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試論意識形態(tài)對張愛玲自譯作品《金鎖記》操縱》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試論意識形態(tài)對張愛玲自譯作品《金鎖記》操縱【摘要】文化學派使翻譯研究跳出了微觀的語義層面,將翻譯置于宏觀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在此基礎(chǔ)上,勒菲弗爾進一步提出,翻譯主要受到意識形態(tài)、詩學和贊助人三方面的操縱。而意識形態(tài)作為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因素,對譯文的操縱也是多方面的。本文擬以張愛玲自譯作品《金鎖記》為例,從譯者的個人意識形態(tài)和譯入語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兩個方面,探討其對譯本的制控?!娟P(guān)鍵詞】操縱;意識形態(tài);金鎖記[Abstract】CultureSchoolattachestranslationtoitsmacrobackgroundcultur
2、allyandsociallyratherthanconfineittothemicrosemanticstudy,basedonwhich,Lefeverefurtherproposesthattranslationismanipulatedbyideology,poetologyandpatronage?Ideology,asthemostinfluentialfactorontranslation,manipulatesitinvariousways?Thisthesis,takingtheexampleofTheGoldenCang
3、ue,exploreshowtranslationismanipulatedbyideology,whichcomesfromthetranslatoraswellasthetargetsociety.【KeyWords]manipulation;ideology;TheGoldenCangue1?翻譯一一操縱下的改寫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都是基于對語言本身的研究,而文化學派則認為文化才是翻譯研究的基本單位。正是基于這個觀點,安德烈?勒菲弗爾提出翻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各種文化因素的操縱。在《翻譯、改寫以及文學名聲的操縱》一書中,勒菲弗爾系統(tǒng)地闡述了操
4、縱觀下的翻譯。他認為,操縱就是譯者對原作所進行的一定程度的改寫,而改寫過程則受到了一系列相關(guān)因素的操縱。勒菲弗爾把對文學翻譯的操縱力量歸納為三種,即意識形態(tài)、詩學和贊助人。在這三種操縱文學翻譯的因素中,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影響最為顯著,其對翻譯的操縱可以說是''深深根植于譯者的文本生成力當中,從意識深層操縱著這樣譯或那樣譯的翻譯選擇”[1]。勒菲弗爾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觀念網(wǎng)絡(luò),它由某個杜會群體在某一歷史時期所接受的看法和見解構(gòu)成,而且這些看法和見解影響著讀者和譯者對文本的處理”[2]。而翻譯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其必然要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和制約。因
5、此,“翻譯,從根本上講,就是向本土文化意識形態(tài)輸入異域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3]。而翻譯作為一種涉及到兩種語言的交流活動,其實質(zhì)上卻是兩種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對話和博弈。進入21世紀,國內(nèi)學者中掀起了了張愛玲研究熱,各種張愛玲翻譯專題研究層出不窮,影響較大的包括楊雪、陳吉榮、張小朋、王曉鶯等人的文章或著作。至2013年4月,在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中,以“張愛玲譯”為題名可搜索到231篇論文。但根據(jù)筆者對CNKI的檢索,目前國內(nèi)從操縱理論視角對張愛玲翻譯作品進行的研究尚屬罕見。因此本文將從意識形態(tài)的視角,就張愛玲自譯作品《金鎖記》中體現(xiàn)的意識形態(tài)操縱痕跡進行
6、分析研究,旨在幫助讀者深刻理解影響張愛玲自譯作品的深層因素。2?意識形態(tài)對《金鎖記》自譯本的操縱操縱翻譯的意識形態(tài)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譯者的個人意識形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譯者的翻譯思想、文化態(tài)度和審美取向。另一種是譯入語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譯者為了使作品更好地融入目標語社會,通常會對原作進行一定程度的改寫,使其為廣大的目標讀者所接受。盡管兩種意識形態(tài)的來源不同,但是它們對翻譯的深刻影響在譯文中均有所體現(xiàn)。2.1譯者的意識形態(tài)對譯文的操縱孫藝風先生曾說過,'‘翻譯首先是閱讀行為,更確切地說,是解讀行為。作為譯者的讀者,其意識形態(tài)和美學視角促成了解讀
7、”[4]。譯者自身的文化思想、審美傾向和翻譯主張等因素不可避免地會制約和影響其翻譯活動。而作為自譯者的張愛玲,其特殊身份似乎使她順理成章地擁有了某種“特權(quán)”,能夠更加自由地“借著各種操縱手段,利用譯作表達自己的一套意識形態(tài)"[5]o張愛玲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到關(guān)于作者與讀者關(guān)系的思考。在散文《我看蘇青》中,她直截了當?shù)卣f:"迎合大眾,或者可以左右他們一時的愛憎,然而不能持久”[6]。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張愛玲對作品的定位是非常清晰明確的。作者一方面當然要關(guān)心讀者的閱讀需求,但另一方面,卻不可顧此失彼,一味迎合讀者的口味而忽略了作品本身。只有見解獨立
8、,不盲目跟風市場需求的作品真正體現(xiàn)其自身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作品的生命即在于此。在《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一談〈色?戒〉》一文中提到“我從來不低估讀者的理解力”[7]。在《論寫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