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從川端康成作品看日本傳統(tǒng)審美意識》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學術(shù)論文-天天文庫。
1、從川端康成作品看日本傳統(tǒng)審美意識摘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東方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1968年他憑借高超的敘事文學以非凡的銳敏表現(xiàn)了日本人的精神實質(zhì)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體現(xiàn)了日本傳統(tǒng)審美意識的物哀之美、幽玄之美、自然之美,讓他獲得了世界文壇的廣泛認可。他獲獎的三部作品《雪國》、《古都》和《千只鶴》是東方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關(guān)鍵詞:川端康成審美意識物哀之美幽玄之美自然之美5川端康成(1899—1972)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日本當代作家,一生“執(zhí)著于對美的追求”。他在繼承日本傳統(tǒng)美學的基礎(chǔ)上
2、,注重吸收本世紀初期西方現(xiàn)代派表現(xiàn)手法,標舉新感覺派,熱心追求新穎形式,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學風格。他受日本傳統(tǒng)文學特別是《源氏物語》的影響較深。他的作品清新、淡雅,意境朦朧、幽深,充滿了夢幻般的詩情,也充滿了淡淡的哀愁。幼年的孤苦生活,自己的文學主張,使川端康成形成了一種悲哀虛無的思想,這使川端在文學作品中總是流露出哀怨、傷感、孤獨和寂寞,總是以悲為美,美中含悲。他從日本古典文學中所吸引的營養(yǎng)以及他對日本古典美的熱愛和追求,都使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崇尚一種悲哀美,從而使他的作品特別是作品中的心理刻畫能
3、夠別具一格,獨樹一幟。嚴紹璗先生曾對日本傳統(tǒng)文學特點進行過這樣的總結(jié):“追求所謂物哀、幽玄和寂靜等相融和相通的境界,以求表達民族心理深層的古樸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氣質(zhì)?!盵1]研讀川端康成的作品,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傳統(tǒng)審美意識的物哀之美、幽玄之美、自然之美深深地積淀于其中。一、物哀之美5“物哀”,是日本人審美意識的主體和底流,是日本文學傳統(tǒng)美學的特征之一?!拔锇馈钡暮x比較復(fù)雜,大致可以將其理解為:“物”即客觀對象和“哀”即主觀情感相一致時所產(chǎn)生的和諧的、有情趣的世界?!鞍А本唧w可以以情趣、哀愁、憐
4、憫、同情、共鳴、愛憐等情感形式表現(xiàn)出來。日本的傳統(tǒng)古典文學作品從《源氏物語》到《方丈記》、《徒然草》,無不體現(xiàn)著這種哀傷、細膩的“物哀”美學意識?!对词衔镎Z》是川端康成最愛的文學作品之一,《源氏物語》一書中出現(xiàn)的“哀”多達1044次,出現(xiàn)“物哀”13次,可見以《源氏物語》為代表的古代文學思潮,是以“哀”和“物哀”為基調(diào)的。正因如此它深深地影響了川端康成的思想。他說過:“平安朝的風雅、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2],“悲哀,這個詞同美是相同的”[2]。同時代的文學藝術(shù),關(guān)東大地震后的社會動蕩,個人孤苦伶
5、仃的生活,戀愛的失意,加劇了這種物哀精神在他身上的彌撒,可以說物哀凈勝髓,不知不覺流露在文字中,他的代表作《雪國》所體現(xiàn)的文學民族性,很大程度就表現(xiàn)在對物哀精神的繼承上,文章的整個基調(diào)都蘊含著深深的“物哀”情緒。《雪國》中的人物駒子是一個清奇空靈、聰明勤奮、對生活有著種種美好渴望的女子,認認真真地活著每一天,勇于接受人生的挑戰(zhàn)。為了幫助患絕癥的師傅的兒子,毅然舍身當了藝伎。對一個有妻室的男人島村真摯熱烈地表達著自己的愛情。她似乎是在用一種飛蛾撲火搬的徒勞和壯烈,于純樸的絕望中流露出對明天的天真的憧憬
6、?!堆﹪分辛硪粋€人物葉子,是一個有著雪一般純凈心靈和菩薩般仁愛心腸的美麗女子。然而這位善良質(zhì)樸的女子卻在蠶房失火時為救正在看電影的孩子們而葬身于火海之中。川端康成筆下的這兩個雪國女子都有著清純的心靈和柔和溫潤的性格,人物的人性是美好的,但其人生的際遇卻讓人同情。因此,在感人的美的形象中始終貫穿著一種深沉而纖細的悲哀風格,透過雅而美反映內(nèi)在的悲傷和沉痛的哀憐,將日本傳統(tǒng)審美意識中那種感人心弦的悲哀情緒揮灑得淋漓盡致,盡情演繹了“物哀之美”,這是川端康成文學留給讀者的最深刻印象。二、幽玄之美5幽玄與佛
7、學、禪宗有著很深的淵源,“幽玄”這一美學理念起源于中國,是中國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之一,后經(jīng)漢譯佛經(jīng)傳入日本,成為日本和歌的最高美學理想。它含有“無”和“幻”的色彩?!坝男馈辈痪窒抻诟杏^上的美,而是發(fā)展成為一種精神性的美、內(nèi)面的美,進而將“空寂的幽玄”推向禪宗所主張的“無”的意境,達到了“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超越意識的美的幽玄世界。禪宗將大千世界做作無償變化中的幻象,認為萬物真正的本性是“空”,輪回的無常才是世界的永恒。禪宗的這種生死一如的理念滲透在了日本人的審美意識中,形成了充滿禪悟色彩、幽玄之美的
8、審美意識。日本的評論家鈴木大拙曾指出,“幽玄就是對變化的世界中永恒事物的瞥視,就是對實在秘密的洞察”[3]。5從小就受到佛學的熏陶,受佛教的生死輪回觀影響深刻的川端康成把死看做是美的最高象征。他曾說:“這個世界,再沒有什么比輪回轉(zhuǎn)世的教誨交織出的童話故事的夢境更絢麗多彩,這是人類創(chuàng)作的最美的愛的抒情歌。”[4]這種“虛無”、“虛幻”在川端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名人》秀哉名人的死亡之美;《睡美人》極端的虛無和頹廢;《伊豆的舞女》中小說主人公“我”與舞女所經(jīng)歷的“虛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