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和諧——陶淵明的人生追求和藝術(shù)追求》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萬方數(shù)據(jù)2007年第2期(總第193期)學術(shù)論壇ACADEMICFORUMN0.2.2007(CumulativelyNO.193)和諧陶淵明的人生追求和藝術(shù)追求楊立群[摘要】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他的人生是詩化的人生,他的詩文是日常生活的詩化。他對和諧生命的追求,他詩文中所包含的文學價值、思想價值,對于現(xiàn)代人反思現(xiàn)代文明,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關(guān)鍵詞]陶淵明;真;和諧;生死;自然[作者簡介】楊立群,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文學碩士,北京,
2、100029[中圖分類號]1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434(2007)02—0179—05林語堂先生曾說“陶淵明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和中國文化上最和諧的產(chǎn)物”[1](P126)。陶淵明其人、其詩最突出的特點是“和諧”。人如其詩,詩如其人,這個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是中國詩歌史上真正達到“自我實現(xiàn)”境界的詩人。他現(xiàn)存的130多篇詩文真實地反映了他達到“自我實現(xiàn)”之境界所經(jīng)歷過的那一個復雜的、艱難的、曲折過程。他對自由和諧生命的追求,他詩文中所包含的文學、思想、哲學價值
3、,在1640年后的今天,對于浮躁喧囂的現(xiàn)代人的生存發(fā)展和自我完善,對于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仍有重要的借鑒價值。一、“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身與心的和諧“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蕭統(tǒng)《陶淵明傳》)【2J抱樸守真是陶淵明為人處事的根本原則。他做人是天真的,生活是“任真”的,詩文就是他任真生活的寫照。“真”源自老莊哲學。老子認為“真”是道之精髓:“孔德之容,惟道是依。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甚真。”[3](P184)莊子認為“真”是至純至誠之境界,受之于天。圣人
4、與俗人之區(qū)別就在于能否守住天性之中原有之“真”。“謹修而身,慎守其真,還以物與人,則無所累矣??真者,精誠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盵4J(P823)“真”字在陶淵明詩文中反復出現(xiàn),指的就是沒有任何巧偽的淳真,是他崇尚自然的天性。他自己“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歸去來辭序》[5](P24—187’)向往上古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勸農(nóng)》)的姿態(tài),而當時的社會卻是“羲農(nóng)去我久,舉世少復真”(《飲酒》),“真風告逝,
5、大偽斯興,間閻懈廉退之節(jié),市朝驅(qū)易進之心”(《感士不遇賦序》),但他努力恪守著“真”這個底線,“履信思順,生人之善行,抱樸守靜,君子之篤素?!弊非蟮氖遣贿`背心性的自然的生命本真狀態(tài),無論出仕還是歸耕,他都毫不掩飾自己。出于理想,他可以出仕:“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想象像自己的曾祖父陶侃那樣干一番事業(yè);家境貧苦,迫于生存,他得去做官,為官也不失天真,決不讓正直純樸的個性被污染??疾焯諟Y明一生的幾次出仕,沒有一次不是顧慮重重,中途而歸的。因為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
6、》),“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與子儼等疏》),他任真的性格很難與勾心斗角的污濁官場相容,所以,做官是非常痛苦的事,從二十九歲始“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詩中真實地紀錄了這段仕宦經(jīng)歷:“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將養(yǎng)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里?!?《飲酒》十九)在桓玄幕府任職時,“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二首》其二),“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
7、行涂口》)。剛做了劉裕的鎮(zhèn)軍參軍,就“目倦川涂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179萬方數(shù)據(jù)做好了“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的準備。終于到四十一歲辭彭澤令,賦《歸去來兮辭》,和官場作了徹底的了斷,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讓千古文人永遠自豪的佳話。統(tǒng)觀陶淵明的仕宦生涯,當官場需要他虛與委蛇同流合污之時,他覺得違心違己痛苦不堪。詩人將官場喻為“塵網(wǎng)”、“樊籠”,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天上的白云、水中的游魚成為他筆下寄托夢想的常見意象,他問自己:“既自以心為
8、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辭》)“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歸園田居》其一)一個“誤”字寫出了詩人多少辛酸和懊悔!正像梁啟超先生所說:“淵明在官場混那幾年,像一位‘一生愛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強逼著去倚門賣笑。那種慚恥悲痛,真是深刻入骨?!?《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他無力改變官場,只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選擇了歸隱,泯去了被世俗熏染的“偽我”,而返歸到一個自然的“真我”。與其在官場上心為形役,“一心處兩端”(《雜詩》其九),不如順應本性,回歸田園,做一個自食其力的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