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農村留守兒童同伴交往中的問題及應對策略》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農村留守兒童同伴交往中的問題及應對策暁[摘要]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在同伴交往方面缺少必要的引導與幫助,經常出現不同類型的同伴交往問題,如:自卑、孤僻,對同伴交往恐懼;情緒不穩(wěn)定,對同伴表現出敵意或攻擊行為;與某些同病相憐的同伴結成“小團體”等。針對以上問題,學校和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引導,主動親近并關心留守兒童;創(chuàng)設可供他們開展合作活動的教學情境;泄期開展指導同伴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優(yōu)化組合各方面尤其是政府的力量,建立多元化支持體系。[關鍵詞]留守兒童;同伴交往問題;對策[中圖分類號1G610[文獻標
2、識碼]A近年來,我國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貧困人口亦出現大幅下降,然而仍有許多農村地區(qū)受到貧困問題的困擾。為尋求更好的機會,許多年輕農民離開居住地外出打T或經商。山于受到收入、政策及其他原因的限制,外出農民很難在務工地解決其未成年子女的入學問題,大部分父母將孩子留在家鄉(xiāng),交由親朋好友撫養(yǎng),由此便產生了大量留守兒童。全國婦聯于2008年發(fā)布《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我國18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規(guī)模約5800萬人,這一比例占全國兒童人數的21.72%,占全國農村兒童總數的28.29%;大約480
3、0萬留守兒童的年齡介于6歲到17歲之間,超過3000萬兒童的年齡介于6歲到14歲之間。由此我們可以預見,伴隨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速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數量的增加,農村留守兒童規(guī)模會呈進一步增長態(tài)勢。在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他們在成長的關鍵時期缺少了父母的引導、關懷和教育,進而可能導致其在學業(yè)、各項能力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發(fā)展出現諸多問題?!傲羰亍睂е碌囊幌盗猩鐣栴}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在對留守兒童的有關研究中,人際交往是普遍存在的社會適應問題。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包括親子交往、同伴交往與師生交往。而對C進入學校
4、的留守兒童而言,與他們交往最多的是同學。同伴交往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有著特殊作用,也對留守兒童的社會化交往、個性與道德品質的形成、情感的發(fā)展、心理的健康與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相關研究表明,由于留守兒童自身的一些特點,加之缺乏止確的引導與鼓勵,他們在與同伴交往時,往往因缺乏社會技能而導致與同伴關系不良,出現不同程度的交往焦慮,這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和健康心理的維護造成了極大威脅。因此,分析留守兒童同伴關系的類型、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科學的人際交往教育對策,對改善留守兒童的
5、人際交往狀況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一、農村留守兒童在同伴交往中的問題及特點分析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親子交往嚴重缺失,留守兒童對同伴群體的依賴性應當更強。但同時由于缺乏與同伴交流的經驗、技巧和父母的幫助、指導,一旦他們在同伴交往中遇到自身無法應對的困惑、問題或挫折,并且得不到及時解決和全面、正確的引導,積累起來就可能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形成不同種類的較為嚴重的同伴交往問題。1.自卑、孤僻,對同伴交往較為恐懼兒童由于其所處年齡階段的特殊性,可能出現欺負或被欺負的情況,而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不在身邊,多處于被欺
6、負的地位。有時即使受到同伴言語或身體方面的較為嚴重的欺負,他們也可能不敢聲張、反抗,多是想方設法躲避或逆來順受。焦慮是留守兒童時常表現出的心理現象。在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他們往往說話吞吞吐吐,過于謹小慎微,害怕說錯話、辦錯事而受到同伴的嘲笑,總是憂心忡忡。長此以往,他們在同伴交往中變得封閉、自卑,刻意與他人保持距離,甚至可能因為一些看起來細小的問題而無法與同伴溝通,導致其情緒變得十分低落。在同伴交往中,他們逐漸失去自信,不愿或不敢向同伴、監(jiān)護人和遠方的父母表達個人的感受和認識。在與同伴交流減少的過程中,他們同時逐漸受
7、到同伴的冷落與拒絕。由此產生一個惡性循環(huán):他們越是自卑、孤僻,對同伴交往產生恐懼,越是受到同伴的排擠疏遠,這又加深了他們的孤獨感,使他們本應形成的對同齡人群體的依賴感和歸屬感喪失殆盡,相應的心理需要也無法得到滿足,其內心越發(fā)痛苦不安。2?情緒不夠穩(wěn)定,對同伴表現出敵意和攻擊行為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打工,一般是從事“藍領”工作,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久,本身已十分疲憊,沒有太多精力與身在家鄉(xiāng)的孩子進行溝通。電話交流時往往關心的是了女的飽暖、學習成績等問題,對其情感方面的需求關注不夠或基本沒有關注。這類兒童有一種強烈的
8、被拋棄感,認為父母不要自己了,容易產生對父母只顧賺錢不照顧自己的怨恨,從而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認為大家都虧欠自己。一旦被同伴激惹、同伴犯一點點小錯誤或對同伴的耍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可能出現過激反應,表現出較明顯的攻擊行為,謾罵或毆打對方,有時甚至給同伴造成較為嚴重的傷害,對老師的管教也置之不理或很不服氣。3.同病相憐,與某些同伴結成“小團體”兒童容易因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