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蘇少版美術八上第一課《自然意趣——中國山水畫》word教案》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第一課《自然意趣——中國山水畫》教學設計主備課教師二次備課教師備課內(nèi)容自然意趣——中國山水畫欣賞·評述教學班級八年級教學內(nèi)容本課重在感受中國山水畫情景交融的意境,精選的十五幅作品均為中國歷代山水畫名家之作。分別以“高山仰止、水色空濛、寄情山水、滄海桑田、江山多嬌”為標題,從山水畫的文化背景,山水畫的筆墨、章法、意境、設色,山水畫的風格流派、代表畫家等方面予以介紹。讓學生在欣賞、比較、分析的過程中,了解山水畫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特點,感受和體會中國山水畫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教學目標認知目標:通過對名家
2、名作的欣賞,了解山水畫的歷史演變、風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畫常見的表現(xiàn)技法。情感目標:通過山水畫作品賞析,領略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之美,體會與感受中國山水畫的獨特審美價值,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技能目標:通過賞析,感受歷代畫家如何將自然造化與個人心性相結合,在繪畫中表現(xiàn)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理解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學習多角度欣賞山水畫作品,并能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運用語言、文字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通過賞析,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理解山水畫不是摹仿
3、、再現(xiàn)或是復制自然,它有著博大的文化內(nèi)涵。教學難點:理解畫家在山水畫中對意境的營造。教學準備教師:教材,制作教學課件,以直觀、生動的畫面展示教學內(nèi)容。學生:教材,通過美術館、博物館、網(wǎng)絡、書刊等多種渠道收集相關信息。教學過程個性思考《游春圖》:隋代,展子虔(約550~604)?!队未簣D》是我國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畫卷,作品生動地描繪了許多士人縱情游樂于山水中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游春圖》中的人物和山水已經(jīng)有了恰當?shù)谋壤h近透視處理得較為妥帖,具有“咫尺千里”的藝術效果,這也是山水畫逐步走向成熟的標志?!?/p>
4、高山仰止示例作品:《溪山行旅圖》1.基本信息:北宋,范寬(?~約1032),絹本,206.3厘米×103.3厘米。2.畫面內(nèi)容:表現(xiàn)了北方山水雄壯的自然風光,畫面像一堵墻擋住了我們的視野,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森嚴的懸崖峭壁,這些高聳、堅實的峭壁迎面兀立,令人望而卻步。3.表現(xiàn)技法:筆法遒勁,多用側峰。山石的勾勒用了短條子皴、釘頭皴、刮鐵皴等多種皴法,用筆粗重,如鋼筋鐵骨,果斷有力。4.繪畫特色:落筆老硬,與山傳神,把北方山水的雄偉壯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徐悲鴻評論此畫為“中國所有之寶者吾最傾倒者”。5.教法建議
5、:可出示北方山水實景圖片,讓學生觀察自然山石之異同,與繪畫作品做對比賞析。■水色空濛示例作品1:《云山墨戲圖》1.基本信息:南宋,米友仁(1086~1165),紙本,墨筆,21.4厘米×195.8厘米。2.畫面內(nèi)容:此畫表現(xiàn)的是沿江景色。近處岸邊一條細徑曲曲彎彎,間有板橋相連,遠處峰巒起伏,云煙密布,溪流緩緩,林木森郁,屋舍隱現(xiàn)。3.繪畫技法:采用“米家山水”的畫法。先用淡墨染就,再用大小各異的橫向墨點反復在山頭、山脊等部位點染。4.繪畫特色:用“模糊”的筆墨作云霧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錯落的濃墨、焦墨、
6、橫點、點簇來再現(xiàn)層層山頭,達到寫意、墨戲的極致,世稱“米點”。5.教法建議:南北分二宗,風格各不同。可結合北宗山水畫代表作,讓學生揣摩和體會南北二宗的繪畫特色。示例作品2:《臨流賦琴圖》1.基本信息:南宋,夏圭(約1186~1230),紙本設色,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2.畫面內(nèi)容:表現(xiàn)的是溪旁古樹下一士人扶琴吟誦的情景。3.繪畫特色:構圖常取半邊,景物大都聚集于一側,其他大面積空白,人稱“夏半邊”。示例作品3:《山徑春行》1.基本信息:南宋,馬遠(約1140~1225),絹本設色,27.4厘米×43.1厘米
7、,臺北故宮博物院藏。2.畫面內(nèi)容:表現(xiàn)古人踏青賞花的悠閑一幕。畫中一名儒雅的文士帶著琴童漫步于山徑。溪旁柳樹正抽新芽,黃鶯在枝梢間鳴唱。人物面向空白之處,引人遐想。與“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的題詩相互映襯。3.繪畫特色:馬遠在構圖上大膽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寫,突出大量空白的深遠景觀,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和濃郁的詩意,人稱“馬一角”。4.教法建議:可將馬遠和夏圭的作品對比賞析。理解“馬一角”“夏半邊”的邊角構圖形式。■寄情山水示例作品1:《容膝齋圖》1.基本信息:元代,倪瓚(1301~13
8、74),紙本水墨,35.5厘米×74.4厘米,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2.畫面內(nèi)容:此幅是倪瓚晚年的精品,為典型的“三段式”構圖。下方土坡上雜樹五棵,二棵點葉,二棵垂葉,一棵為枯槎無葉,樹后是平坡茅亭;中間空白,茫茫湖水;上方畫遠山數(shù)疊。3.繪畫技法:以平遠畫法表現(xiàn)山水,用輕重干濕不同的側峰微妙地畫出山石的頂面與側面,以表現(xiàn)其立體感。4.教法建議:中國畫透視三法——平遠、高遠、深遠??沙鍪玖韮煞N透視法代表畫作,幫助學生理解。示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