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熊十力與牟宗三(下)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熊十力與牟宗三(下)三、牟宗三:熊十力哲學精神的繼承者與拓展者牟宗三作為熊十力哲學衣缽的傳人,對熊子哲學思想的繼承采取了康德式的批判態(tài)度,發(fā)揚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中國人說的尊師重道的精神。他敬仰熊子,但不盲從,不迷信,而是經(jīng)過簡別,擇善而從。因此,他對熊子的學問與教導有褒有貶,既有同情地理解,也有善意地批評,既有繼承,也有揚棄。雖然,牟宗三哲學接續(xù)了熊十力哲學,但是熊十力哲學是熊十力哲學,牟宗三哲學是牟宗三哲學。牟宗三哲學不同于熊十力哲學。簡言之,牟氏對熊子的理解是同情地相應理解,牟氏對熊子的繼承是忠實地批評繼承。這種同情理解與批判繼承的精神,牟宗三始終一貫,保持了
2、一生。熊子《新唯識論》出版不久,身為弟子的牟氏就發(fā)表評論,在對新論作了極高的肯定的同時,也對其浪漫色彩加以批評,指出其“流轉”概念不如《易經(jīng)》的“流行”來得老實,其所用“生命”、“活力”來自柏格森,但與懷特海以緣起之擴延關系所表現(xiàn)的意味迥乎不同:前者玄妙、抽象、單純;后者老實、具體、復雜。又說新論以“翕辟”幻現(xiàn)而成的動點解說現(xiàn)象界為科學之根據(jù),──“動點”概念亦取自柏氏,其表意甚單純、赤板而抽象,如此等等。還指出新論中的浪漫色彩實是因為浸潤佛學日久之所致。[69]而到他晚年談到《新唯識論》,在有所批評的同時,則又肯定了其把握儒學命脈的價值之所在。他指出:熊先生之生命是有“真者”在,這“真者”就
3、是儒家的本源核心之學,這點抓住了,就可以立于斯世而無愧,俯視群倫而開學風,這一點是儒家之為儒家的關鍵,我們就從這點尊重我們的老師。但他的缺陷我們也應知道,知道了,就有所警惕,警惕之,則可以定我們這一代學問奮斗的方向,此之謂自覺。[70]此外,牟氏從讀書治學方面,也對他的業(yè)師不客氣地作過批評。牟氏回憶起在與熊子相處的日子里,熊子批評唯識宗這里不對那里不對,牟氏就苦讀玄奘的《成唯識論》及其注疏和窺基的述記,讀完后就跟熊氏說:“老師,你的了解不大對?!苯Y果遭到一頓訓斥。由此,牟氏看出熊先生有一些偏見,還說:熊先生讀書時心不平,橫撐豎架,不能落實貼體地去了解對方,首先把人家的東西弄得零碎碎,然后一點一
4、點來駁斥它。他對儒家的文獻也不多看,他只了解那干元性海,體用不二。這是不夠的,所以幾句話就講完,而量論作不出來。[71]從這件事,牟宗三總結到:一個人不能先有偏見擺在胸中,一有偏見,凡事判斷皆差,這時須要有明眼人一下點出,而且最好是師長輩。告訴他:不贊成可以,但不可做錯誤的了解。[72]由這些事例可以看出,牟氏居然對他最尊敬的老師也不諱過,那么他對其他的尊者也同樣不會留情面,至于對那些不在他的尊者之列的人,批評就會更嚴厲了。實際上,牟氏高狂不拘,疾惡如仇,批判性特強,言辭犀利,十分尖刻,機智而幽默,為此也得罪過不少人。他反帝反專制,愛祖國愛民族,追求自由與民主,尊崇哲學智慧與科學精神至死不渝。
5、雖然他一生坎坷多艱辛,然而無論是在順境中,還是在逆境中,他依然故我,批判精神不易,利器鋒芒不減,他的批判性格與魯迅頗有近似之處[73],但他較魯迅驕狂,豪爽,灑脫,幽默與樂觀,與魯迅激烈地反傳統(tǒng)的態(tài)度適為相反,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文化的守護神,對中國哲學與文化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喜歡批評人,但不喜歡論戰(zhàn),他面對來自別人的誤解,卻能承受與寬容處之。他批評人,批評社會,像匕首,如馬氓,令人敬而畏。他的批判不單針對別人,也留給自己,他對于自己犯過的錯誤,也能自我批判和悔改;同時,他也能接受別人的正確批評,自覺糾正自已的錯謬,彌補自己的不足。然而,由于他坦誠,率性,直露,自尊心極強,因此他的批評有時就不夠周
6、全和縝密,同情地了解不夠,甚至也不能完全免除偏見;他的批評即使完全是出于善意的,但因不夠溫和與平實,也往往不能產(chǎn)生應有的效果。盡管牟宗三的批判精神是須要批判的,但是必須肯定,牟氏的這種批判精神是中國人最缺乏的,也是最為難得最為寶貴和最為可欽佩的。波普爾(KarlPopper)曾經(jīng)說過,他不能斷定“中國流行的生活態(tài)度都認為犯錯誤是丟面子的”這種說法的真實性。[74]實際上,這種說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完全真實的,而且由來已久。早在千余年之前,新儒學的實際開山祖與奠基人周敦頤就已經(jīng)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今人有過,不喜人規(guī),如護疾而忌醫(y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75]中國人害怕犯錯誤就像舊式婦女害怕
7、纏足,中國人害怕改正錯誤就像舊式婦女害怕放足一樣。周敦頤視不喜聞過、不愿改正錯誤為人的不幸與無恥(人的大不幸)的根源,指出只有喜聞過與改正過錯才可以成賢[76],而在波普爾看來,則沒有批判就不能改正錯誤,不能改正錯誤就不會進步。因此“如果有人發(fā)現(xiàn)了你堅持一種錯誤的看法,你應當對此表示感謝;對于批評你的錯誤想法的人,你也應當表示感謝,因為這會導致改正錯誤,從而使我們更接近真理?!盵77]為了真理,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