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幾種現象的思考》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幾種現象的思考 不久前,筆者應邀到一項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活動上做評委,并代表評委組進行大會評課。連續(xù)幾天里,共聽課20多節(jié),在感嘆參賽課例精彩紛呈的同時,也有些話似乎不吐不快,現將觀摩本次賽課的一些個人感受匯于筆端,用四句話談談自己的思考。這四句話的前半句都是欣賞和肯定,后半句則是一些思考和建議?! ∫?、課堂上讀書聲多了,讀的藝術需加強 20多節(jié)課,都做到了書聲瑯瑯,老師們在課堂上都注意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都堅持了“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很欣慰,現在的小語課堂
2、“作秀風”漸漸淡出,理性得以回歸,大家把握住了小語教學的根,弘揚了讀書這個主旋律。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花大力氣讀、不厭其煩地讀、想方設法地讀,書聲入耳,令人欣慰?! ⌒牢康耐瑫r,也有些遺憾――讀書指導的藝術仍然需要探討?! ?.讀書的形式需要再多一些 盡管都在讀,花了很多時間讀,但是20多節(jié)課里,齊讀幾乎充斥了課堂。老師們似乎在追求一種讀得熱鬧的氛圍,動輒“大家一起來大聲、有感情地讀一讀”,缺少必要的了解大意的速讀、彰顯個性的美讀、著重思考的默讀等等。眾所周知,讀書方式選擇的原則取決于讀書的需要,不問
3、青紅皂白地一味重齊讀,無疑會使課堂少些色彩?! ?.讀書的要求需要再明確些5 讀書需要循序漸進,需要目的明晰。我們的課堂上仍然存在把讀書當走過場的現象。一些老師在要求學生讀書時目的不明確,對讀書層次的要求不清晰,以致學生懵懵懂懂地讀完后,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仍然答非所問或不明就里?! ?.讀書的指導需要再重視些 最明顯的一個現象是分析和講解太多,讀書示范缺失。“這個地方應該讀得重一些”“這個地方需要讀得慢一些”“這個地方應該讀得有氣勢一些”……理性分析得很透徹,學生讀時仍然進不去。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他
4、們只是小學生。記得特級教師賈志敏曾說:“小學生讀書指導很重要的一環(huán)是范讀。我每教一篇課文,都至少先讀個十遍八遍,課上才敢讀給孩子們聽?!被氐轿覀兊恼n堂,老師肯定做到了讀的遍數了,但是你為什么不聲情并茂地范讀一遍,而是不厭其煩地一再點撥、啟發(fā)、講解呢?更何況,即使讀法有爭議,不也是投石問路,激發(fā)孩子的求異思維的契機嗎? 二、課堂注意了廣度涉獵,仍需深度挖掘 我們高興地看到,幾乎所有的參賽選手都注意到了課堂的廣泛涉獵,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展和延伸,摒棄了昔日課堂上死扣一篇課文的傳統教法,有意識地進行閱讀的延
5、伸、寫作的延伸、人文性的延伸,真正凸顯了“大閱讀、大語文”的理念。5 但回顧一下,仍覺課堂不過癮、不到位。究其緣由,我想是忽略了對文本的深度挖掘。那么既要廣度,又要深度,似乎一節(jié)課40分鐘就完不成任務,其癥結在于我們的老師在設計課的時候,沒有注意合理取舍,想在一節(jié)課里追求面面俱到,結果落得個“面面不到”?! ∥覀儾环粱仡^看看,40分鐘的課堂,老師從講解字詞,到篇章分析,到主旨結構無不涉獵,末了仍不忘留出一分鐘布置一道訓練題,仿佛只有如此才算得上真正的一節(jié)課。這樣面面俱到,所授的知識成了“壓縮餅干”,學
6、生勢必“難以下咽”,強“咽”下去也會出現“喉哽塞”。我當然不反對在學生能夠吸收消化得了的情況下增大一些課堂知識密度(這也是我們提高效率的一個教研重點)。但如此面面俱到,學生真正能收獲幾許呢?每項內容一如“蜻蜓點水”般淺嘗輒止談何真正地深入訓練呢?看來“舍得、舍得”還真的是有舍才有得呀! 三、課堂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還要再實一些 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意識已經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了,所有的教師都做到了“著眼學生發(fā)展”。比如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點燃學生創(chuàng)意的火花,也出現了“自選商場”式的開放式教學(從學習材
7、料的選擇到學習方式的選擇都有涉及),注重了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和自讀自悟等等,這些都令我們深感欣慰。 但我總覺得有些課還是僅僅停留在意識上,沒有深入琢磨如何真正關注發(fā)展,這種著眼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W語文課著眼學生發(fā)展,既要注意發(fā)展語言,又不能忽視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這些課里,發(fā)展語言做得比較好,比較到位,發(fā)展思維卻停留在淺層次上。要知道,思維是語言的外殼,沒有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做基礎,發(fā)展語言職能是淺層的或表層的。5 由此想到一個問題,我們的老師往往害怕課堂上出現冷場現象而刻意追求表面的熱鬧。以舉手為例
8、:老師一語既出,應者云集,師者喜形于色;如若舉手者寥寥,教師則大為汗顏,擔心問題提得太難或埋怨學生水平太差。其實,學生沒有舉手并不一定是不參與雙邊活動,而是他在動腦思考,實際是外靜內動的體現。我們只重結局,不重過程是否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呢?動和靜不能只看表面的,誰也不會反對讓學生動起來。但這動包括極廣,并不單指動口說,動手做,最關鍵的還是動腦子。所以大可不必為表面學生的靜苦惱,只要內心動了,這種靜比那些“熱鬧一鍋粥”要好得多。楊再隋教授有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