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強脈沖光(ipl)脫毛的臨床探討》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強脈沖光(IPL)脫毛的臨床探討【摘要】目的:觀察強脈沖光永久脫毛的臨床效果。方法:用強脈沖光子治療儀695nm~1200nm波長治療過度生長或增多的體毛,共計78例。結果:此方法可永久去除不同部位多余的體毛,效果好,無瘢痕產生,但需多次治療。結論:強脈沖光子治療儀永久脫毛安全有效?!娟P鍵詞】強脈沖光(IPL);脫毛;美容毛發(fā)具有美容功能,但毛發(fā)的過度生長或增多影響美觀,給患者造成心理障礙,故要求脫毛者甚多。自2005年7月~2006年10月,我科采用強脈沖光子治療儀對患者不同部位脫毛,療效肯定,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78例均來自美容科門
2、診,其中男18例,女60例,年齡6歲~45歲,平均24歲。脫毛部位:腋窩部25例,四肢32例,上唇部12例,胸部1例,腰背部5例,額部前發(fā)際2例,全面部1例。所有患者身體健康,全身無活動性感染,1W內未使用過蠟脫毛發(fā),1個月內未使用過化學脫發(fā)劑,無瘢痕史。5 1.2設備:采用強脈沖光子治療儀,三個治療頭,去色斑治療頭,去痤瘡治療頭及脫毛治療頭。治療參數(shù)如下(脫毛波長695nm~1200nm,脈沖寬度三脈沖,脈沖間隔10ms~50ms,光斑尺寸:10mm×34mm)?! ?.3治療方法 術前用剪刀修剪至毛發(fā)長為1mm~2mm,清潔治療區(qū)皮膚,常規(guī)消毒,本組患者治療前均未采用麻
3、醉,治療時能量以患者有輕微刺感,可以耐受為度,患者及醫(yī)護人員都必須戴防護眼鏡,將脫毛區(qū)用專用耦合劑均勻涂抹1mm~2mm厚,再用脫毛治療頭與治療部位皮膚平行并保持1mm~2mm距離,光斑重疊小于5%,術后冰敷脫毛區(qū)30min左右,可敷保濕、無刺激(不含酒精和酸)性的護扶品,治療期間避免日曬,可涂防曬霜?! ?.4療效判定標準[1] 數(shù)出每平方厘米面積的毛發(fā)根數(shù)即毛發(fā)密度,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毛發(fā)密度-治療后毛發(fā)密度)/治療前毛發(fā)密度×100%。治療六個月后判定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療效指數(shù)>79%;顯效:療效指數(shù)為60%~79%;進步療效指數(shù)20%~59%;無效:療效指數(shù)
4、<20%。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5 2結果(見表1) 表1不同部位強脈沖光脫毛的治療次數(shù)和治療能量比較略 共完成病例78例,隨著治療次數(shù)的增加毛發(fā)逐漸變細、顏色變淺,毛發(fā)密度逐漸降低,所有脫毛患者脫毛治療3次~6次(其中腋部、額部、全面部、四肢3次~4次,上唇、腰背部、胸部4次~6次)。脫毛治療后皮膚微紅,未作任何處理,2h~8h后消退,有3例患者脫毛區(qū)皮膚出現(xiàn)局限性水庖,大小0.5cm×0.5cm~0.6cm×1.3cm,經穿刺抽液及外用表皮生長因子,5d~10d后愈合,愈合后皮膚色素稍加深,未作處理,3個月后恢復。其他患者治療部位
5、未見明顯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等并發(fā)癥。6個~12個月后隨訪80%患者毛發(fā)基本脫落,還有不足5%的毛發(fā)新生,但新生的毛發(fā)變得稀疏色淡、細軟而不明顯。 3討論 多毛癥或毛發(fā)增多是皮膚科常見病,過去常采用剔除法、蠟脫法、拔除法、化學性脫毛等方法,雖有一定效果,但操作復雜,易留有瘢痕[2]。光子脫毛采用選擇性光熱解原理[3]5,光子嫩膚儀波長695nm~1200nm,可穿透表皮至真皮層,選擇性作用于毛囊黑素細胞,因毛干和毛囊含有豐富的黑素細胞吸收較多熱量而被破壞[3]。皮膚中含有少量黑素細胞,也可以吸收激光產生熱量,影響皮膚,而光子配有專門的冷卻系統(tǒng),可保護皮膚免受損傷[4]。 是
6、目前最理想的脫毛技術?! 娒}沖光脫毛療效肯定,同時治療無明顯痛苦、相對安全、對皮膚無損傷、不留瘢痕、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我們認為是目前理想的脫毛方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緟⒖嘉墨I】 [1]晉紅中,王家碧,劉躍華.長脈沖紫墨寶石激光脫毛1386例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臨床皮膚雜志,2005,34(5):289~290. ?。?]周展超,吳余樂.皮膚美容激光[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9. ?。?]孫林潮,高天文,趙麗莎,等.激光脫毛術[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3,12(6):670~672. ?。?]ElmanM,KleinA,SlatkineM.Dar
7、kskintissue5reactioninlaserassistedhairremovalwithalongpulserubylaser[J].JCutanLaserTher,2002,2:1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