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2012京教版八上13.9《逆命題 、逆定理》word教案》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13.9逆命題、逆定理(一)本課目標1.理解互逆命題、互逆定理的概念,通過比較,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2.掌握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證明,并會運用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二)教學流程1.情境導入游戲: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A、B,每組說出一個命題,由另一組說出題設和結論.比一比,看哪組同學說得又快又好.2.課前熱身生A:“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生B:題設為“兩條直線平行”,結論為“內錯角相等”.生B:“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生A:題設為“內錯角相等”,結論為“兩直線平行”.3.合作探究(1)整體感知①通過兩組的競賽,同學們熱情高漲,教師引導對所舉命題觀察、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有
2、的兩個命題之間的關系很特殊:其中一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是另一個命題的結論和題設.這樣的兩個命題叫互逆命題.②每個命題都有逆命題,但原命題正確,它的逆命題未必正確,請學生舉例說明.③如果一個定理的逆命題也是定理,則這兩個定理叫互逆定理.教師舉出前兩節(jié)學習的關于角平分線、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兩條定理來加深學生的理解.(2)四邊互動師:,我們曾學過勾股定理,同學們還記得它的內容嗎?生: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師:這個命題的逆命題是什么呢?生:如果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的平方等于另兩條邊的平方和,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師:很好.在這里特別要注意.題設中不能出現(xiàn)
3、“斜邊、直角邊”這些名詞.那么,這個逆命題也正確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證明.哪位同學能畫出圖形,寫出已知、求證?生:(略)師:直接證明△ABC是直角很困難.以前我們常通過全等三角形來證明邊、角相等,現(xiàn)在要證明∠C=90°,也要向這個方向考慮.我們希望有一個Rt△A′B′C′,∠C′=90°且△ABC≌△A′B′C′,那么∠C=90°,如何作出我們所希望的三角形呢?生:構造Rt△A′B′C′,∠C′=90°,B′C′=a,A′C′=b.由勾股定理知道,A′B′===c.根據S.S.S.有,△ABC≌△A′B′C′.所以,∠C=∠C′=90°師:很精彩.以前我們證明三角形
4、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可以證明三角形有一個內角是90°,或有兩條邊互相垂直,而勾股定理逆定理提供的判定方法需要通過代數運算“算”出來.通過計算證明幾何題也是證明的重要方法.明確通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證明,體會到構造法證明的過程,以及利用逆定理來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4.達標反饋[(1)判斷題①任何命題都有逆命題,任何定理都有逆定理.(×)②“若x=y,則x2=y2”的逆命題是假命題.(∨)③一個假命題的逆命題一定是錯誤的.(×)(2)判斷由如下三組線段a,b,c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①a=10,b=24,c=26(∨)②a=1.5,b=2,c=2.5(∨)③a=b
5、=2,c=4(∨)④a=4,b=5,c=6(×)(3)已知:△ABC中,三條邊長分別為a,b,c,a=n2-1,b=2n,c=n2+1(n>1),求證:∠C=90°(提示:通過比較得出c最大,再驗證明a2+b2=c2)5.學習小結(1)引導學生作知識總結:①了解原命題與逆命題的關系.②記住并會證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③能由三邊長判定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2)教師拓展:判定的具體步驟:①計算兩條較短邊的平方和與最長邊的平方;②比較這兩個數值的大??;③給出結論.(三)延伸拓展1.鏈接生活鏈接一:能夠成為直角三角形三條邊長的正整數,稱為勾股數(或勾股弦數).勾股數有無數
6、組.你能舉出幾組?鏈接二:古埃及人曾用下面的方法畫直角:(如圖所示)他們把一根長繩打上等距離的13個結,一個工匠同時握住第1個結和第13個結,兩個助手分別握住第4個結和第8個結,拉緊繩子,在第4個結處就得到了一個直角.請你說出這種做法的根據.2.鞏固練習(1)已知:如圖所示,在△ABC中,AB=13,BC=10,BC邊上的中線AD=12,求證:AB=AC.(提示:因為BD2+AD2=AB2所以AD⊥BC,又BD=CD所以AD為BC的垂直平分線,從而AB=AC)(2)已知:如圖所示,四邊形ABCD中,∠B=90°,AB=3,BC=4,CD=12,AD=13,求四邊形A
7、BCD的面積.(提示:連結AC,由勾股定理得出AC=5,再由勾股定理逆定理證明AC⊥CD.分別計算△ABC和△ACD的面積即可)(3)如圖所示,已知,CD⊥AB于D,且AC2=AD·AB.求證:△ABC為直角三角形.(提示:因為BC2=CD2+BD2而AC2=AD·AB=AD·(AD+BD)=AD2+BD·AD則CD2=BD·AD所以BC2=BD·AD+BD2=BD·(AD+BD)=BD·AB所以AC2+BC2=AB·(AD+BD)=A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