(fā)的各門課程標準中,正對既往指令性課程模式產生極大的解構作用,值得教師以取長補短、為我所用的態(tài)度去精心研究。教師角色的轉換新課改的啟動,無疑會引發(fā)教師角色的一系列性轉換。教師必須從觀念、素質和方法各個層面作出戰(zhàn)略性調適,真正保持與新世紀新課程的同步成長。首先,教師由課程規(guī)范的復制者而成為新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在封閉的指令性課程模式中,處于國家教育意志之下的課程專家、學科專家和教師之間陷于各自疏離、缺乏互補的隔膜狀態(tài)。本應作為課程主體之一的教師,其職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復制教育行政主體既定的課程規(guī)范,即比較被動和消
4、極地執(zhí)行已被審定的課程計劃。而新課程的非同尋常之處就在于充分調動教師作為課程主體的積極性而予以全方位和主動地介入(involvement),其中包括對新課程的研究、開發(fā)、設計和實施等一系列創(chuàng)新活動。這標志著教師將以自己對特定學生個體和具體課程內容的獨到理解而鮮活地融入到新課程的生成中去,從而在中國教育史上空前地凸顯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師即課程。其一,教師要自覺研究新課程的理念和課程理論的宏觀發(fā)展趨勢,優(yōu)化自身的課程理論素養(yǎng)。沒有課程理論的高度自覺,就沒有課程實踐的深刻創(chuàng)新。目前,基于對泰勒原理及其目標模式的深
5、刻反思,以非中心化、不確定性和個體經驗相互作用的復雜性等為基本特征的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已為教育界所廣泛關注,并滲透在教育部頒發(fā)的各門課程標準中,正對既往指令性課程模式產生極大的解構作用,值得教師以取長補短、為我所用的態(tài)度去精心研究。其二,教師對新課程的開發(fā)和設計。就課程的既定的內容而言,教師有責任對已審定使用的教科書作出相宜的裁剪,從教教科書轉向用教科書教如何取舍、增刪與否,理應從該地、該校、該生的實際情況著眼而作出富于針對性的設計,不必盲目照搬統(tǒng)一的課程計劃而忽視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要百般珍視童心
6、世界的課程資源價值,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來拓深、拓寬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就課程的開放性建構而言,教師要著力突破狹義的課堂教學的封閉性,主動建構以教科書為載體、以教室為物理空間的教學小環(huán)境與日常生活乃至宏觀世界的廣泛聯系,從而使有字之書與鮮活的現實同化為充滿生機的教學共同體。其三,教師對課程的創(chuàng)新性實施。教師不僅是上述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自身首先是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性資源。課改綱要明確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這就意味著在課程的展開中教師要從教無定法的基本法則出發(fā)而對課程作出再度調適。既然吸納
7、了后現代課程思想精華的新課程,是以開放性、生成性和創(chuàng)新性為基本價值取向的,那么,教師應標舉新的課程價值觀,即從激發(fā)學生超越于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和創(chuàng)造性生命活力這個宗旨出發(fā),改善和優(yōu)化整個教學流程,使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充溢生機和活力,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識體系的繭縛而煥發(fā)出個體生命所持有的靈氣和才情。再者,教師要由課程知識的施予者而成為教育學意義上的交往者。應試教育背景下的課程與教學,存在著嚴重的唯知主義傾向,使原來內涵豐厚、品位高雅的課程異化為以復制系統(tǒng)知識為目的的大工業(yè)生產式的流水作業(yè),進而導致人性的工
8、具化和畸型化。而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再以課程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和權威自居,其職能將變知識施予為教育交往,以矯正教程與學程相分離甚至相對峙的應試傾向。教師應當以平等之人格、除偽之語言同步實行與學生的人際交往與心靈交流。其內容除了曾被視為人類力量之表征的課程知識外,更有激活知識、導向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情感、意義和價值生成;其形式更不是含有強加性意味的灌輸,而是充分尊重學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對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