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2023年高考歷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1(解析版)(廣東專用)》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2023年高考歷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1廣東地區(qū)專用選擇題部分共16小題,分別為中國古代史(6題)、中國近現(xiàn)代史(4題)、世界史(6題)三大板塊,與2022年高考基本一致。非選擇題部分,材料情境多樣,包含表格、圖片、文字;內容涵蓋三本必修教材,無超出課標以外的試題;選項表達直接,文言文少,閱讀障礙較少。16+3+1模式既繼承傳統(tǒng)又符合新要求,沒有出現(xiàn)大的變動,穩(wěn)中求進,符合一線高三老師和學生的心理。廣東高考歷史將更加注重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故選擇題的每一題都涉及至少一個方面核心素養(yǎng),而非選擇題的綜合性并不是很強,更注重的是小切口深挖掘。如第17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從漢、宋對貧困者的賑濟來設置情境,考查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從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以來,中國共產黨扶貧政策的調整,滲透理論自信、道路自信,考查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一、選擇題1.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治者任用布衣的風潮盛行。如秦有客卿之官,請他國之人來秦國做官,其位為卿(爵為左庶長)又如趙國的虞卿、田奢,魏國的慧施、李悝,韓國申不害等都曾執(zhí)掌大權,官列侯爵以上,他們都是名副其實的布衣將相。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影響是( ?。〢.適應了貴族政治的發(fā)展B.促成了變法運動的興起C.促進了思想文化的活躍D.推動了集權方式的改變【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戰(zhàn)國時期打破了世卿世祿制,通過舉薦制和軍功爵制使大量客卿和布衣進入統(tǒng)治階層,有利于削弱血緣貴族的勢力,促進國家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轉型,故選D項;客卿和布衣進入統(tǒng)治階層有利于打擊貴族特權,加速了貴族政治的衰落,排除A項;改革世卿世祿制度,推行軍功爵制是當時大多變法運動的措施,選項存在因果倒置的錯誤,排除B項;材料中的“慧施、李悝、申不害”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說明當時諸侯往往以法家思想指導改革,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多元發(fā)展,排除C項。
12.據秦簡《法律答問》,父母告子女不孝輒拘捕子女;子女告父母概不受理,且治告者罪。這表明秦代( ?。〢.奉行嚴刑峻法B.倫常秩序受政府重視C.強化基層治理D.律令儒家化初具雛形【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秦律傾向于維護父母的利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重視忠孝觀念,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敬,此倫理觀念滲入到法律中并對秦律的踐行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體現(xiàn)了政府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和秩序的重視,故選B項;秦朝推行法家思想,確實奉行嚴刑峻法,但是材料強調的是法律對父母權益的維護,并不強調刑法的嚴苛,排除A項;基層治理主要指的是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措施,材料中的秦律強調的是對人倫秩序的維護,排除C項;秦律厲行法家思想,因此秦律儒家化的說法不夠準確,排除D項。3.《漢書》記載:“自武帝立五經博士……訖于元始(漢平帝年號),百有余年,傳業(yè)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上述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主要是由于( ?。〢.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B.儒家學說的發(fā)展與成熟C.國家取士政策的調整D.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繁榮【答案】C【解析】據材料““自武帝立五經博士……訖于元始(漢平帝年號),百有余年,傳業(yè)者浸盛,支葉蕃滋”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時尊崇儒術,設太學置五經博士教授儒家經典,通曉儒家經典成為取士的主要條件,從而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推動了儒學的發(fā)展,故選C項;秦朝的郡縣制就已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并且材料反映的是儒學的發(fā)展,和中央集權沒有直接聯(lián)系,排除A項;材料反應的是儒學的發(fā)展,題意問的是儒學發(fā)展的原因,而B選項“儒家學說的發(fā)展與成熟”是現(xiàn)象不是原因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繁榮是能夠促進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但思想文化不一定是儒學,所以儒學的發(fā)展主要還是政府政策的引導,排除D項。4.表1時期賦稅制度內容北魏租調徭役戶調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乘二十石隋至唐中期租庸調制凡丁歲役二句,無事則收其庸唐中后期兩稅法戶無主客,以現(xiàn)居為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表1表明中國古代賦稅的演變趨勢是( ?。〢.人身束縛逐漸減弱B.農民負擔不斷減輕C.土地兼并愈發(fā)嚴重D.政府賦稅剝削沉重【答案】A
2【解析】據表格信息可知,北魏時期實行租調徭役制度,必須要服徭役,隋至唐中期,“無事則收其庸”不去服役的可以納庸代役,唐中后期兩稅法中賦稅主要以土地和財產作為征收標準,丁稅在賦稅中所占的比例下降,表明賦稅演變的趨勢是人身束縛的逐漸減弱,故選A項;據表格信息可知,北魏、隋至唐中期、唐中后期實行的賦稅制度和征稅方式,未體現(xiàn)具體賦稅征收的標準,不能說明農民負擔的減輕,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土地兼并愈發(fā)嚴重是北魏至唐中期賦稅變革的原因,并非是賦稅演變的趨勢,土地兼并愈發(fā)嚴重與設問要求不符,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租調徭役、租庸調制和兩稅法這些賦稅制度實施的初期,賦稅規(guī)定相對較輕,政府賦稅剝削沉重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5.宋代在邊疆地區(qū),均有與各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互市,往來十分密切。當少數(shù)民族政權侵擾或不臣時,宋政權多會“既禁歲賜,復禁和市”,并取得較好的效果。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 ?。〢.互市在民族問題上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B.各族政權一定程度上融入宋市場體系C.宋朝以經濟手段逐漸控制了各族政權D.和平與發(fā)展成為當時各族的共同愿望【答案】B【解析】據材料“當少數(shù)民族政權侵擾或不臣時,宋政權多會‘既禁歲賜,復禁和市’,并取得較好的效果”可知,宋代以禁止經濟交往作為制裁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手段,說明各族政權一定程度上融入宋市場體系,故選B項;據所學可知,互市有助于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增進各民族之間的感情,但互市在民族問題上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的說法太絕對,夸大了互市的功能,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宋朝以經濟手段可以影響各少數(shù)民族政權,但依然有少數(shù)民族侵擾的情況出現(xiàn),宋朝以經濟手段逐漸控制了各族政權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宋代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是中原政權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并立,少數(shù)民族政權經常侵擾中原政權,和平與發(fā)展成為當時各民族的共同愿望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6.《明大誥》不僅對官員事前受賄作出了基礎性的規(guī)定,也對事后受賄的行為作出了規(guī)定,還將官吏家人索賄納入其中;此外,規(guī)定涉及官員的贓罪在具體量刑時不能適用贖刑。明代的這些規(guī)定( ?。〢.反映出官吏腐敗程度較為嚴重B.旨在通過重典治吏維護專制統(tǒng)治C.有效防止了官員對皇權的威脅D.說明政府施政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答案】B【解析】
3材料表明官員受賄,不管事前事后都會受到重處,且會牽連家人,說明明朝希望通過重刑的方式實現(xiàn)吏治清明,從而實現(xiàn)維護專制統(tǒng)治的目的,故選B項;材料只能反映明朝法律對官員的限制非常嚴格,不能由此直接得出當時吏治腐敗的結論,排除A項;“防止”官員對皇權威脅的說法錯誤,只能說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澄清吏治維護皇權的作用,排除C項;材料只能表明明律重視整治官員的貪腐問題,并不能說明將整頓吏治作為政治的核心,排除D項。7.1868年,中美簽訂《蒲安臣條約》規(guī)定,中國人可以自由地出入美國,在美國享有最優(yōu)惠待遇。隨后大批華人赴美務工,但華工的勤勞節(jié)儉遭到歐洲移民的敵視。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限制華人入境,并對華人的留學、旅行做出了極其嚴格的規(guī)定。中美關系的轉變反映了( ?。〢.兩國核心利益不同B.不同文化觀念的沖突C.中國主權遭受侵犯D.洋務運動的成效有限【答案】B【解析】1868年美國為赴美務工的中國人提供諸多的優(yōu)惠政策,但1882年后開始排斥和限制中國人赴美,因為他們認為中國人的勤勞節(jié)儉給美國國內社會制造了競爭力和壓力,不利于美國人民的發(fā)展,于是采取措施限制和打壓,這是由于兩國文化觀念的沖突造成的,中國人認為勤勞節(jié)儉是美德,美國人和歐洲人卻認為有所不妥,故選B項;“大批華人赴美務工,但華工的勤勞節(jié)儉遭到歐洲移民的敵視”并不觸及到兩國的核心利益,排除A項;限制中國人員赴美是美國基于本國利益考慮采取的措施,不涉及對中國主權的侵犯,排除C項;“大批華人赴美務工”并非赴美國學習技術,與洋務運動無關,排除D項。8.下列一組漫畫選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報》,對漫畫反映的歷史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辛亥革命獲得民眾廣泛支持B.辛亥革命以上海為領導中心C.北伐戰(zhàn)爭基本推翻軍閥統(tǒng)治D.新聞媒體高度關注武昌起義【答案】D【解析】據漫畫可知,武昌起義爆發(fā)后不同人物表現(xiàn)出不同的反映,而據材料“上海報館之忙碌”可知,當時的新聞媒體對武昌起義是高度關注的,故選D項;圖片當中的主體分別為“革命黨”、“新軍”、“官場”及“報館”,但沒有呈現(xiàn)當時民眾對革命的態(tài)度,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是以武昌為中心,材料中是在說明上海對革命情況進行報道,排除B項;北伐戰(zhàn)爭是發(fā)生在1926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
49.建黨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宣傳中大量使用“勞工神圣”“赤化大地”等口號;第一次國共合作后,中國共產黨在宣傳中突出“民族解放”“平民政權”等口號;八七會議后,“打土豪,分田地”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口號。這一系列變化表明中國共產黨( ?。〢.始終把握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B.打開了中國革命新局面C.不斷探索符合國情的革命道路D.堅持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不同時期中共提出的口號是不同的,這說明中共根據當時的社會矛盾以及自身對國情認知的深化,不斷地調整符合國情的革命方式,故選C項;“始終”一詞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如中共一大確立的奮斗目標就說明其對中國的國情認識不足,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標志著革命新局面的打開,排除B項;“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在1924—1927年間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材料“建黨初期”和“八七會議后”這兩個階段不符,排除D項。10.1981年春,中央針對當時流傳的社隊企業(yè)“三擠一沖”(擠國營企業(yè)的原材料、能源、市場,沖擊國家經濟)到江蘇進行調查。調查結論認為:“社隊機械工廠的產品,對國營大廠有擠有補,目前是補的多一些,擠的少一些?!边@一結論反映出當時江蘇( ?。〢.城鄉(xiāng)物資實現(xiàn)了自由流通B.計劃與市場關系得以理順C.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全面展開D.農村生產自主權有所擴大【答案】D【解析】據材料“社隊機械工廠的產品,對國營大廠有擠有補,目前是補的多一些,擠的少一些”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初期,在計劃經濟的整體前提下,江蘇部分地區(qū)社隊企業(yè)率先利用市場進行生產和銷售,對單純的計劃經濟體制而言是對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有效補給,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先河,故選D項;1981年仍然以計劃經濟為主,尚未實現(xiàn)物資的自由流通,排除A項;1992年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得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得到理順,排除B項;1984年國企改革全面展開,排除C項。11.羅馬帝國征服埃及后,把它變成了“帝國糧倉”,大量埃及糧食的涌入導致羅馬城的糧價急速下跌,羅馬本土的貴族們?yōu)榱双@得更高的利潤,在自己的莊園里大量種植經濟作物。這說明羅馬帝國( ?。〢.經濟結構出現(xiàn)顯著調整B.貴族莊園經濟逐漸瓦解C.對殖民地的依賴性加大D.內部區(qū)域經濟聯(lián)系加強【答案】D【解析】
5據材料“羅馬本土的貴族們?yōu)榱双@得更高的利潤,在自己的莊園里大量種植經濟作物”可知,大量的經濟作物的種植推動了農業(yè)商品化的發(fā)展,反映了羅馬帝國內部區(qū)域經濟聯(lián)系加強,故選D項;貴族們在自己的莊園里大量種植經濟作物,體現(xiàn)了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經濟結構并未出現(xiàn)顯著調整,依然是以農業(yè)為主,排除A項;據材料“在自己的莊園里大量種植經濟作物”可知此時貴族莊園經濟依然發(fā)展,沒有瓦解的現(xiàn)象,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xiàn)大量埃及糧食的涌入導致羅馬城的糧價急速下跌和經濟作物的大量種植,不能看出羅馬帝國對殖民地的依賴性加大,排除C項。12.大米是日本社會中貴族的象征,江戶幕府曾經出臺政令限制農民隨意食用大米,大米也是農民為大名及幕府交納賦稅中的一種。但到了16世紀,隨著玉米種植普及,日本市場能夠用貨幣交換到的大米也多了起來,從而間接的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稅制的貨幣化。日本社會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背景是( ?。〢.中央集權體制的瓦解B.幕府統(tǒng)治改善了民眾生活C.閉關鎖國政策的打破D.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6世紀后大米在社會上的流通量增加,促使日本的稅制發(fā)生了改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世紀新航路開辟后促進了各個地區(qū)間物種的交流,使得大米的數(shù)量增加,故選D項;日本在大化改新后進入了封建社會,建立起了中央集權體制,稅制的改革并不能瓦解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大米數(shù)量增多對日本稅制的影響而非對民眾生活水平的影響,排除B項;閉關鎖國的政策被打破是在黑船事件后,排除C項。13.《論犯罪與刑罰》是近代意大利法學家貝卡里亞的代表作,于1764年首次出版。書中,作者提出法律應以理性為基礎,其基本宗旨應是保衛(wèi)社會秩序而不是報復犯罪,它們應該永遠以“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快樂”為目的。該書出版時,整個歐洲都轟動起來,布豐、休謨都熱情地贊揚它。該書( )A.受到國家統(tǒng)一的影響B(tài).加速文藝復興的進程C.旨在打擊教會的勢力D.帶有啟蒙時代的特點【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764年首次出版”“法律應以理性為基礎”“保衛(wèi)社會秩序”“以‘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快樂’為目的”及所學可知,該書反映了啟蒙運動對理性、文明的追求,故選D項。據“該書出版時,整個歐洲都轟動起來,法國布豐、休謨都熱情地贊揚它”及所學可知.該書成書于18世紀.而意大利于1870年才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且此時文藝復興已經結束,排除A.B兩項:材料體現(xiàn)不出對教會勢力的抨擊,排除C項。
614.工業(yè)革命時期,英國工業(yè)資產階級逐漸認識到,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讀寫能力,工人們才有可能以此為基礎讀懂各種布告、通知和廣告,能夠簽名、寫信或者是閱讀一些機械的操作說明。這表明( ?。〢.工業(yè)革命提高了工人生活水平B.英國國內階級矛盾逐漸緩和C.工人文化水平影響工業(yè)化進程D.知識的積累觸發(fā)了工業(yè)革命【答案】C【解析】據材料“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讀寫能力,工人們才有可能以此為基礎讀懂……一些機械的操作說明”可知,工人的文化水平對工作具有推動作用,故選C項;據材料“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讀寫能力,工人們才有可能以此為基礎讀懂……”可知,其強調的是工人文化水平的重要性,而非生活水平,排除A項;據材料“英國工業(yè)資產階級逐漸認識到……”可知,這是資產階級單方面的認識,其強調工人階級的文化水平,目的是為了便于生產謀求更多利潤,而不是為工人階級謀福利,故無法說明階級矛盾逐漸緩和,排除B項;據材料“工業(yè)革命時期,英國工業(yè)資產階級逐漸認識到……”可知,工業(yè)革命凸顯出知識的重要性,因果倒置,排除D項。15.觀察下表,這一變化( ?。?950—1972各國黃金儲備比重變化表?1950年1971年1972年美國31.2%9.7%7.6%西歐共同體各國26.5%30%29.6%日本3.2%12.4%12.3%資本主義世界100%100%100%A.提升了歐元的貨幣地位B.加速了原有貨幣體系的解體C.緩和了美歐的貿易競爭D.導致了美國霸權地位的喪失【答案】B【解析】據材料表格數(shù)據可知,1950—1972年美國黃金儲備逐步減少,而日本和西歐的黃金儲備有所增多,這沖擊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故選B項;據所學可知,歐元在2002年才開始發(fā)行,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表格中,美國的黃金儲備不斷下降,而西歐的黃金儲備有所增加,說明美歐貿易競爭激烈,歐洲經濟崛起,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1950—1972年美國的霸權地位并未喪失,排除D項。16.1934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了(互惠貿易協(xié)定)該法案首次將關稅決定權授予總統(tǒng),并且容許美國政府將其與任何國家所達成的關稅減讓協(xié)議擴展至美國存在貿易關系的其他國家。美國通過的《互惠貿易協(xié)定》( ?。〢.打破了政府機構之間的政治平衡B.建立起美國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C.鞏固了美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D.有助于美國克服經濟危機的影響
7【答案】D【解析】據材料“首次將關稅決定權授予總統(tǒng)”“并且容許美國政府將其與任何國家所達成的關稅減讓協(xié)以擴展至美國存在貿易關系的其他國家”可知美國為了緩解經濟危機不斷擴大總統(tǒng)行政權,借此擴大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同時通過關稅減讓來加速貿易出口,以應對過剩危機,故選D項;經濟危機時期擴大總統(tǒng)行政權是在三權分立框架的前提下進行的,是國家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并不會打破國家機構之間的政治平衡,排除A項;二戰(zhàn)后美國通過《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建立起美國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排除B項;美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確立是在二戰(zhàn)后,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古代對不同程度的貧困者給予不同的救濟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叢言》提出“極貧之民便賑米,次貧之民便賑錢,稍貧之民便轉貨”……宋代以前,救助貧國人口一般以政府為主,如《漢律》規(guī)定國家需向“貧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國家開始注重用經濟手段、調動民間力量參與扶貧救助,如采用招商賑濟、以工代賑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還鼓勵民間互助,動員富戶教助貧戶,并設立“納業(yè)補官”制度,對參與扶貧的富戶獎以榮譽稱號……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災害之后開展臨時性救助,還從百姓日常生產生活實際出發(fā),制定系統(tǒng)性扶持辦法,從財政、民政乃至軍政多個層面對貧困人口進行幫扶?!幾詫O競、張文《中國古代扶貧實踐及其當代價值》材料二脫貧攻堅戰(zhàn)實施以來,中國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在開發(fā)式扶貧的基礎上建立,同時,為應對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經濟社會轉型所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在扶貧體制方面,創(chuàng)新使用政府行政主導、五級書記掛帥、第一書記駐村等方式,充分發(fā)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勢……并通過引入外部組織資源緩解扶貧人力資源的不足;在貧困治理機制方面,打破部門壁壘、促進扶貧資源向貧困地區(qū)的集中,通過建檔立卡等制度實現(xiàn)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建立考核評估體系、確保扶貧政策實施到位;在扶貧方式方面,因地因人因需制宜創(chuàng)新多元化扶貧方式……并進一步拓展定點幫扶與社會參與等扶貧方式?!幾岳钚≡频取毒珳史鲐殻褐袊鲐毜男聦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扶貧政策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時期中國能夠成功實施精準扶貧的原因。(6分)【答案】(14分)
8(1)(8分)特點:分類定級,分類扶持;錢物給予式扶貧與生產經營式扶貧相結合;臨時性救助與系統(tǒng)性扶持相結合;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也注重調動民間力量。(每點2分)(2)(6分)原因:開發(fā)式扶貧取得成效;應對新時期經濟社會轉型的挑戰(zhàn);政府高度重視國家整體戰(zhàn)略目標的確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科技的高度發(fā)展。(每點2分,三點6分)【解析】(1)據材料一“對不同程度的貧困者給予不同的救濟扶助”可知分類定級,分類扶持;據材料一“救助貧國人口一般以政府為主”和“宋代還鼓勵民間互助”可知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也注重調動民間力量;據材料一“除了在自然災害之后開展臨時性救助,還從百姓日常生產生活實際出發(fā),制定系統(tǒng)性扶持辦法”可知臨時性救助與系統(tǒng)性扶持相結合;據材料一“極貧之民便賑米,次貧之民便賑錢,稍貧之民便轉貨”和“采用招商賑濟、以工代賑等方式”可知錢物給予式扶貧與生產經營式扶貧相結合。(2)據材料二“中國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在開發(fā)式扶貧的基礎上建立”可知開發(fā)式扶貧取得成效;據材料二“為應對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經濟社會轉型所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可知應對新時期經濟社會轉型的挑戰(zhàn);據材料二“政府行政主導、五級書記掛帥、第一書記駐村等方式,充分發(fā)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勢”可知政府高度重視國家整體戰(zhàn)略目標的確立;據材料二“在扶貧方式方面,因地因人因需制宜創(chuàng)新多元化扶貧方式”及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科技的高度發(fā)展。18.(12分)【中西瓷器貿易】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國后,中國的瓷器開始直接出口到歐洲,被公開拍賣或私人售販,這引起王公貴胄等上流社會競相收購的熱潮。這一時期訂燒瓷仍然保持著傳統(tǒng)的中式圖案和裝飾習慣,采用描繪日常世俗享樂和山水美景的圖案、灑脫與寫意的裝飾手法。材料二1602年,荷蘭幾乎壟斷了海上瓷器貿易,歐洲許多王公貴族用精美的中國瓷裝點宮廷。定制瓷上的輔助紋樣逐漸模仿歐淵或中東平面裝飾。在法國,全面地學習中國,拋棄各種文化上的中世紀殘余,以理性來統(tǒng)一一切成為社會風尚。材料三
9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貿易中賺取了豐厚的利潤。景德鎮(zhèn)的畫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畫法,由此發(fā)展出了外銷畫。伴隨歐洲訂單對工藝要求的不斷提高,中國瓷器生產不斷標準化和快捷化。歐洲人逐漸從中國定制歐式有柄荼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漸使用瓷器。1708年,德國燒出真正意義上的瓷器。19世紀下年葉,歐洲在發(fā)展和保護本土瓷器生產的背景下,極大地削減從中國的瓷器進口。——以上均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1)依據上述材料,概括16到19世紀與中西瓷器貿易交流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4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瓷器貿易在推動中西方社會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8分)【答案】(12分)(1)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或啟蒙運動、工業(yè)革命。(4分)(2)中國外銷瓷器上的日常世俗享樂和山水美景圖案,體現(xiàn)出對世俗世界的關注、對現(xiàn)實社會幸福生活的追求,符合西方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客觀上推動了歐洲人文主義的發(fā)展;歐洲對中國制瓷技術的學習借鑒促進了制瓷業(yè)的發(fā)展;瓷器逐漸流向普通民眾家庭,進一步豐富了歐洲民眾的物質生活。(3分)中國瓷器畫工逐步學習并掌握了西洋畫法,豐富了中華文化;中國瓷器生產不斷標準化和快捷化,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瓷器大量銷往歐洲,使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刺激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3分)綜上所述,中西瓷器貿易影響了歐洲的思想文化、經濟技術和物質生活,也促進了中國制瓷工藝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并逐漸形成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2分)【解析】(1)據材料一“1514年……直航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此處涉及新航路開辟這一大事件;據材料二“1602年,荷蘭幾乎壟斷了海上瓷器貿易”和材料三“東印度公司”結合所學,可知此處涉及早期殖民擴張;據材料一“日常世俗享樂”和材料二“理性”結合所學,可知此處涉及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據材料三“19世紀下年葉……保護本土瓷器”結合所學,可知此處涉及工業(yè)革命。
10(2)對西方來說,據材料一“1514年”、“日常世俗享樂和山水美景的圖案、灑脫與寫意的裝飾手法”結合所學,可知此時歐洲正在開展文藝復興運動,這類瓷器圖案表達了對世俗的關注和追求現(xiàn)實享樂,有利于推動歐洲人文主義的發(fā)展;據材料二“以理性來統(tǒng)一一切成為社會風尚”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歐洲開展啟蒙運動,借助瓷器紋樣宣揚理性主義,也推動了歐洲人文主義的發(fā)展;據材料三“1708年,德國燒出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可知,受中國至此技術的影響,歐洲制瓷業(yè)得到發(fā)展;據材料三“普通家庭也逐漸使用瓷器”可知,瓷器逐漸流向普通民眾家庭,進一步豐富了歐洲民眾的物質生活。對中國來說,據材料一“景德鎮(zhèn)的畫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畫法”可知,中國瓷器畫工逐步學習并掌握了西洋畫法,豐富了中華文化;據材料三“中國瓷器生產不斷標準化和快捷化”可知,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結合所學,新航路開辟后,圍繞絲瓷開展的白銀貿易,使得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白銀的貨幣化;綜合來看,瓷器貿易在推動中西方社會發(fā)展中帶來了經濟技術、思想文化、物質生活的交流,形成了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19.(14分)長久以來,蔗糖在食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是世界上對甘蔗有文字記載最早的國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就已經開始栽培甘蔗,并榨蔗汁作為飲料飲用,鴉片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經濟掠奪,致使我國蔗糖業(yè)每況愈下,從蔗糖出口國變?yōu)橥馓莾A銷地,1924—1930年,我國每年平均進口白糖60萬噸,1931—1937年,每年平均進口約30萬噸。直到20世紀40年代后期,我國產糖量有減無增,而進口糖量有增無減,從20世紀初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中國內地機制糖廠年產糖3萬噸,加上生產的土糖17萬噸,合計食糖年產量也就20萬噸,在當時世界產糖國家中排名第26位?!幾灾芸捎俊吨袊崽呛喪贰凡牧隙幾粤_凱《中國甘蔗糖業(yè)60年的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近代中國糖業(yè)“每況愈下”的主要原因。(6分)(2)依據材料二,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蔗糖業(yè)的發(fā)展變化趨勢,并結合所學分析改革開放以來蔗糖業(yè)發(fā)展變化的原因。(8分)【答案】(14分)(1)(6分)
11主要原因:①戰(zhàn)爭對人民生產生活的破壞;②列強對中國進行大規(guī)模經濟侵略;③中國國家主權的淪喪;④中國機器制糖技術的落后。(注:以上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得6分。)(2)(8分)趨勢:①蔗糖產量提高(蔗糖供應從短缺到充足);(1分)②生產經營從政府控制到市場導向。(1分)原因:①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2分)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確立;(2分)③中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潮流(或答: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分)【解析】(1)據材料一“鴉片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經濟掠奪”可知,西方列強對我國發(fā)動了侵略戰(zhàn)爭,得出戰(zhàn)爭對人民生產生活的破壞、列強對中國進行大規(guī)模經濟侵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蔗糖業(yè)每況愈下說明國家不能保護民族工業(yè)、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得出中國國家主權的淪喪;據所學可知,中國近代工業(yè)發(fā)展滯后,機器設備需依賴外國進口,得出中國制糖技術落后。(2)第一小問趨勢,據材料二“蔗糖短缺,政府統(tǒng)一收購甘蔗”、“食糖取消票證,敞開供應”得出蔗糖產量提高(蔗糖供應從短缺到充足);據材料二“政府統(tǒng)一收購甘蔗,價格也由政府管理”、“食糖銷售、甘蔗收購由政府定價逐漸變成由市場調節(jié),國家的食糖收購調拔計劃由指令性計劃改為指導性計劃”得出生產經營從政府控制到市場導向。第二小問原因,據所學可知,蔗糖產量的提高直接得益于蔗糖原料的供應充足,土地經營方式發(fā)生變化使蔗農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得出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據所學可知,1992年十四大中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得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確立;據所學可知,蔗糖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也得益于對外開放的政策,得出中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潮流(或答: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紀是一個階級斗爭的時代,階級間的戰(zhàn)爭前所未有;但爭取權力的斗爭最后又都指向議會,在議會民主制度的框架下,各階級學會了用和平的方法協(xié)調利益。整合的過程是漫長的,其中充滿艱辛,充滿動蕩。民主化的歷程非常艱難,政治轉型看起來是最痛苦的轉型,現(xiàn)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領域邁出的,其最終完成可能也是在政治領域?!X乘旦《換個角度看歷史》根據材料,結合19世紀的人類歷史,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12【答案】(12分)例:英國民主制度的發(fā)展——1832年議會改革(論題:2分)“光榮革命”采用非暴力的手段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地主貴族和資產階級的相互妥協(xié),建立了聯(lián)合統(tǒng)治,《權利法案》的頒布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限制了國王的權力,形成了以議會為核心的代議制。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英國工商業(yè)資產階級的力量漸漸壯大。他們的經濟實力迅速增長,但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權利。通過議會斗爭的形式,1832年議會改革,重新分配議席,新興工業(yè)城市取得較多議席。更改了選舉資格,降低了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擴大了選民范圍,大大增加選民人數(shù),工業(yè)資產階級和富農得到選舉權。1832年的議會改革,適應了工業(yè)革命需要,增強了工業(yè)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的作用,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貴族保守勢力。1832年的議會改革讓工業(yè)資產階級獲得政治權利,但廣大工人、雇農、婦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英國的民主代議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論述10分,英國民主制度的發(fā)展應著眼于19世紀,重點論述1832年議會改革的背景、內容和影響,每個角度各2分,強調和平的方式2分,指出英國的民主發(fā)展是英國長期的過程2分)【解析】首先,需要確定論題,據材料“19世紀是一個階級斗爭的時代,階級間的戰(zhàn)爭前所未有;但爭取權力的斗爭最后又都指向議會,在議會民主制度的框架下,各階級學會了用和平的方法協(xié)調利益”可將論題方向確定為代議制的確立或發(fā)展完善,在過程中需要強調方式往往是妥協(xié)、和平的;據材料“民主化的歷程非常艱辛,政治轉型......現(xiàn)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領域邁出的”可將論題方向確定為近代代議制確立的歷程艱辛。其次,在論述過程中,應結合所學知識,如西方各國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確立起了資產階級統(tǒng)治,并通過了一系列法律文獻,比如《權利法案》、《人權宣言》、1787年憲法等、1871年憲法、1875年憲法等,最終或確立起共和制,或是君主立憲制,實現(xiàn)了政治領域近代化。如將論題確定為“英國民主制度的發(fā)展——1832年議會改革”,在論述過程中,則需要結合所學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知識進行闡述,如“光榮革命”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權利法案》的頒布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限制了國王的權力,形成了以議會為核心的代議制。但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英國工商業(yè)資產階級的力量漸漸壯大,他們通過1832年議會改革,重新分配議席,新興工業(yè)城市取得較多議席,也更改了選舉資格,降低了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擴大了選民范圍,大大增加選民人數(shù),工業(yè)資產階級和富農得到選舉權。由此可知,1832年的議會改革,適應了工業(yè)革命需要,增強了工業(yè)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的作用,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貴族保守勢力,但廣大工人、雇農、婦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英國的民主代議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