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海德格爾哲學與莊子哲學比較》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第34卷第3期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Vol.34No.32013年JOURNALOFYULIN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海德格爾哲學與莊子哲學比較□任付新(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山東濟南250100)[摘要]莊子與海德格爾同是哲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們的思想對后世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盡管兩人生存年代、地點相差甚遠,但是他們的思想?yún)s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論文從形而上學、體系的具體構建、思維方式的比較等三個層面對二者思想的比較分析來表現(xiàn)中西方思想的同異,突出中國哲學尤其是莊子哲學的瑰麗、深刻。[關鍵詞]本真之道;形而上學
2、;反思;海德格爾;莊子[中圖分類號]B223.5;B5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671(2013)03-0038-06無哲學社會學·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人們總是擺脫不了對人生意義的探尋和對宇宙奧秘的思考,這兩個問題正是哲學思考的主要對象。但是在對哲學問題的具體回答上,東西哲學卻相差甚大。關于這一點,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進行了專門討論。他認為,首先,西方人的先祖希臘人生活在海洋國家,靠商業(yè)為生,也就是商人,這就決定了他們對于數(shù)字的重視,所以,西方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理性思維能力比較強。而且,商人的身份決定了他們要與其他民族的人往來,這是他們習慣于變化。其次,希臘
3、人的社會組織方式是城邦,作為城邦的公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某個人要比別人重要或高于某人。這與中國不同。中國社會長期以來一直是以家庭為本位的農耕社會,與自然關系密切,所以,中國人熱愛自然,并怡然自樂于質樸的小農生活,其理想境界就是老子所說的“小國寡民”。農業(yè)社會中的事務都是可以直接領悟的,如莊稼和田地,這是中國哲學家習慣于以對事物的直接領悟作為出發(fā)點,反映在哲學語言中,就是中國哲學的語言富于暗示,不注重概念的演繹。而且社會生活也是保守和封閉的,形成了家族制度,具有嚴格的等級界限。但是,這并不代表中西哲學各自分明,無相通之處,如前文所提出的,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和對宇宙規(guī)律的追求是東西方哲學家
4、都關注的問題,這就是東西方哲學家可以找到對話的契機。而海德格爾的哲學在東西方哲學對話中占有一個特殊的地位,因為,他既有深厚的西方哲學素養(yǎng),又深知其弊端。其思想中所呈現(xiàn)出的質樸天然而充滿詩意的理論氣質很有中國哲學的味道。如果我們認真體會海德格爾的思想,就會發(fā)現(xiàn)它與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的相通之處。西方哲學史上據(jù)主導地位的是理性主義的哲學傳統(tǒng),柏拉圖為理性主義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他以理念理解存在。對于人來說,理性優(yōu)于靈魂和肉體,只有運用理性才能帶到真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確立了理性的至高地位。盡管后來康德意識到了笛卡爾哲學的弊端并試圖糾正,但并未突破理性主義的模式,主客二分的思想依然存在。隨
5、著現(xiàn)代西方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和理性的過度膨脹,人的生存的豐富性受到了日益嚴重的壓制,人的生存危機從未像今天這樣表現(xiàn)得如此迫切。對于海德格爾來說,這種形式尤其令人心痛,他認為科學的發(fā)展威脅到了哲學的發(fā)展,認為技術理性的昌盛使哲學陷入這樣一種恐懼中:如果哲學不是一門科學,它就可能會喪失其威望與效用。人們把哲學不是一門科學看做一個缺點,整個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發(fā)展史就是對存在的遺忘史,這種形而上學并[收稿日期]2013-03-01[作者簡介]任付新(1986~),男,山東聊城人,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代西方哲學研究。38任付新海德格爾哲學與莊子哲學比較不“思”。而思的作
6、用在于,它向人們提出“這樣一種可能性:眼下剛剛發(fā)端的世界文明終有一天會克服那種作為人類之棲留的惟一尺度的技術——科技——工業(yè)之特性”。[1]到那時,人類將回歸存在的真理,走入存在的澄明。在這里,海德格爾對思的崇尚表達了一種新的哲學觀,即哲學應把人從抽象本質世界中解放出來,拉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世界中。正是在這種境遇中,海德格爾哲學發(fā)出了“克服形而上學”的呼吁并踏上了克服形而上學、超越西方哲學傳統(tǒng)的道路。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海德格爾哲學步入了一個與東方哲學相通的境界。下面我們從形而上學層面、具體建構和思維方式三個方面,對莊子與海德格爾哲學進行比較,透過表面的不同發(fā)現(xiàn)兩者的相通之處。一、形而上學層面
7、中國哲學中具有一條不同于西方的思想進路:從自性出發(fā)反觀宇宙萬物。在禪宗,求心見性本就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之道,佛性在人的自然生活中自然顯現(xiàn)。所謂“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2],在佛家看來,佛法已經(jīng)完全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了,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力,郁郁黃花莫非般若”,翠竹與黃花都是佛法真意的體現(xiàn),因此,對佛性的體驗更無需外求。所以,只要人們能夠隨遇而安,在平常心中體驗,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頓悟本心,悟得真意。正如《壇經(jīng)》中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