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對李贄思想的分析與探源論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學(xué)術(shù)論文-天天文庫。
1、對李贄思想的分析與探源論文..畢業(yè)摘要李贄以“童心”說為理論基礎(chǔ),要求人們擺脫理學(xué)框架的束縛,從現(xiàn)實生活中去尋求真理,去追求個性自由和個性解放,從而使人們回復(fù)到純粹本然的狀態(tài)。他要求圣凡平等,不以成圣為唯一的目的,尋求多元化的個性發(fā)展。要求順人們的自身的條件隨其自由發(fā)展,實現(xiàn)個體自身的價值。李贄的這種觀念..畢業(yè),并不是他首創(chuàng)的,在孟子那里可以找到相對應(yīng)的觀點。關(guān)鍵詞“童心”說;德性;至善李贄(1527~1602),本姓林,原名載贄,后易姓李,名贄,字卓吾,號宏甫,福建泉州晉江人。因泉州為宋溫陵禪師居地,故又自號溫陵居士?;刈?。著書極多,其中最主要的有《藏書》《續(xù)藏書》《焚書》
2、《續(xù)焚書》《李溫陵集》等。李贄青年時受學(xué)于王艮之子王襞,又從羅汝芳問學(xué),順此潮流他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童心”說,以強調(diào)個性的張揚。但對于李贄而言,他的所謂“童心”并不單純是順王學(xué)及泰州學(xué)派脫下來的,可以說他的“童心”說吸取了胡宏“性本體”論的思想。他以“性”為無善無不善的至善,來作為他所提倡的個性原則的理論基礎(chǔ)。另外,在他為個體原則的彰顯作論證的時候,他的觀點與孟子的某些觀點有著相似之處,可以從孟子那里找到根源。一李贄認(rèn)為只有用“童心”才能表述人性的本然狀態(tài)。“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fù)有初也?!痹诶钯椏磥?/p>
3、,童子是人之初,童心是人之初。唯有童子,保持了人心純真的本原。童子之心是未受外來污染的絕假純真之心,是無善無不善的至善,是不分善惡的,是超善惡超是非的,是一種純?nèi)坏谋拘誀顟B(tài)。保持童心,就是保持本真自我;具有本真自我,才能立言行事皆真。如果過于強調(diào)一個“善”字,則未免陷于僵化。“孟氏之學(xué)……猶未免執(zhí)定說以騁己見,而欲以死語活人也。夫人本至活也,故其善為至善,而其德為明德也。至善者,無善無不善之謂也。惟無善無不善乃為至善。惟無可無不可始為當(dāng)可耳。若執(zhí)一定之說,持刊定死本,而卻印行以通天下后世,是執(zhí)一也?!崩钯椨址Q“童心”為“德性”,“人之德性,本是至尊無對,所謂‘獨’也,所謂‘中’
4、,所謂‘大本’也,所謂‘至德’也……德性本至廣也,本至大也,所謂天下莫能裁是也;而又至精焉,至微焉……中則無東西南北之可擬,無方所定位之可住,是故不得焉,強而名之日中?!痹谶@里不難看到,李贄將“童心”提高到了本體論的高度,是“大本”,是“至德”,是“至尊無對”,是不能單以“善”來形容它的。李贄的“童心”說可以說繼承了胡宏性本論的思想,胡宏在《知言疑義》中道:“凡人之生,粹然天地之心,道義完具,無適無莫,不可以善惡辨,不可以是非分,無過也,無不及也,此中之所以名也?!焙暌浴靶陨啤睘閲@美之辭,李贄以性善為“跡”,“夫日善人,則不踐跡矣……夫人之所以終不成者,謂其效顰學(xué)步,徒慕前人
5、之跡為也”。不同的是,胡宏以性體為天賦,抬高了“性”的神秘性和神圣性,拉開了天人的距離,而李贄則綜合王陽明的心本思想,以心即天,指出這個至善的童心乃是“吾性之故物”,為本心所具有的,且人人同之,可以說又是對胡宏“性本論”的發(fā)展。二李贄認(rèn)為“童心”不分圣凡,乃人人同具的?!暗滦灾畞?,莫知其始,是吾性故物也,是由今而推之于始者,然也……故圣人之意若日:爾勿以尊德性之人為異人也,彼其所為亦不過眾人之所能為而已。人但率性而為,勿以過高視圣人之為可也。堯舜與途人一,圣人與凡人一?!崩钯椨值溃骸把远铡?,則一時之民心,即千萬世之人心,而古今同一心也。中而日民,則一民之中,即千萬民之中,
6、而天下同一中也。大舜無中,而以百姓之中為中;大舜無善,而以百姓之邇言為善。則大舜無智,而唯合天下通古今以成其智。”從時間上說,古今同此人心;從范圍上說,天下人人同此一中。千古人心,也即天下人人之中。圣人之中、圣人之善、圣人之智,就是以天下古今百姓之中為中、百姓之善為善、百姓之智為智。天下人之心,就是匹夫匹婦之心。從個人的人心,從個人的同,可以窺見天下古今的人心、天下古今人人的中。歷史上的哲學(xué)家都要凡人上同于圣人,要凡人向圣人學(xué)習(xí),而李贄則要求按愚夫愚婦的標(biāo)準(zhǔn),凡人就是圣人。李贄將此稱之為“致一之理”,他在《老子解》中說:“候王不知致一之道同庶人同等,故不免以貴自高。高者必蹶下其
7、基也,貴者必蹶踐其本也,何也?致一之理,庶人非下,候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候王可言賤,特未之知耳……人見其有貴有賤,有高有下,而不知其致之一也,曷嘗有所謂高下貴賤者哉?彼貴而不能賤,賤而不能貴,輕吾所見,而不能致之一也,則亦碌碌珞珞,如玉如石而已。”李贄在此直指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認(rèn)為人不分貴賤,因為致一之道如此,此可謂是民主制度的萌芽。孟子雖道:“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但他不同意圣人是不思而得,生來就符合天道的“誠”,他認(rèn)為雖然圣人遠(yuǎn)遠(yuǎn)高出于一般人之上,但圣人與一般人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