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淺議芥川龍之介的美學困惑與本雅明的藝術理論》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淺議芥川龍之介的美學困惑與本雅明的藝術理論論文關鍵詞:《秋山圖》本雅明光韻論文摘要: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秋山圖》實際上是他的詩學理念的一種形象的折射,本文運用本雅明的“光韻”藝術理論來解讀芥川龍之介對淡然恬靜、崇尚自然的古典藝術的留戀與向往,對20世紀初日本藝術現(xiàn)代化造成的藝術日益“工藝化”的不滿與困惑。1927年,35歲的芥川因“恍惚的不安”自行中止了生命的流程。芥川龍之介的英年早逝與他對當時日本社會文化變革的失望是分不開的。其實,早在1920年,芥川龍之介在他的短篇小說《秋山圖》中就流露出對古典藝術
2、美在現(xiàn)代日本社會日漸衰竭的憂慮與困惑。無獨有偶,芥川所遭遇的藝術困惑同樣被一位西方學者所敏銳地捕捉到了,他就是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瓦爾特?本雅明。所不同的,在芥川為古典藝術在當今社會“光韻”不再而痛苦時,本雅明卻為藝術領域里的新技術革命高唱贊歌。一、藝術品的原真性《秋山圖》通過清初著名畫家王罩(字石谷,號耕煙外史)對惲格(字壽平,號南田)敘述的畫壇的一樁神奇事件鋪敘展開。據(jù)王石谷言,昔時王時敏(字遜子、號煙客)懷揣董其昌手書至潤州張府觀看“元季四大家”黃公望的傳世名畫《秋山圖》,頓時感動于畫面幽寂空靈的
3、氣韻風骨,幾番請求張氏出讓《秋山圖》,均遭拒絕。50年后,王石谷有幸于王氏豪宅一睹《秋山之神韻,可是,眼前之畫與王時敏描繪的大相徑庭,與此同時,興沖沖趕來再次欣賞此畫的王時敏也滿腹狐疑,不禁懷疑起50年前的經歷是否為幻覺?!肚锷饺〔挠诮駥鶋劬帯稏|洋畫論集成》上卷收錄的惲格《記《秋山圖)始末》,原文附在惲格的畫論《甌香館畫跋》之后。日本著名文學評論家吉田精一認為《秋山圖》表達了芥川的藝術觀乃至人生觀。吉田的觀點說明了《秋山在芥川的藝術思想中極其重要的地位。更具體地說,《秋山形象而生動地反映了芥川龍之介對日本
4、現(xiàn)代美學轉型所感到的困惑與矛盾心態(tài),其最突出的地方首先在于對作品原真性也即本雅明稱之為“光韻”的東西的留戀。惲格原作《記(秋山圖)始末》結尾暗示王府的《秋山圖》是贗品,因此煙客翁觀畫時的態(tài)度在情理之中,但是芥川龍之介在他的故事中卻對畫的真?zhèn)挝粗每煞?。作為清代畫壇“四王”之首的王石谷,以他的眼力,對于黃一峰作品的真?zhèn)螒撌且荒苛巳坏?,況且他從筆法、設色與用墨這些技術手法上均看不出破綻,認為“顯然無疑是真品”,那么眼前的《秋山大概會是真品了。而且,后來幾位觀賞者,均是當時的書畫界大家,特別是師從黃一峰的王時敏
5、,更是對大癡的筆法了然于胸。他竟然也是對畫猶豫不決,難以定論,可見,芥川在這里似乎在強調《秋山與真品無異了。但是事情又沒有那么簡單,既然為同一作品,為什么這些大師們都感覺有什么地方不對勁呢?這種不對的地方在哪里呢?在本雅明所謂的“光韻”理論中,我們似乎可以找到答案。本雅明認為對藝術品的改造雖然不大會威脅藝術的組成部分,但對藝術品的改造在任何情況下都使藝術品的即時即地性喪失了。藝術作品在機械復制時代凋謝的東西就是藝術品的光韻。王時敏是在五十年后再次見到畫作的,如果是原作,他肯定會一眼認出,但是他卻是“滿腹狐
6、疑,不禁懷疑起50年前的經歷是否是幻覺?!睂嶋H上,芥川在這里已經對作品的“原真性”提出了質疑。他在王石谷產生疑問的時候寫道:“可是這《秋山圖》,和煙客翁曾在張氏家所見那幅,確不是同一黃一峰的手筆。比之那幅,這恐怕是比較下品的黃一峰了?!睆摹安皇峭皇止P”得出“較下一品”的結論,可見藝術品的原真性關系到作品的真正審美價值。這是似乎是在暗示五十年后的《秋山并非原作,而是一幅逼真的復制品。盡管這樣的復制品逼真得連王石谷、王時敏等這樣的大師都不能在技術上找出破綻,但是他們的藝術直覺,用本雅明的話來說就是對“光韻”
7、的把握,卻產生了懷疑。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中對作品中的原真性是這樣論述的:即使在最完美的藝術復制品中也會缺少一種成分;藝術品的即時即地性,即它在問世地點的獨一無二性。但唯有基于這種獨一無二性才構成了歷史,藝術品的存在過程就受制于歷史。這里面不僅包含了由于時間演替使藝術品在其物理構造方面發(fā)生的變化,而且也包含了藝術品可能由所處的不同占有關系而帶來的變化。本雅明強調傳統(tǒng)藝術品獨特的魅力在于它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原真性,而這種原真性正是現(xiàn)代藝術所拋棄的東西。芥川對日本文學“去光韻”的現(xiàn)代化轉向持
8、深深的抵觸情緒,因此,在《秋山圖》中他把藝術作品的原真性放到了藝術欣賞的首位。二、膜拜價值與展示價值本雅明認為藝術品機械復制時代的另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服務功能與價值不同。藝術品不再建立在禮儀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政治的基礎之上。這兩種功能的差異被本雅明描述為膜拜價值與展示價值。膜拜價值要求人們隱匿藝術品,但是由于藝術作品的機械復制技術的發(fā)展,藝術品逐漸從對宗教禮儀的依附中解放出來,其可展示性得到了空前的增強。同時,藝術接受也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