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對公共領域結構轉型批判的批判》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對公共頌域結構轉型批判的批判摘要: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結構轉型》自刊出至今引起廣泛爭議,包括歐洲的社會歷史學家和非歐洲的社會歷史學家都參與到討論之中,德國特里爾大學AndreasGestrich在總結各種爭端的基礎上從五個方面對哈氏的理論展開批判,并以盧曼的社會分化理論作為可替代方案整合各種哈氏理論中存在的困難,這一替代方案在解釋公共領域時也存在深刻的問題,因此運用社會建構主義視角對AndreasGestrich的觀點加以批判和建構是必要的。關鍵詞:哈貝馬斯;盧曼;AndreasGestrich;公共領域結構轉型;分化理論;社
2、會建構主義中圖分類號:F01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11)05-0067-00收稿日期::2010-12-22作者簡介:高海青(1983—),男,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博士,研宄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技術哲學。史云峰(1977_),男,西藏自治區(qū)委黨校講師,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博士,研究方向為科學技術與社會、技術哲學。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下面簡稱《公共領域》)首次由盧希特漢德(Luchterhand)出版社出版于1961年,并連續(xù)出版十七次,直到1989年才被翻譯成英文。自面世來這一經
3、典著作引起了包括CraigCalhoun,A.J.LaVopa,M.E.White,H.Mah,Crossley,J.Michael,AndrejPinter,Peter-EckardKnabe,Melton,Landes,Ryan,Eley,Goodman,Chartier,Kale,BakerRowe,Rankin,Freitag,Forment,Ikegami等在內的歐洲和非歐洲社會歷史學家對公共領域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激烈而長期的討論。首先,可將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的主題界定為:“從社會學和歷史學視角,探討了自由主義模式資
4、產階級公共領域的產生、發(fā)展、瓦解的歷史及其社會結構、政治功能、觀念與意識形態(tài)等?!盵1]哈氏的公共領域結構轉型為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的研宄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哈氏認為資產階級公共領域起源于17、18世紀英、法、德等西歐國家,資產階級處于公共領域的核心位置,他們經常聚集在包括俱樂部、沙龍、咖啡屋等由私人構成的非官方組織或機構參與理性批判和平等交流,這些公共領域在哈貝馬斯的后期著作中被稱為“自愿協(xié)會”,這些協(xié)會可以批判政府事務。而“平民”沒有進入到公共領域之中,他認為平民公共領域是一種不具備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社會前提的資產階級公共領
5、域。哈氏認為歐洲公共領域和市民社會出現(xiàn)必須具備以下條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資產階級的自我意識,國家和社會的分離[2]428。具體說:第一,早期金融和貿易資本的出現(xiàn)[3]14,海外貿易的拓展和城鎮(zhèn)與市場的出現(xiàn),促進了公共領域的媒體的發(fā)展。第二,資產階級的批判意識,是從基本生活需求中解放出來的,具有希臘意義上的“政治”特征[3]187。第三,作為公共領域的基礎是國家和社會的分離,這是一條基本路線,同樣也使得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區(qū)別開來[3]171。哈貝馬斯認為,由于多方面的社會歷史原因使得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在19世紀最后25年已經走
6、向終結。然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社會國家化,國家干預政策的加強,作為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基礎的國家和社會的嚴格分離已經是難以維持。其二,國家社會化,隨著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領域的機制化,社團和協(xié)會的機制化,政黨和特殊利益集團的發(fā)展,“新重商主義”的出現(xiàn)等等都使得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失去其批判的潛質[3]170-171。自從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出版,尤其是于1989年在美國英文版本的出版,對學術和政治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歷史學家一直以來都對哈貝馬斯關于公共領域轉型原因的有效性產生質疑。在此,結合jeong-WooKoo的研究成果
7、,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xiàn)的對哈貝馬斯框架的批判進行概括。Kale的研究揭示了資產階級的公共領域是排外機制,該領域僅僅被貴族統(tǒng)治,并非如哈氏所認為的是一種平等機制。Landes也指出這一領域從未對女性開放過,而僅僅屬于男性。Melton則指出18世紀的法國公共領域,宗教團體比起商人在形成公共輿論方面更為主動和積極。DenaGoodman和Lynch批評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虛假的對立。另外,Lynch對中世紀和早期歐洲研宄解釋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在歐洲是相互糾纏和不可分割的。非歐洲的社會歷史學家也發(fā)現(xiàn)公共領域和市民
8、社會的問題。他們對是否存在公共領域和市民社會的等價物進行了認真思索,早在20世紀80年代一批研究中國社會的學者從研究中國社會現(xiàn)實中對哈貝馬斯的理論提出間接的批判,JosephFewsmith指出中國在晚清時期曾經出現(xiàn)過類似于西歐的“自愿協(xié)會”行會。DavidStrand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