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利什曼原蟲賈第蟲弓形蟲課件

杜氏利什曼原蟲賈第蟲弓形蟲課件

ID:20839501

大?。?1.29 MB

頁數(shù):74頁

時間:2018-10-17

杜氏利什曼原蟲賈第蟲弓形蟲課件_第1頁
杜氏利什曼原蟲賈第蟲弓形蟲課件_第2頁
杜氏利什曼原蟲賈第蟲弓形蟲課件_第3頁
杜氏利什曼原蟲賈第蟲弓形蟲課件_第4頁
杜氏利什曼原蟲賈第蟲弓形蟲課件_第5頁
資源描述:

《杜氏利什曼原蟲賈第蟲弓形蟲課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donovani利什曼原蟲屬動鞭綱,寄生人體的利什曼原蟲有4種。由利什曼原蟲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統(tǒng)稱為利什曼病,該病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等在世界范圍內重點防制的十大熱帶病之一,其中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的內臟利什曼病,又稱為黑熱病。利什曼病可分成三類:1、內臟利什曼病,即黑熱病病原體為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donovani)2、粘膜皮膚利什曼病病原體為巴西利什曼原蟲(L.braziliensis)3、皮膚利什曼病熱帶利什曼原蟲(L.tropica)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蟲(L.mexicana)。在我國只有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的內臟利什曼病,即黑熱病流行,

2、主要流行地區(qū)為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qū)。一、形態(tài)各種利什曼原蟲的形態(tài)和結構無明顯差別,有無鞭毛體和前鞭毛體二個階段。1.無鞭毛體:又稱利杜體,寄生于哺乳動物(包括人)的巨噬細胞內,如肝、脾、骨髓和淋巴結等處的巨噬細胞。杜氏利什曼原蟲利杜體利杜體杜氏利什曼原蟲利杜體(又稱無鞭毛體,姬氏染色)杜氏利什曼原蟲前鞭毛體前鞭毛體杜氏利什曼原蟲前鞭毛體(又稱鞭毛體、瑞氏染色)黑熱病原蟲活鞭毛體利杜體(油鏡)蟲體小,卵圓形,瑞氏染色后,其胞質呈藍色或淡紫色,內含一大而明顯的呈紅色的圓形核。動基體位于核旁,呈深紅色,細小、桿狀。此外還有基體根絲體。2.前鞭毛體:又稱鞭毛體或細滴體,寄生于白蛉的消化道內。

3、成熟的蟲體呈梭形或長梭形,前端有一伸出體外的鞭毛,是蟲體運動細胞器。其它結構同無鞭毛體。在NNN培養(yǎng)基中的前鞭毛體常呈菊花狀排列。鞭毛體(油鏡)杜氏利什曼原蟲生活史二、生活史需要兩個宿主即白蛉(♀)和人或其它哺乳動物。1.在白蛉體內發(fā)育:利杜體→早期前鞭毛體→成熟前鞭毛體2.在人體內的發(fā)育:成熟前鞭毛體→利杜體生活史要點1、致病期:利杜體(無鞭毛體)寄生于宿主的巨噬細胞內。2、感染期:前鞭毛體(在媒介昆蟲白蛉的喙部)。3、感染方式:自然情況下為經媒介昆蟲傳播;輸血也能感染其感染期為利杜體。4、生殖方式:無性生殖的二分裂。無鞭毛體在白蛉體內或培養(yǎng)基中,前鞭毛體在人或哺乳動物的巨噬細胞

4、內的繁殖均為無性生殖的二分裂。5、兩個宿主:即白蛉(♀)和人或其它哺乳動物。6、致病期:無鞭毛體(寄生于宿主的巨噬細胞內)7、人獸共患寄生蟲病。保蟲宿主:主要是犬。傳播媒介三、致病致病特點:巨噬細胞大量的被破壞和大理增生。人體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蟲后,由于利杜體在巨噬細胞內不斷繁殖,其結果導致巨噬細胞大量的被破壞,導致巨噬細胞和漿細胞出現(xiàn)代償性的增生。從而引起脾、肝、骨髓、淋巴結增生和腫大。因為這些器官富有巨噬細胞,細胞增生是脾、肝、淋巴結腫大的根本原因。脾、肝、淋巴結腫大脾腫大→脾功能亢進→血細胞在脾內被大量破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數(shù)量顯著減少。血細胞減少→全血性貧血(此外還有,

5、免疫性溶血作用:抗體抗原結合后在補體的參于下導至溶血)血小板減少→出血傾向;白細胞減少→抵抗力下降。肝腫大→肝功能損害→白蛋白合成減少;腎功能損害(Ⅲ型變態(tài)反應所致)→使部分白蛋白從尿中排出;漿細胞增生→球蛋白增加,結果導至血漿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臨床表現(xiàn)長期不規(guī)則發(fā)熱(黑熱?。?,肝、脾、淋巴結腫大,貧血,血漿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患者常有出血傾向(鼻衄和齒齦出血),消瘦等癥狀。兒童還可引起發(fā)育遲緩。蛋白尿與血尿:Ⅲ型變態(tài)反應導致腎功能損害。我國黑熱病的類型1、內臟利什曼原蟲病2、皮膚型黑熱?。喝沓霈F(xiàn)大小不等的皮膚結節(jié),尤其以面部和頸部多見。3、淋巴結型黑熱?。簾o黑熱病史,

6、表現(xiàn)為全身多處淋巴結腫大,以腹股溝和股部多見。無壓痛和紅腫,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此三種類型可同時發(fā)生,也可單獨發(fā)生。黑熱病死亡率高,但經藥物治愈后可獲得牢固的終身免疫力。黑熱病病人照片東方癤四、實驗診斷1、病原學診斷1)涂片法:以骨髓穿刺涂片法最為常用。其檢出率為80%-90%,淋巴結穿刺,檢出率較低,脾穿刺,檢出率雖然較高,但其危險性較大。2)培養(yǎng)法:將骨髓穿刺物接種于NNN培養(yǎng)基,置22℃-25℃溫箱內,一周后觀察前鞭毛體。3)動物接種法:將穿刺物接種于易感動物(如金黃地鼠、BALB/c小鼠)、1-2個月后,剖殺,取肝、脾組織涂片。1)檢測血清循環(huán)抗原:用單克隆抗體-抗原斑點試驗

7、(McAb-AST)來診斷黑熱病,其陽性率可達97.03%,假陽性0.2%。敏感性、特異性、重復性均較好。2)檢測血清抗體:如ELISA,IHA,IFA,dot-ELISA等。2、免疫學檢查3)利什曼素皮內試驗(LDT):用于療效考核和流行病學調查。3、分子生物學方法如PCR。五、流行1、分布:黑熱病呈世界性分布,在亞洲主要流行于印度、中國、孟加拉國和尼泊爾。在我國,五、六十年代之前廣泛流行于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在我省僅流行于淮北地區(qū)。解放后由于大規(guī)模的防治,很多地方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