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情景教學論文.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小學數(shù)學課堂情景教學所存在的問題“教學情境”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有目的創(chuàng)設的服務于學生學習的一種特殊的教學環(huán)境。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又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策略?!稊?shù)學課程標準》倡導在一定情境下學習數(shù)學,體驗和理解數(shù)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創(chuàng)設各種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喚醒、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還是存在以下這些問題。一、主題模糊,橫生枝節(jié)好的情境導入可以起到“敲門磚”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師煞費苦心創(chuàng)設的導入情境卻起不到預期的效果。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往往因為受情境表面東西的影響,而久久
2、不能進入學習狀態(tài)。曾經(jīng)有一位教師在教學《角的認識》時這樣導入:課始,教師拿出一個紙風車,問學生:認識它嗎?學生答:風車。老師又問:喜歡玩風車嗎?學生高興地答:喜歡。教師說:要想玩風車必須先學會做風車。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哥哥姐姐們是怎么做風車的吧?。ㄤ浵癫シ乓粋€男孩與一個女孩在做風車的情景)隨后,老師問:從剛才的錄像中,你看到了什么?學生1說:我看到哥哥做風車用的是藍色的紙,姐姐用的是紅色的紙。老師點點頭說:很好,你們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2說:我看到那個哥哥做風車時借了姐姐的剪刀。老師:你觀察得真仔細。學生3說:我看到他們先用鉛筆、尺畫出四個三角形,再用剪刀剪開,但不能剪
3、斷?!粗鴷r間漸漸流逝,學生還說得意猶未盡,卻依然未觸及學習的主題,老師終于按捺不?。和瑢W們,其實剛才的錄像里藏著一個圖形中的新成員,瞧,它躲在這里呢!”(課件畫面定格在紙張的角上)老師問:它是誰?學生答:角。老師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和角交朋友。案例中的老師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做了精心的準備,目的是想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來引出“角”。但學生偏不往這點上靠,盡說些“紙的大小、顏色、制作步驟”之類無多大關聯(lián)的話,使導入一環(huán)枝節(jié)橫生。究其原因,是由于課件中蘊涵的學習主題含糊,不利于學生從普通的事例中敏銳地捕捉到數(shù)學信息,并剝離與數(shù)學本質(zhì)無關的一些屬性,從而導致學生只能把表面上看到
4、的說出來。場面看上去熱鬧,其實蒼白無效,浪費了學生寶貴的五、六分鐘。二、課件代勞,學生缺乏體驗性多媒體的使用為課堂教學、數(shù)學學習提供了一個呈現(xiàn)形式多樣化的平臺,為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教學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特別是用學生所喜歡的方式展示出學習內(nèi)容,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但也存在有些老師由于認識上的片面,導致教學方法偏失方向。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在屏幕上演示:直徑為1分米的圓板在米尺上滾動一周。師:從剛才的演示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1:圓板在米尺上滾動了3分米多一些。生2:圓的直徑為1分米,圓的周長為3分米多一些。生3: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師:你們觀
5、察得真仔細,再來看直徑為2分米的圓板在米尺上滾動一周,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課件演示)師:我們再一起來看看直徑為3分米的圓板在米尺上滾動一周,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課件演示)師:誰能根據(jù)剛才的演示,說說圓的周長與直徑有什么樣的關系?這位老師發(fā)揮了自己的特長,制作了動態(tài)多媒體課件,向?qū)W生生動地展示了圓的周長推導的全過程。孰不知,這樣的教學手段即使再先進,也不過是過程性教學,因為它淹沒了學生操作學具整理數(shù)學思維的價值,學生缺乏體驗性,課件再精美、再生動的演示、再無懈可擊的程序也是永遠無法替代學生的操作思維的。畢竟“聽到過會忘記,看到過會記得,做過了才會理解?!比?、情景創(chuàng)設的費時費力
6、,喧賓奪主許多教師在情境教學中時常會有這樣的深刻體會:課前本以為創(chuàng)設的情境操作極其簡單、效果想當然,在實踐過程中卻“舉步維艱”,難以順利開展。曾經(jīng)一位教師在上《平均數(shù)》一課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先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臺,讓學生說說誰高誰矮。(男高)接著,又請一男一女上臺,比一比兩男兩女,男生高,還是女生高?(兩男高)教師又請一男一女上來,比一比三男三女,男生高還是女生高?(難以確定)此時,老師問:有什么辦法可以比較出他們到底哪方高?學生提議:三男三女搭起來量。教師評價:想法可以,但能力不可能辦得到!又有學生說:用皮尺把六個人都量出來,再用三個男生總身高除以3,三個女
7、總身高除以3,求出平均數(shù),再去比較。又有學生出點子:因為頭的身高占身體的七分之一,所以只要算出三個頭乘以7,就是三女總身高。教師評:不知你的知識可靠不?接著,老師又問:在現(xiàn)場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好?學生都贊成用尺量。然后教師現(xiàn)場測學生身高,收集數(shù)據(jù)。令教師做夢也想不到的是,三男三女的總身高居然完全相同。教師為了保險起見,只得再請兩男一女上臺量出身高,再引導學生列式計算。然后教師針對列式提問:比總身高和比平均身高,哪種方法更合理?從而揭示“平均數(shù)”。以上的情境不但花去學生二十多分鐘寶貴時間,還讓學生半節(jié)課一直處于“云里霧里”的學習狀態(tài),讓聽課的老師“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