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張衡傳》教學設計1》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張衡傳》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了解本文涉及的文化常識,如各種史書的體例,古代的職官制度。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guī)律。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比較閱讀法,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提高把握詞類活用語言現象的能力。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張衡在科學史和文學史上的地位,了解候風地動儀,了解祖國的燦爛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了解本文涉及的文化常識,如各種史書的體例,古代的職官制度,了解張衡在科學史和文學史上的地位,了解候風地動儀,了解祖國的燦爛文化,增
2、強民族自豪感,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及相關資料。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一、明確目標1.了解本文涉及的文化常識,如各種史書的體例,古代的職官制度。2.了解張衡在科學史和文學史上的地位,了解候風地動儀,了解祖國的燦爛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二、整體感知1.張衡的生平和成就張衡(78~139),中國東漢天文學家,文學家。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出身望族,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在洛陽任郎中,元初元年(114)遷升尚書侍郎。元初二年起,曾兩度擔任太史令,前后共14年。在天文學上取得突出成就。中國古代宇宙
3、論中的渾天說的代表人物。漢代關于宇宙結構的理論有三家學說: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張衡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并認為蛋殼之外的宇宙是無限的,在天地未分之前,混混沌沌,既分之后輕者上升為天,重者凝結為地。天為陽氣,地為陰氣,二氣互相作用創(chuàng)造萬物。由地溢出之氣化為星。這些關于宇宙起源的認識具有樸素的變化發(fā)展的辯證思想。正確指出月球本身不發(fā)光,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正確解釋月食成因是月球進人地影而造成的。重視觀測實踐,親自設計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采用齒輪系統(tǒng)把渾象(天球
4、儀)和計時漏壺結合起來,制成漏水轉渾天儀,用來演示星空變化,說明渾天說。還制造出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親自測定太陽和月球的角直徑是周天的1/736,即29角分24角秒。觀測統(tǒng)計出中原地區(qū)能看到的恒星2500顆。主張歷法改革應以天文觀測的結果為根據,有力地反對當時流行的唯心主義的以圖讖之學來附會歷法的做法。研究過圓周率。求得∏=√10(=3.1622)。繪制過一幅地形圖。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還被列為當時六大名畫家之一。共著有科學、哲學、文學著作32篇,包括數學著作《算罔論》,天文著作《靈憲》和《靈憲圖》,文學
5、作品《二京賦》《歸田賦》《同聲歌》等。張衡的著作有《張河間集》收入清嚴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后人將月球背面的月面經度東112度、月面緯度北19度的環(huán)形山及小行星1802號命名為張衡環(huán)形山和張衡小行星以紀念他在天文學上的貢獻。2.關于渾天儀漢時,天文學已經形成體系,有蓋天、渾天和宣夜三家。蓋天說以周髀算經為代表,認為天圓地方,天在上,像傘蓋,地在下,像棋盤,是一種舊的傳統(tǒng)說法。宣夜派認為天體為元氣構成。渾天說比較進步些,認為天地都是圓的,天在外,像雞蛋殼,地在內,像雞蛋黃;這種說法雖然也不完全正確,但比較接近實際
6、。渾天派最突出的代表者和卓越的發(fā)明家張衡指出,日有光,月沒有光,月光是反射太陽的光形成的。所以向日則光盈,背日則光盡。他還推測月食是地球遮蔽的結果。他還繪制了一部星圖,叫《靈憲圖》,創(chuàng)制了許多重要的天文儀器。渾天儀是銅鑄的,內外有幾層圓圈,都可轉動。各層圓圈分別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節(jié)氣,二十八列宿,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凡張衡所知道的天文現象都刻在上面。為了使渾天儀能自己轉動,張衡又設計了一個“滴漏”,作為渾天儀的動力。渾天儀被滴漏帶動,它轉動時恰好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起落時間完全吻合??上н@座精巧的渾天儀在西晉戰(zhàn)亂中
7、失傳了。留下來的只有《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份說明書的部分說明。3.文章的主要內容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傳記,以翔實的文筆全面記述了張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而且詳略突出,重點介紹了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其間貫穿了作者對張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一位博學多才、從容淡泊的文人學者形象如在眼前。語言凝練平實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寫作時絕少用形容詞,盡量抓住史實,描繪時惜墨如金,無一句贅言。但平實精謹中有精彩之處,如候風地動儀一段描寫生動形象,說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簡得
8、體,伸縮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將張衡一生中在諸多領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詳明,有條不紊。4.本文學習的知識點(1)了解本文出現的文化知識,如“三輔”、《五經》、“六藝”、“孝廉”、“辟”、“出”、“下車”、“公車特征”、“乞骸骨”等。(2)注意詞類活用的現象,如“奇”,“目”等。(3)準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