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中國古代史思考題》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思考題一、名詞解釋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國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學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和王國維(號觀堂)。著名學者陳子展教授在評價早期?的甲骨學家的時候寫下“甲骨四堂,郭董羅王”的名句,這一概括已為學界所廣泛接受。羅振玉(1866——1940),字叔蘊、叔言,號雪堂、貞松老人,江蘇淮安人。對甲骨收集、保藏、著錄、出土地考訂和文字考釋貢獻至大。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甲骨著錄、文字考釋突出貢獻,尤其是《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xù)考》論
2、文,開創(chuàng)甲骨學進入“史料時期”。與羅被后學稱為“羅王之學”。董作賓(1895——1963),?甲骨學家、古史學家、“甲骨四堂”之一。河南省南陽人。原名作仁,字彥堂,號平廬。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是中董作賓(1895——1963),?甲骨學家、古史學家、“甲骨四堂”之一。河南省南陽人。原名作仁,字彥堂,號平廬。國現(xiàn)代具影響力的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劇作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方面異軍突起,為四堂之一。唐曉蘭曾評價他們的殷墟卜辭研究“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qū)其時代,鼎堂發(fā)其
3、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卜辭是指中國商周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記錄占卜的文字。目前發(fā)現(xiàn)商代甲骨文以河南安陽殷墟最多,屬于商代后期遺物,其中絕大多數書占卜記錄,稱甲骨卜辭。因出于殷墟,又稱殷墟文字、殷墟書契、殷墟甲骨文等。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開始發(fā)現(xiàn),次年得到學者鑒定,迄今出土約有十萬片。二十九年,劉鶚編輯出版第一部著錄《鐵云藏龜》,其后研究日益發(fā)展,形成一門學科即甲骨學。甲骨文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動植物、農事、方國、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動、商王世系和占兇夢幻等。目前已發(fā)現(xiàn)單字有五千余個,考釋過的約兩千
4、個,文字結構已由獨體趨向合體,晚期形聲字增多。是中國早已有系統(tǒng)的古文字。西周時期的甲骨文,在山西洪趙坊堆、陜西長安豐鎬、岐山鳳雛、扶風齊家和強家、河北邢臺南小汪、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和鎮(zhèn)江營九個地點都有發(fā)現(xiàn)。周公制禮作樂周禮周禮相傳由周公制定,其實是周公對夏商以來的禮樂進行增刪、修改。周禮是等級社會的政治準則、道德規(guī)范和各項制度的總稱。包括種種規(guī)則、典禮儀式和表示身分的輿服旌旗、宮室器用的規(guī)定等等。所謂周禮,是區(qū)分貴賤尊卑的等級教條西周的禮樂制度,屬于上層建筑范疇,相傳由周公制定。周公所制定的禮,是維護統(tǒng)治
5、者等級制度的政治準則、道德規(guī)范和各項典章制度的總稱,后來發(fā)展為區(qū)分貴賤尊卑的等級教條。樂則是配合各貴族進行禮儀活動而制作的舞樂。舞樂的規(guī)模,必須同享受的級別保持一致。西周的禮樂,也體現(xiàn)了當時的時代文明。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商時有文字記載,西周時盛行。那時,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而其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井田制是我國奴
6、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開始實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廢除于戰(zhàn)國。井田的土地所有權屬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和自由買賣,還要交納一定的貢賦。從生產方式上,奴隸主貴族強迫奴隸集體耕種,剝奪奴隸的勞動成果。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fā)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出現(xiàn)了私田。春秋后期,魯國實行初稅畝,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剝削方式的出現(xiàn)。封建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方式的出現(xiàn),導致了井田制的崩潰工商食官工商食官制度西周官營手工業(yè)制度。
7、指當時的手工業(yè)者和商賈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們必須按照官府的規(guī)定和要求從事生產和貿易。在這種制度下,周王室和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種手工業(yè)作坊,屬司空管轄。這些手工業(yè)作坊的各類生產者稱為百工,他們既是具有一定技藝水平的工匠,又是從事手工業(yè)生產的管理者。弭兵運動:春秋中期,中原地區(qū)形成晉、楚爭霸的局面,由於兩個長期對抗,兵連禍結,一些小國及人民飽經戰(zhàn)亂,尤其是鄭、宋兩國,常常是爭奪的目標,受害最嚴重。因此,在人民及中、小國家反對戰(zhàn)爭,使爭霸戰(zhàn)爭失去了社會支持;再加上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權力斗爭,使得國君無力對外擴張,
8、在此情勢之下,西元前579年,宋國大夫<華元>首先倡導和平,發(fā)起和主持了以“弭兵”為口號的和平運動,謀求晉、楚和好,訂盟互不侵犯,可惜為時三年,因楚國背約而結束?!洞呵铩贰洞呵铩肥枪糯袊娜寮业浼?,被列為“五經”之一?!洞呵铩肥囚攪木幠晔?,據傳是由孔子修訂的。書中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由于《春秋》的記事過于簡略,因而后來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