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系統(tǒng)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的中小學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然而學生卻沒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必須面對這一問題,而且還需要提供多種問題解決的方案。其中一個尤為重要的方案就是如何使教師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和技術。否則,即使有理想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其結果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所謂有效教學,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fā)展,也就是說,
2、學生有無進步和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否則,就是無效教學。這就需要我們認真領會課程改革的精髓,掌握全新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必須具備什么樣的特征呢?下面我談談我的體會:從形式上來看,應具備以下兩個特征:1.要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是每一個教師都能脫口而出的,這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一個導向性指標之一。實際上,深入課堂看一看,就不難發(fā)現(xiàn),真正落實的卻很少,特別是應試教育下的課堂教學。很多課都是少數(shù)優(yōu)生在表演,在唱主角,變成了老師和優(yōu)生的交流。具體表象有
3、:答問時,以個別優(yōu)生的回答,當作全體的回答,練習時,以優(yōu)生的速度決定教學的進程等。我們應反思我們的教學,看是不是真正的面向了每一個學生,是不是在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2.建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學民主,我們喊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這一塊。究其因,就是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在做怪。老師難以拉下面子,和學生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自然教學氛圍也難以和諧。不民主不和諧的教學氛圍導致的是學生的思維的壓抑,唯老師是從,這也是為什么學生越到高年級,發(fā)言的學生越少,教學活動難為開展的原因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應和學
4、生形成一種學習合作者的關系,把自己當作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學習行為,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人格,對學生不正確的地方不要簡單否認,要善于引導。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在上海實行的小班化教育,他的課堂就好象是一個圓桌會議,在學生中間永遠有一個座位是為老師留著的。此外,象舉手發(fā)言,這應該倡導,但對同學不同意見群起攻之,各抒己見也可,對老師的說法有疑義,擁上講臺和老師辯論也可張揚,這就是一種氣氛,如果此時刻意要求學生先舉手后回答,舉手時還不能叫喊,等到你喊他講的時候,也許他的思想火花
5、早已不見了。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在新的教學形勢下,教學不民主,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也難以有突破。從內涵上來說,課堂教學應有以下指標:1.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教學民主的思想,但又不是他的全部內涵。在組織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的確立,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在教學目標上,以前的教學目標的表述行為主體大都是教師,部分地存在脫離學生實際,空而不實的傾向。如:《小足球賽》的教學目標:A指導看圖和學文,理解課文內容,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B指導觀察圖畫時,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6、…等。規(guī)范的教學目標,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為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依據(jù)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fā)展,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像“理解課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就不實,“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也顯得虛而抽象。所以確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目標必須是可測量的、可評價的、具體而明確的。尤其是情感目標,情感的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外因和內因相互作用的一種磨合過程,具有評價的不可定性。確定情感目標時,應把握好他的層次,更多的應定位在認知層比較合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
7、地位的確立,最重要的是歸還學生的學習時間,歸還學生的思維過程。以前的課堂教學,都是老師講的多,學生實踐少,老師的講過多的占用了學生的學和練的時間,有時甚至取代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有時也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歸還學習的時間,如請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小組學習展開討論等,而實際上也只是一個過場,一種擺設,更多的是大部分學生沒讀完、問題沒討論清楚就打斷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自然效果也就不明顯。我們再看自然課“魚鰭”,要按傳統(tǒng)教法,告訴學生魚鰭有胸鰭、背鰭、尾鰭,魚鰭有哪些作用,再做一個練習就可以了。但如果從學生主體地位
8、的落實的這個角度來看,這種教法是不合時宜的。2.接受型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從歷史看,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是“接受”教育,教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暗馈焙汀皹I(yè)”都是靜態(tài)的理念或知識,是已被實踐證明了的結論,“惑”也是也是教師問的多。學生純粹是一種被動的接受,更多的是繼承,很少有發(fā)展。由此,造成了學生思維單一、觀念正統(tǒng),唯書唯上,不敢懷疑、習慣被動,缺少求知欲、滋長厭學情緒等弊端。課程改革也要求我們改變接受學習的現(xiàn)狀,變?yōu)橹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