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融情于物體物寫志(蘇教版高二必修)》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融情于物體物寫志(蘇教版高二必修)!教學目標:理解托物言志散文構(gòu)思特點,能用托物言志手法作文。教學設(shè)想:古代詠物詩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詩人的思想、情感和追求。事實上,托物言志的手法在現(xiàn)代散文中也十分常見。熟悉并實踐這一寫法,有助于提高學生觀察的敏感和深刻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寫作素養(yǎng)。教學中,引導學生重溫學過的課文,歸納出托物言志散文構(gòu)思特點,從而為具體的寫作實踐打好基礎(chǔ)。賞讀法、討論法和實踐法是本課主要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都記得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
2、,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石灰由于它的堅強不屈、潔身自好在人間留下了清白,而于謙呢,他也像石灰一樣任憑怎樣的千錘萬擊,任憑烈火如何焚燒,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懼,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妒乙鳌肪褪怯谥t自己一生的寫照!古代詠物詩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詩人的思想、情感和追求。事實上,托物言志的手法在現(xiàn)代散文中也十分常見。熟悉并實踐這一寫法,有助于提高學生觀察的敏感和深刻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寫作素養(yǎng)。今天我們專題研討散文寫作中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二、回味課文,掌握托物言志散文的構(gòu)思特點(一)方法:師生交流,生生交流;解剖例文,歸納特點。(二)過程:文章“物”的特性寄
3、寓情志愛蓮說•朱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xiàn)了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白楊禮贊•矛盾白楊樹不平凡形象: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絕不旁逸斜出;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緊密團結(jié)、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爭意志。病梅館記•龔自珍審美標準――夭梅,病媒――天下之梅皆??;發(fā)誓療梅:毀其盆,去其棕縛控訴統(tǒng)治階級摧殘人才罪惡,追求人性解放牡丹的拒絕•張抗抗牡丹的拒絕――它不茍
4、且不俯就不妥協(xié)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規(guī)律,它有權(quán)利為自己選擇每年一度的盛大節(jié)日。贊美牡丹的拒絕,贊揚贊美它的卓爾不群,不一味地迎和世人,不茍且不俯就不妥協(xié)不媚俗的品位和個性。表現(xiàn)對獨立矜持的自我個性的追求,執(zhí)著于對自我生命質(zhì)量的尊重。石縫間的生命•林西環(huán)境惡劣,土地貧瘠,它們執(zhí)著、堅忍,迸發(fā)出旺盛的生命力。禮贊倔強的生命,啟示人們執(zhí)著堅忍,拼搏向上蒲公英•壺井榮被踐踏,被蹂躪,被遷徙;開始匍匐在地,后來繁殖,開花收養(yǎng)孩子的命運思考,控訴戰(zhàn)爭的罪惡清塘荷韻•季羨林播種――萌芽――勃發(fā)――凋零洞悉自然界法則中深邃的哲理,從"生存的力量"中感
5、悟人生的真諦。卜算子•詠梅•陸游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不改節(jié)操,潔身自好,(三)拓展只要我們有一顆敏感的心,一雙敏銳的眼,幾乎自然界所有物質(zhì)都可以傳達我們的獨特體驗和心志、情感,表達自己對人生、自然、社會的感悟、思考。風雨雷電,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特殊觀照,精心剪裁,深入思考,都能給人以啟迪。(三)結(jié)論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指通過對具體的物(動物、植物、花草)的描寫來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示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構(gòu)思要領(lǐng):1、藝術(shù)形象的選擇。就是要考慮什么樣的事物最能表現(xiàn)人的思想感情,選擇的事物與表達的
6、思想感情要神似,能構(gòu)成比喻的關(guān)系。2、物、情、志的統(tǒng)一。寫物為抒情、言志服務(wù),三者完美交融。不能如油與水,阻隔難融。2、定向描述。描述為主旨服務(wù),為揭示寓意做鋪墊。缺少具體描述,主旨就失去依托。三、交流實踐以《我愿意是流水》為題作文。(一)討論交流1、“流水”有哪些品質(zhì)值得我們借鑒、謳歌?2、選一角度作定向、感人描述。(二)正式作文練習附:經(jīng)典例文愛蓮說 ?。ㄋ危┲芏仡U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
7、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石縫間的生命林&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