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新生兒敗血癥教學ppt課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新生兒敗血癥一系兒科教研室1目的要求:1、熟悉新生兒敗血癥的病原菌、感染途徑及發(fā)病機制2、掌握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特點和診斷方法3、掌握本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2一、定義指病原體侵入新生兒血液循環(huán),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并發(fā)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癥。常見的病原體為細菌,也可為真菌、病毒、原蟲發(fā)病率:我國活產足月兒1-10‰極低體重兒164‰病死率:20%3二、病因及發(fā)病機理1、病原菌:細菌、真菌、病毒國內:葡萄球菌占首位,大腸桿菌次之。機會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克雷伯桿菌、腸桿菌、產氣莢膜梭菌、空腸彎曲菌、幽門螺桿菌國外:B
2、組鏈球菌(GBS)、李斯特菌為主要致病菌。4葡萄球菌5大腸桿菌6表皮葡萄球菌7綠膿桿菌8克雷伯桿菌9產氣莢膜梭菌10空腸彎曲菌11幽門螺桿菌12B族溶血性鏈球菌13李斯特菌142、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屏障功能差淋巴結發(fā)育不全C3﹑C5﹑調理素等含量低中性粒細胞產生及儲備均少細胞因子能力低下15屏障功能差皮膚破損16臍殘端未完全閉合17血腦屏障功能不全183、特異性免疫功能IgG胎齡越小,IgG含量越低,易感染。IgM、IgA不能通過胎盤,新生兒體內含量低,易感G-桿菌。T細胞處于初始狀態(tài),產生細胞因子低下。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活性
3、低194、感染途徑:與其他年齡組不同產前感染:經(jīng)胎盤血行感染,以病毒為主20產時感染:上行性感染或直接感染21產后感染:最常見(占50%)最重要的途徑,以細菌為主皮膚、粘膜(口腔、球結膜、中耳、消化道、呼吸道、女嬰外陰粘膜)、臍帶。使用霧化器、呼吸機、吸痰器、曖箱、各種導管、插管、醫(yī)務人員雙手造成醫(yī)源性感染。22臨床表現(xiàn)早發(fā)型晚發(fā)型1.生后7天內起病2.感染發(fā)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時、垂直傳播大腸桿菌等G-桿菌為主3.常呈暴發(fā)性多器官受累病死率高1.出生后7天后起病2.感染發(fā)生在出生時或出生后、水平傳播葡萄球菌、機會致病菌為主3.
4、常有臍炎、肺炎或腦膜炎等局灶性感染病死率較早發(fā)型低23新生兒敗血癥癥狀早期不典型為其最大特點多表現(xiàn)為“六不”:不吃、不哭、不動、體溫不升、面色不好(或反應不好)、體重不增。24出現(xiàn)下列癥狀應高度懷疑敗血癥黃疸肝脾腫大出血傾向休克其他:嘔吐、腹脹、中毒性腸麻痹、呼吸窘迫或暫停、青紫合并癥:肺炎、腦膜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化膿性關節(jié)炎、骨髓炎25黃疸正常黃疸26肝脾腫大27出血傾向、瘀斑28中毒性腸麻痹29呼吸困難30313233四、實驗室檢查(1)非特異性檢查: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shù)<5×109/L或>20×109/L中性粒細胞
5、桿狀核細胞所占比例≥0.20出現(xiàn)中毒顆粒或空泡血小板計數(shù)<100×109/L急相蛋白:C反應蛋白增高鱟試驗:陽性提示G-桿菌感染3435(2)病原學檢查:a.血培養(yǎng)b.腦脊液、尿培養(yǎng)c.取局部化膿病灶的膿液作培養(yǎng)、或直接涂片;陽性僅證實有細菌定植但不能確立敗血癥(3)病原菌抗原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36血培養(yǎng)37腦脊液培養(yǎng)38尿培養(yǎng)39其他40診斷高危險因素臨床癥狀體征周圍血象改變C反應蛋白增高確診:血培養(yǎng)41治療一、抗生素治療1.早用藥2.靜脈、聯(lián)合給藥3.療程足血培養(yǎng)陰性,經(jīng)抗生素治療后病情好轉時應繼續(xù)治療5-7天;血培養(yǎng)陽性
6、,療程至少需10-14天;有并發(fā)癥應治療3周以上4.注意藥物毒副作用42抗菌素的選擇:(1)病原菌不明者:一般選用抗菌素時應兼顧革蘭陽性球菌及陰性桿菌。宜聯(lián)合使用青霉素和第三代頭孢菌素對革蘭氏陽性球菌:選用青霉素,葡萄球菌:選用耐酶青霉素、第1代頭孢菌素或萬古霉素。對革蘭陰性桿菌:選用氨芐西林、第3代頭孢菌素厭氧菌生長緩慢,不能等待血培養(yǎng)結果,如懷疑此感染,應盡早用甲硝唑(2)病原菌已明確者:可按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如臨床效果好,雖不敏感亦可暫不換藥。(3)并發(fā)腦膜炎者:應選用易透過血腦屏障的藥物43二、處理嚴重并發(fā)癥1、休克
7、:輸血漿或全血,每次10ml/kg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2、糾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癥3、減輕腦水腫44三、清除感染灶四、支持療法1、注意保溫2、供給足夠熱卡和液體3、維持血糖和血電解質在正常水平45五、免疫療法靜注免疫球蛋白交換輸血中性粒細胞明顯減少者輸粒細胞血小板減少者輸血小板46預防1、要注意圍產期保健,積極防治孕婦感染,以防胎兒在宮內感染;2、在分娩過程中應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對產房環(huán)境、搶救設備、復蘇器械等要嚴格消毒;3、對早期破水、產程太長、宮內窒息的新生兒,出生后應進行預防性治療;4、做新生兒護理工作,應特別注意保護好皮膚、粘
8、膜、臍部免受感染或損傷,并應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