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諸-難經集注(王九思)

陳永諸-難經集注(王九思)

ID:16293504

大小:1.07 MB

頁數(shù):157頁

時間:2018-08-09

陳永諸-難經集注(王九思)_第1頁
陳永諸-難經集注(王九思)_第2頁
陳永諸-難經集注(王九思)_第3頁
陳永諸-難經集注(王九思)_第4頁
陳永諸-難經集注(王九思)_第5頁
資源描述:

《陳永諸-難經集注(王九思)》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序黃帝八十一難經者。斯乃勃海秦越人之所作也。越人受桑君之秘朮。遂洞明醫(yī)道。至能徹視臟腑。刳腸剔心。以其與軒轅時扁鵲相類。乃號之為扁鵲。(按史記正義引此文。乃作仍。)又家于盧國。因命之曰盧醫(yī)。世或以盧扁為二人者。斯實謬矣。按黃帝有內經二帙。帙各九卷而其義幽賾。殆難窮覽。越人乃采摘英華。抄撮精要。二部經內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軸。伸演其道。(按原本誤作首。依滑氏本義引此文改)探微索隱。傳示后昆。名為八十一難。以其理趣深遠。非卒易了故也。既宏暢聖言。故首稱黃帝。斯乃醫(yī)經之心髓。救疾之樞機。所謂脫牙角于象犀。收羽毛于翡翠者矣。逮于吳太醫(yī)令呂廣

2、為之注解。亦會合元宗。足可垂訓。而所釋未半。余皆見闕。余性好醫(yī)方。問道無倦。斯經章句。特承師授。既而耽研無暇。十載于茲。雖未達其本源。蓋亦舉其綱目。此教所興。多歷年代。非唯文句舛錯。抑亦事緒參差。后人傳覽。良難領會。今輒條貫編次。使類例相從。凡為一十三篇。仍舊八十一首。呂氏未解。今并注釋。呂氏注不盡。因亦伸之。并別為音義。以彰厥旨。昔皇甫元晏總三部為甲乙之科。近世華陽陶貞白廣肘后為百一之制。皆所以留情極慮。濟育群生者矣。余今所演。蓋亦遠慕高仁。邇遵盛德。但恨庸識有量。聖旨無涯。綆促汲深。元致難盡。前歙州歙縣尉楊元操序。《卷一》一難

3、曰。十二經皆有動脈。呂曰。是手足經十二脈也。丁曰。十二經皆有動脈者。是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之經也。以應天地各有三陰三陽之氣也。所謂天地三陰三陽。各有所主。其時自春分節(jié)后。到夏至之前九十日。為天之三陽所主也。夏至之后。秋分之前九十日。天之三陰所主也。秋分節(jié)后。冬至之前九十日。是地之三陰所主也。冬至之后。春分節(jié)前九十日。地之三陽所主也。凡左右上下。各有此三陰三陽之氣。合為十二。故人亦有十二經也。所主左右上下之分也。又人膈以上者。手三陰三陽所主也。即通于天氣。膈以下。足三陰三陽所主也。即通于地氣。其通天氣者為氣為脈。其通地氣者主味歸形。

4、故十二經通陰陽行氣血也。又經者、徑也。遞相溉灌。無所不通。所以黃帝云。十二經處百病。次決死生。不可不通也。其言十二經皆有動脈者。即在兩手三部各有會動之脈也。即(按此字衍。)左手寸部。心與小腸動脈所出也。心脈曰手少陰。(按原本此下有心包絡脈曰手心主八字。據(jù)下文,心包之脈。隸于右尺。不應自相矛盾。故刪之。)小腸脈曰手太陽。其應東南方君火在巽是也。左手關部。肝膽動脈所出也。肝脈曰足厥陰。膽脈曰足少陽。其應東方木在震是也。左手尺部。腎與膀胱動脈所出也。腎脈曰足少陰。膀胱脈曰足太陽。其應北方水在坎是也。右手寸部。肺與大腸動脈所出也。肺脈曰手

5、太陰。大腸脈曰手陽明。其應西方金在兌是也。右手關部。脾胃動脈所出也。脾脈曰足太陰。胃脈曰足陽明。其應中央土在坤是也。右手尺部。心包絡與三焦動脈所出也。心包絡曰手厥陰。三焦脈曰手少陽。其應南方相火。在離是也。此三部動脈所出。故經言皆有動脈也。楊曰。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合十二經脈。肝脈曰足厥陰。脾脈曰足太陰。腎脈曰足少陰。膽脈曰足少陽。胃脈曰足陽明。膀胱脈曰足太陽。肺脈曰手太陰。心脈曰手少陰。(按原本此下誤衍心包絡脈曰手心主八字。與上注同。今刪之。)大腸脈曰手陽明。小腸脈曰手太陽。包絡脈曰手厥陰。三焦脈曰手少陽。凡脈皆雙行。

6、故有六陰六陽也。呂曰。足太陽動委中。足少陽動耳前(楊曰。下關穴也又動懸鐘。)。呂曰。足陽明動趺上(楊曰。沖陽穴也。在足趺上。故以為名。又動頸人迎。又動大迎。)。呂曰。手太陽動目外眥(楊曰。瞳子穴也。)。呂曰。手少陽動客主人(楊曰。又動聽會。)。呂曰。手陽明動口邊(楊曰。地倉穴也。)。呂曰。又動陽溪。足厥陰動人迎(楊曰。按人迎乃足陽明脈。非足厥陰也。呂曰。厥陰動人迎。誤矣。人迎通候五臟之氣。非獨因厥陰而動也。按厥陰脈動于回骨焉。)。呂曰。足少陰動內踝下(楊曰。太溪穴也。按此動脈非少陰脈也。斯乃沖脈動耳。沖脈與少陰并行。因謂少陰脈動

7、。其實非也。亦呂氏之謬焉。少陰乃動內踝上五寸間也。經曰。彈之以候死生是也。)。呂曰。足太陰動髀上(楊曰?;T穴也。)。呂曰。手少陰動腋下(楊曰。極泉穴也。又動靈道少海。)。呂曰。手心主動勞宮。手太陰脈動大淵(楊曰。又動尺澤俠白天府也。)。虞曰。呂楊二注。惟各取其經脈流行之穴。言其動脈。與本經下文獨取寸口之義。不相乘也。庶今舉之。經曰。脈會大淵。大淵在兩手掌后魚際間。乃手太陰脈之動也。太陰主氣。是知十二經脈會于大淵。故聖人準此脈要會之所。于人兩手掌后魚際間。分別三部。名寸、尺、關。于三部中診其動脈。乃知人五臟六腑虛實冷熱之証。謂一經

8、之中。有一表一里。來者為陽。去者為陰。兩手合六部。六部合之為十二經。其理明矣。察陽者。知病之所在。察陰者。知死生之期。故曰十二經皆有動脈也。乃合診法。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丁曰。夫獨取寸口診法者。其一指指下。各有上下左右長短浮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