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部分脾動脈栓塞術(PSE)治療脾功能亢進82例臨床研究.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部分脾動脈栓塞術(PSE)治療脾功能亢進82例臨床研究部分脾動脈栓塞術(PSE)治療肝硬化并脾功能亢進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本文對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2月采用PSE治療脾功能亢進82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資料與方法一般資料:82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進患者均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60例,女22例。年齡21?69歲,平均42.6土11.6歲。臨床診斷符合2000年學術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標準。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6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9例,乙、丙混合型肝炎肝硬
2、化5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術前行胃鏡檢查65例,其中61例可見食管靜脈曲張。B超測定脾厚3.4?7.3cm,平均5.37±0.78cm。治療方法:局部常規(guī)消毒,鋪洞巾,2%利多卡因局麻腹股溝區(qū),采用Seidinger術,經股動脈穿刺成功后置入5F動脈鞘管。經側孔注入地塞米松,再經導絲引入5F肝管,插至脾動脈主干,行數字減影,了解栓塞前脾臟大小及血管分布情況;然后將導管超選插至脾動脈段,用1mmX1mmX1mm的明膠海綿顆粒加慶大霉素混合后經導管注入,逐步做造影,栓塞面積達50%?70%時停止栓塞,再行數字減影,
3、至栓塞滿意。拔管局部加壓、包扎,穿刺側下肢制動24小時。觀察方法:所有病例均觀察、記錄術前1周內的外周血細胞分析、肝功能及術后2周的外周血細胞分析結果。觀察術后近期并發(fā)癥。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均數的顯著性檢驗采用治療前后自身比較的t檢驗(雙側檢驗)。結果PSE前、后外周血細胞分析結果:紅細胞計數及其形態(tài)學指標,治療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外周血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治療后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V0.001),見表2。PSE術后
4、并發(fā)癥:所有病人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發(fā)熱、脾區(qū)疼痛;出現腹水11例,合并胸水3例,腹腔感染8例,脾膿腫1例。另外,脾臟明顯增大者,并發(fā)癥多,且較重,發(fā)熱、脾區(qū)疼痛持續(xù)時間長。出現胸、腹水患者經抗菌、利尿及支持治療,胸、腹水消退,未出現脾破裂等嚴重并發(fā)癥。討論PSE治療既保留了部分脾組織,免疫功能得以保存,又抑制了脾功能亢進,達到了與脾切除術相似的療效,特別是肝功能較差,Child分級B、C級者也適合。PSE可引起脾實質栓塞、壞死、液化、吸收、萎縮,最終被纖維組織增生替代,使脾臟體積縮小,減弱了脾臟吞噬和破壞血細胞的
5、能力,并使脾內血管床減少,血細胞潴留減少,從而改善了外周血象,有報道PSE后2周WBC、PLT達高峰。本組資料顯示,PSE后外周血WBC及PLT顯著升高,術前、術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V0.001);在WBC的變化中,以大細胞計數升高明顯,而小細胞升高幅度較小,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PSE后脾實質壞死所引起的炎癥反應所致。PSE后血小板的形態(tài)學指標亦有變化,PDW、MPV均減小,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血小板體積減小,大小趨于均勻,其機制尚不明。PSE前、后紅細胞計數及其形態(tài)學指標均無明顯
6、變化(P>0.05)oPSE術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本組患者術后均出現發(fā)熱、脾區(qū)疼痛,其中11例出現腹水,合并胸水者3例,腹腔感染8例,脾膿腫1例,觀察發(fā)現并發(fā)癥的輕重與術前脾臟大小、栓塞面積的多少有關。故對肝功能較差,脾臟較大或巨脾者,應慎用本法治療,或分次治療,減少每次栓塞面積,以減少或減輕術后并發(fā)癥,同時加強術前、術后的支持治療。在保肝、支持治療的基礎上應用PSE治療法,可取得滿意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參考文獻1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4-329.2章有光,郭義
7、豪?部分脾動脈栓塞術治療脾功能亢進(附4例報告.實用放射學雜志,1998,14:552-553.3楊建軍?部分脾動脈栓塞術治療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進癥36例臨床分析.實用肝臟病雜志,2006,9(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