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饑餓和再投喂對鲇血液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第32卷第5期水生生物學報Vol.32,No.52008年9月ACTAHYDROBIOLOGICASINICASep.,2008DOI號:1013724/SP1J1000012008150631饑餓和再投喂對鲇血液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1,2112喬志剛張建平牛景彥王武(11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新鄉(xiāng)453007;21上海水產(chǎn)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上海200090)摘要:在室內(nèi)可控條件下,對鲇(SilurusasotusLinnaeus)進行7d、14d和21d的饑餓處理,隨后各組恢復投喂20d,研究饑餓和再投喂對鲇血液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
2、。結果顯示:饑餓過程中,鲇血液紅細胞數(shù)和血紅蛋白14d內(nèi)上升,血紅蛋白上升顯著(p<0105),21d后兩項生理指標開始下降;饑餓7d后血糖濃度顯著下降(p<0105),饑餓14d和21d后趨于相對穩(wěn)定;總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均呈下降趨勢,分別在饑餓的14d、7d和21d后與饑餓前達到顯著性+-差異(p<0105);甘油三酯和總膽固醇分別在饑餓7d和21d后顯著下降(p<0105);饑餓14d后Na和Cl濃度顯+-2+著下降(p<0105),21d后Na濃度卻又顯著上升(p<0105),Cl濃度有所回升;Ca濃度在饑餓過程中逐漸下降,+且差
3、異顯著(p<0105)。饑餓對K濃度和堿性磷酸酶活力沒有明顯影響?;謴屯段?0d后,測定的血液指標均有2+不同程度的恢復。采用二元三次方程(CUB類型)就各項生理生化指標對饑餓時間(d)進行的回歸分析表明,Ca22+與饑餓時間的決定系數(shù)(R)最大,為01964,因此將鲇血液的Ca濃度作為其饑餓的評價指標則相對可信。關鍵詞:鲇;饑餓;再投喂;血液指標中圖分類號:Q1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23207(2008)0520631206在自然及養(yǎng)殖條件下,魚類經(jīng)常會在生活周期且具有化食積、加速愈合傷口的藥膳作用,而深受的一定階段由于營養(yǎng)
4、因素(餌料基礎、餌料的可得群眾所喜食。隨著我國水產(chǎn)養(yǎng)殖結構的調(diào)整,鲇性及其質(zhì)量)而受到饑餓脅迫。饑餓是影響魚類生在池塘及其他水域中的養(yǎng)殖不斷增多,人們對鲇理生態(tài)狀況的重要因子之一,過去對魚類饑餓生理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內(nèi)容涉及了鲇的繁殖生物學、[14]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魚類形態(tài)學、組織學及相關器官胚胎發(fā)育、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等,但目前[1—7]的生化組成和變化等方面。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未見關于饑餓和再投喂對鲇血液指標影響的報[8]開始關注饑餓過程中魚類血液的生理生化變化,道。作者以鲇幼魚為研究對象,對饑餓和再投喂如Gillis和Ballan
5、tyne對北美湖生紅點鮭(Salvelinus過程中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進行了初步研[9]salvelinusLinnaeus),沈文英等對銀鯽(Carassius究,旨在了解饑餓和再投喂過程中鲇血液生理生[10]auratusgibeliogibelioBloch)、錢云霞等對鱸魚化指標的變化特點,豐富魚類血液學的研究內(nèi)容,[11](LateolabraxjaponicusCuvier)、陳惠群等對鰻鱺為鲇產(chǎn)業(yè)化提供技術服務。[12](AnguillaanguillaLinnaeus)、陳曉耘對南方鲇[13]1材料與方法(Siluru
6、smeridionalisChen)的血液學指標進行了研究。開展魚類血液指標的研究,不僅對全面闡明111實驗用魚及其馴養(yǎng)實驗采用獨立的玻璃水魚類生物學特征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評價魚族箱(135cm×45cm×100cm),于2005年10—12月類的健康與營養(yǎng)狀況及解釋魚類繼饑餓后的補償生在河南師范大學水產(chǎn)養(yǎng)殖基地水族生態(tài)室進行。實長機理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驗中每箱加75cm深水,箱內(nèi)使用可調(diào)式恒溫潛水鲇(SilurusasotusLinnaeus),屬鲇科、鲇屬,是加熱棒維持水溫(26±1)℃。實驗用魚均為自行培我國土著經(jīng)濟魚類之一
7、,廣泛分布于珠江、長江、育,健康活潑的鲇幼魚,不分雌雄。實驗正式開始前黃河、黑龍江等水系。因其肉鮮刺少,腴而不膩,30d,將鲇消毒后放入水族箱內(nèi)進行適應性飼養(yǎng),每收稿日期:2006205231;修訂日期:2008203228基金項目: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0324030026)資助作者簡介:喬志剛(1964—),男,河南淮陽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集約化養(yǎng)殖及苗種工程。E2mail:hnsddsyy@sohu.com通訊作者:王武(1941—),男,江蘇太倉人;教授,博導;主要從事集約化水產(chǎn)養(yǎng)殖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E2mail:w
8、wang@shfu.edu.cn632水生生物學報32卷箱放養(yǎng)20尾。馴養(yǎng)采用鮮活水蚯蚓為餌料;養(yǎng)殖用樣本,然后測定各指標的值。血糖、蛋白質(zhì)、甘油三水為曝氣48h后的自來水,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