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幾點嘗試》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幾點嘗試 目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并非簡單地減輕作業(yè)量,更不是降低學習要求,而是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到教學高質量、學生低負擔。為此,在本學年我就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問題做了一些嘗試。 一、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 1.發(fā)揮學科特長,激發(fā)學習興趣 物理是研究自然現(xiàn)象、發(fā)展過程和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充滿趣味的學科,它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有豐富的感性材料、有形象生動的實驗、有妙趣橫生的邏輯思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趣味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趣味實驗“燒不
2、死的金魚”“吞吃雞蛋的瓶子”“水中取幣不濕手”等。這些新奇的物理實驗現(xiàn)象常常出乎學生的意料,使他們興趣盎然。 2.聯(lián)系實際,深化學習興趣4 物理概念、物理規(guī)律是人們長期從生活、生產(chǎn)實踐總結出來的。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把日常生活中的豐富多彩的現(xiàn)象與所學的物理知識結合起來,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認識這個美麗世界,學生就會體會到物理學習的無窮趣味。例如,夏天從冰箱里拿出的啤酒或飲料,瓶子外面總是濕的,是瓶子漏了嗎?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太空中的宇航員利用什么運動方式才能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去游樂場玩耍時感受慣性
3、,觀察摩擦,放學回家的路上估測一次自己的平均速度,運用密度知識計算自己身體的體積,計算混凝土球場的質量等問題的解決過程,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應用所學知識去認識未知世界的樂趣?! ?.善用課堂激勵,激發(fā)學習興趣 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給學生一種安全感,一種隱性的鼓勵,能使其盡情地展開思維,毫無顧忌地發(fā)言,大膽地動手實驗,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學習品質。而教師應從愛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出發(fā),適時地鼓勵學生,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即便是個別學生的行為出格,也應該運用教學機智加以引導,不要隨便斷然喝止。當然,這就要求教師有平和的心態(tài)、平等公正的
4、教育觀念、面向全體的教學思想和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 《?、培養(yǎng)能力,加強學生的主體作用 1.觀察和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 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觀察與實驗是學習和研究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建立思維的基礎。但觀察不同于一般的感知、更不是簡單的“看熱鬧”,而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交替發(fā)展的思維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例如,在密度的導入實驗中,取兩個體積相同的銅塊和鋁塊,讓學生自己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再把它們放到已調節(jié)好的天平兩端。學生自然會得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等”的實驗結論。再如伽利略的慣
5、性定律實驗中,教給學生排除干擾,找出實驗的本質是研究小球在平面上滾動的距離與阻力的關系,而不是研究摩擦力與表面的關系。另外,還要引導學生開放視野,多渠道、全方位地進行觀察,定期交流觀察成果。 2.加強思維訓練,提高思維的品質4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和概括的認識過程,通過這種認識,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屬性和本質屬性。思維能力與物理學習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彼此促進的關系。因此,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例如,利用實驗提高思維的深刻性:通過實驗問題的提出,實驗方法的設計,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觀察結果的分
6、析討論和篩選,實驗結論的歸納總結。使學生一步步地學會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經(jīng)過思維過程,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學會概括,學會抓事物的本質,提高思維的深刻性。再如,利用一題多變,訓練思維的變通性;一題多解,訓練思維的發(fā)散性。利用復習訓練思維的概括性,利用制作競賽訓練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利用概念辨析訓練思維的批判性,增加課堂練習提高思維的獨立性?! ∪?、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習慣 書本知識是前人獲得的知識結晶,我們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但在長時間應試教育的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下,學生也習慣了消極學習,滿足于教師的包辦代替。常常有
7、這樣的笑話:老師讓學生勾畫重、難點時,還需要告訴學生翻開課本的第幾頁第幾段第幾行。為幫助學生克服閱讀障礙,我采取了以下幾個對策:首先收集一些生動有趣的科普小短文,讓學生在空閑時看,利用課余時間開放式地討論漫談,培養(yǎng)學生關注科學的興趣。新課教學前,讓學生帶問題閱讀課文,之后進行討論,既提高了閱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給提高課堂效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彭云雄.提高學生物理興趣的幾點嘗試[J].中國科技信息,2006(6).4 [2]李亞維.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J].中學物理,20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