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淺談奧爾夫音樂教學與一般音樂教學的比較.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淺談奧爾夫音樂教學與一般音樂教學的比較要從精神本質(zhì)上理解奧爾夫音樂教學的真髓,有必要將它與一般的、尤其是我國以往一般的中、小、幼的音樂教學作一比較。下面試從幾個方面來作對照和探討:1)強調(diào)樂趣,并通過啟發(fā),不斷促使學生思考,磚研,能動地嘗試和實踐;只過分的強調(diào)“勤學苦練”;教學基于并局限于教師的傳授和教導中文的“樂”字有兩層涵義:音樂與快樂。古今中外,不論專業(yè)或民間的音樂教育,往往只知道或習慣于全面地口傳心授、一味模仿式的教學,而缺乏循循善誘的啟發(fā),并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自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種通病并非短期內(nèi)即能治愈的。
2、尤其是音樂教學,不是單憑“勤學苦練”,或只通過知識傳授和技能操練,即可被掌握的。要在音樂藝術(shù)王國中登堂入室,絕不可能單憑“苦練”這條通道。勤奮和練習,是必備的素質(zhì)和前提,但不一定是學成的保證。勤奮是中國人(包括孩子們)優(yōu)秀的品質(zhì)和傳統(tǒng)的習性,這種精神和學習態(tài)度應當繼承并發(fā)揚,但是,不講求樂趣和效率,只知道盲目或一味地勤學苦練,則只能說明教育的無能。我們不應要求并把尤其是孩子,培養(yǎng)成苦行僧般的“好學生”。 只知道勤奮和聽話,而不懂得尋求并體會樂在其中的音樂學生,不會是真正的好學生,也不可能成長為真正的音樂主人。2)訴諸感
3、情,強調(diào)直觀性?;訴諸理性,以口頭傳授為主中國藝術(shù)自古強調(diào)意境和傳神。按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審美:音樂作為一門藝術(shù),不止于表現(xiàn)思想情感,更在于精神和意境的體現(xiàn),所以歷來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說法,而對于意境,首要的在于“心領(lǐng)神會”??墒?,在我國一般的音樂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對心領(lǐng)神會的啟迪,從而背離了訴諸感性、強調(diào)直觀性的原則,而使得音樂課似乎和上化學、數(shù)學課,沒有多大的差別。教師疲于喋喋不休地通過說話來教,學生則忙于通過聽講和記筆記來學,然后,除了死記硬背和操作技術(shù)以外,似乎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兒童音樂教育和中、小、幼的
4、學校音樂教育,教學對象是孩子,因此更需要通過訴諸感性的、具有形象性和直觀性的教學方式進行;所教的是音樂,這是一門首先訴諸感性的藝術(shù)。教兒童和教學專業(yè)音樂學生和成人一樣,只有程度深淺和難易的區(qū)別,而沒有本質(zhì)的差異。音樂的軀體是聲音,不是有固定概念性含義的聲音,所以,對于音樂語言,應當有別于一般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和教學。只有通過訴諸于感性,使學生能心領(lǐng)神會,才能領(lǐng)悟和掌握音樂自身的語言、規(guī)律和美。3)主要通過唱奏音樂實踐去學習音樂;?主要通過教師的教導去學習音樂奧爾夫音樂教育,要求學生通過心、頭、口、手、腳,以至全身去投
5、入實際的唱一奏一跳一演,來學習和掌握音樂。音樂教育和教學最好的途徑和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自己去進行音樂實踐,而這在中國一般的音樂教學中,卻往往被忽視。往往只偏勞了口:教師說話說得累,學生們一味作單調(diào)的模唱和齊唱唱得累。近年來國內(nèi)學琴熱如火如茶,這不也是音樂實踐嗎?當然是??墒菓斂吹剑耗菢拥囊魳穼W習,很大一部分并不出自于、也不著眼于學生們對音樂的喜愛,而許多家長不問那音樂教學的音樂質(zhì)量,并不理會是否在打下音樂教化的基礎,而常常抱著學了琴、考了級,能“加分”、能炫耀的心態(tài),或甚至日后學成,能成為“神童”、“莫扎特第二”或“
6、國際比賽得獎者”的最高希望,去鼓勵、鞭策自己的孩子勤學苦練。不講究兒童心理學和器樂、聲樂教學的音樂教育,在文化上和藝術(shù)上是不可能收效的。在鋼琴、提琴這一類演奏技術(shù)十分艱難的樂器上,脫離了音樂的藝術(shù)要求和心理的愉悅,只去苦練和死后技術(shù),學習者對音樂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性,會被貽誤或磨損。充其量只能造就也樂匠,而不是音樂之友或音樂的知音,更遑論音樂的主人。(6)4)音樂本身就是作為一種游戲:常常把音樂作為一種游戲去從事,而游戲也具有充分的音樂性;音樂和游戲往往被割裂開,甚至成為對立場中國一般的幼兒園和小學中經(jīng)常進行游戲,但是這些游
7、戲往往不具有音樂性;即使含有音樂性,往往也非常浮淺,而流于一般的兒戲式的音樂性。同樣,進行音樂活動,也沒有足夠地使音樂具有游戲般的精神。如果音樂教學缺乏歡樂和自由,音樂和游戲也必然相互脫節(jié)。音樂教師的主要職責,在于使學生(尤其是兒童)自行感受到內(nèi)心有對音樂的需求、快感和興趣,從而主動地通過自己手法奏、通過口法唱。音樂教學決不應壓制或甚至撲熄這種意欲和沖動,相反地,應當激發(fā)起這種意欲和沖動,而游戲性正是這方面有效的催化劑。中國古代的生活哲學中,強調(diào)保持“童心”。一個人,尤其是成年人和老人,如果喪失了童心,就不僅會喪失掉天
8、真,也會使生命力消亡。春秋時代的齊景公(547--sa90在位)在家中,不辭充當老牛,讓兒孫騎在背上爬行,進行“孺子?!钡挠螒?,哪怕跌斷門牙也在所不辭。同樣,魯迅先生也曾撰文,形容和孩子們一起放風箏的深刻含義,這些都充分顯示出游戲性的深刻本質(zhì),以及童心的可貴;而許多音樂教師卻正缺乏這種重心,不善于以游戲性的精神去塑造其音樂教學。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