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傅雷翻譯思想-成為文學譯者準備》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傅雷翻譯思想:成為文學譯者準備 摘要:傅雷的翻譯理論,講的不是具體的方法,而是一種對翻譯應該持有的觀念,對文學翻譯持有的一種態(tài)度。他的翻譯思想,來源于其身體力行的翻譯實踐,所以多是經驗性的,偏主觀;與此同時,其翻譯思想又在他的翻譯實踐中得到檢驗。關鍵詞:傅雷;翻譯理論;翻譯思想;翻譯實踐傅雷(1908-1966),上海南匯人。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一生譯著宏富,譯文傳神,頗有特色,而且譯文流暢,詞匯豐富,富于變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傅雷一生共著譯作三十四部,主要集中在法語作品的譯介。主要譯作有《約翰克利斯朵夫》、傳記《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
2、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等等,約五百萬言。6要理解傅雷的翻譯理論,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傅雷的翻譯觀講的不是具體的方法,而是一種對翻譯應該持有的觀念。中國的大部分譯學家有個共同點,便是其譯學思想多是經驗性的、偏主觀的,這點是學習過翻譯理論思想的人普遍了解的常識。既然是主觀性、非客觀性的,為什么還是有其借鑒價值呢?因為翻譯,特別是文學翻譯,它不是一項技術、而應是一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它是對原作的再創(chuàng)造。所以我們應該用一種藝術而非客觀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文學)翻譯。這也許解釋了為什么現(xiàn)代語言學可以教會我們分析語言、拆解語言的方法,但是卻無法教會我們如何寫出優(yōu)美流暢渾然天成有色彩有
3、音律的句子,這些只有并不那么冰冷客觀呆板的文學、美學、藝術才能教會我們的。傅雷的翻譯思想,更確切地說,他身體力行地翻譯實踐便是我們學習、借鑒,由此不斷積累、提高、升華,成為一個翻譯者,而非一個舌人、翻譯匠的方法?!霸诋敶g學家中,恐怕沒有誰比傅雷更強調譯者本身的條件、氣質對于原作的‘適應力’的了?!保惛??,2000:388)這便是筆者為什么覺得在文學翻譯中應該借鑒傅雷的翻譯思想的原因。因為,在這里學習文學翻譯,便是一個翻譯學習者尋找自我的氣質、使自己滿足譯者條件的過程。傅雷認為,從選擇譯作開始,譯者自身的氣質就開始介入,“選擇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始終與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
4、勉強;有的人與我一見如故,甚至相見恨晚?!保ǜ道?,1957)所以從選擇原作開始,我們就要足以選擇與自己性情相差不大的、盡量相近的作品,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展現(xiàn)原作的風格神韻。6我深深的感到:(一)從文學的類別來說,譯書要認清自己的所短所長,不善于說理的人不必勉強譯理論書,不會作詩的人千萬不要譯詩,弄得不僅詩意全無,連散文都不像,用哈哈鏡介紹作品,無異自甘做文藝的罪人。(二)從文學的派別來說,我們得弄清自己最適宜于哪一派:浪漫派還是古典派?寫實派還是現(xiàn)代派?每一派中又是那幾個作家?同一個作家又是那幾部作品?(傅雷,1957)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的一點不同便是,非文學翻譯按照人的
5、專業(yè)知識的不同而各有所長,懂法的能往法律翻譯上發(fā)展,對經濟關注的人可以往時政、經濟方向發(fā)展,學習非文學翻譯的重點放在了注意雙語專業(yè)詞匯的學習、行業(yè)的習慣表達、專業(yè)知識的補充等,但文學翻譯中,一個人能不能把一本書譯好,除了語言能力之外,在這里傅雷還提出了譯者的氣質的問題。在講到譯者對于原作是否適合,他提到:我們的界限與適應力只能在實踐中見分曉。勉強不來的,即是試譯了幾萬字,也得“報廢”,毫不可惜;能適應的還須格外加工。測驗“適應”與否的第一個尺度,是對原作是否熱愛,因為感情與了解是互為因果的;第二個尺度是我們的藝術眼光,沒有相當的識見,很可能自以為適應,而實際只是一廂情愿(傅
6、雷,1957)。6在實際翻譯的時候,傅雷認為,要忠實讀者必須忠實于原著。第一,理解要“化為我有”。傅雷認為,首先要“事先熟讀原著,不厭其煩,尤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讀四、五遍決不動筆,是為譯事基本法門。第一要求將原作(連同思想、感情、氣氛、情調等等)化為我有,方能談到譯”(傅雷,1957);第二,表達要“傳神達意”。傅雷曾說過:“領悟為一事,用中文表達為又一事?!比绾巫龅健皞魃襁_意”應該做到以下三點:(1)進行中文寫作。傅雷曾說過:“理想的譯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那么原文的意義與精神,譯文的流暢與完整,都可以兼籌并顧,不至于再有以辭害意,或以意害辭的弊病了”。(2)務
7、必反復修改。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為座右銘,以極其嚴肅的態(tài)度從事文學翻譯。他認為,“翻譯工作要做得好,必須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總難一勞永逸,完美無疵”。(3)重視譯文其它附件部分,諸如索引、后記、注解和譯文序等對于“傳神達意”不可忽視的輔助作用,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內容和形式。傅雷最著名的譯學觀點是”重神似不重形似”,他認為:領悟為一事﹐用中文表達為又一事。況東方人與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則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唯恐不盡﹐描寫唯恐不周.6此兩種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