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高中語文第二冊 《第四單元》整體推進課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第四單元對話與交流演講是用口講的,所以要通俗易懂,盡量口語化。語言一定要精彩、生動,這樣才能吸引聽眾。演講要面對很多的聽眾,而聽眾都是帶著目的來的,所以演講一定要有針對性,講聽眾關心的、想聽的東西。演講要能打動聽眾的心,有感情,有較強的感染力。寫演講辭的時候要注意怎樣才能抓住讀者的心,怎樣才能使語言具有感染力。演講是一講而過的,聽眾沒時間慢慢理清思路、細細推敲字句,所以演講辭必須觀點明確,思路清晰。演講辭必須有內涵,有思想,讓人聽了有所收獲。演講必修二·對話與交流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紹興人,革命家、教育家
2、、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zhí)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jiān)察院院長。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至1927年任北大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至1930年,兼任中法大學校長。早年參加反清帝制的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7年參與發(fā)起“護國救黨運動”,認為應當清黨但反對殺人。1928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
3、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1933年,倡議創(chuàng)建國立中央博物院,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必修二·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北京大學創(chuàng)辦于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是戊戌變法的產物。1912年5月改名為北京大學。但蔡元培接任前的北大,還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習氣十分濃厚的學府。因初辦時所收學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貴族子弟,來上學時有不少人帶著聽差,上學只為了升官發(fā)財,對研究學問沒什么興趣,而是想方設法混資歷,找靠山。1916年底,在法國游學的蔡元培接教育部電,請他回國就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一
4、到上海,多數友人勸不可就職,說北大太腐敗,恐整頓不了,反把自己名譽毀掉了;也有少數勸他的,說腐敗的總要有人整頓,蔡元培最終聽從的是這少數人的意見,走上了北大校長的職位。必修二·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蔡元培的貢獻就在于,他把陳腐的北大,變成了學術至上的真正大學。他以堅決的氣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對癥下藥的措施,一步步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顯出全新的風貌。不到兩三年時間,北大便從一個培養(yǎng)官僚的腐朽機構一躍而成為全國進步青年仰慕的學府。在辦學方針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請陳獨秀等大批新學人物和劉師培等舊學人士進入北大,并裁減了不稱職的教員,
5、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舊的人物。經過這番整頓,教師隊伍的素質大大提高。與此同時,他還在學生中間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養(yǎng)學術研究風氣,樹立新道德新風尚。這場演說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必修二·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1.本文講了哪兩個問題?由此可以看出蔡元培是個怎樣的人?三個要求,兩點計劃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礪德行,三曰敬愛師友一曰改良講義,二曰添購書籍從三點要求來看,他對北大的學生要求很嚴格,是個嚴格的人;他不對學生講虛幻的話,是個務實的人。從兩點計劃來看,他不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而是一個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的人。他不但是個校長,也是一個有辦法、敢于挑戰(zhàn)的改革家
6、。必修二·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2.蔡先生為什么要求學生抱定宗旨?大學性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多年弊病:求學為做官發(fā)財;多入法科;對教員只問官階之大小。學生表現:平時放蕩冶游,考試熟讀講義;敷衍塞責,光陰虛度,學問毫無,誤人誤國。3.蔡先生為什么要求學生砥礪德行?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大學學生地位甚高,肩此責任,責無旁貸4.蔡先生為什么要求學生敬愛師友?教職員皆為圖諸君求學便利同學共處一堂,毀譽共之,應互相親愛。必修二·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我有一個夢想美國黑人律師,著名黑人民權運動領袖。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運動的影響。一生三次被捕,三次遇
7、刺。他主張以德報怨,以愛報恨。美國前第一夫人勞拉稱金“畢生致力于和平和改革事業(yè)”。她說:“我們難以想象沒有金的美國歷史,他代表真理,他遵照上帝的旨意讓美國變得更公平。”他于196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必修二·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1929—1968非洲黑人自16世紀被販賣到美洲為奴,便開始了他們漫長而苦難的奴隸生涯。南北戰(zhàn)爭時期,林肯簽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他們才獲得法律上的自由。但一百多年后,種族歧視和壓迫仍十分嚴重。美國黑人仍掙扎在社會底層,掙扎在饑餓和貧困的邊緣,遭受虐待毆打,無法享有白人同等的人格和活動自由。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羅
8、莎·帕克斯的黑人婦女在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乘坐公共汽車,坐到“白人專坐”的區(qū)域內。她因拒絕挪動座位,而被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