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淺論不當得利》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淺論不當得利摘要:不當得利作為一種法律事實,是債權的根據之一。傳統(tǒng)民法理論認為:不當得利是一種利益,與當事人的意志無關,只要存在不當得利這一事實,不論當事人意志如何,均應產生不當得利之債,我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我國民法理論通常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因而,不當得利制度無區(qū)分善意和惡意之意義。把受益人知情作為惡意不當得利,不適當地擴大了不當得利制度的適用范圍,混淆了不當得利與侵權行為的界限,造成法律適用的重疊,增加了法律規(guī)范的彈性。既不利于保護公民或法人的合法權益,也不利于司法工把握行為的性質,更無益于民法的充實與弘揚。為發(fā)揮不當得利制度的價值功能,達到設立不當得利制度
2、的真實目的,協(xié)調民法理論之間的矛盾,推動民法學的繁榮與發(fā)展,我國立法應取消惡意不當得利制度,即明確不當得利之債的產生必須以受益人取得財產和占有該項財產時持續(xù)善意為基本前提要件。本文從受益人意志方面對這一制度進行法律思考,試圖探究惡意受益的法律性質。關鍵詞:不當得利債權行為物權行為一、不當得利概述(一)、概念我國《民法通則》第92條規(guī)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給受損失的人?!边@是民法通則關于不當得利制度的獨項規(guī)定,由于這一內容過于簡單、原則,因而,有關不當得利制度的理論對國內司法實踐的指導尤為重要。(二)、不當得利的分類在我國依照通說
3、,不當得利以受益人是否知情為標準可分為善意不當得利和惡意不當得利,受益人取得利益時不知其受益無合法根據是善意不當得利,反之,則為惡意不當得利。因此,我國民法既有理論認為:不當得利本質上是一種利益,與當事人的意志無關,只要存在不當得利這一事實,不論當事人意志如何,均應產生不當得利之債。①我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二、不當得利構成要件的兩種觀點法學界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從理論上闡釋了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通說認為:無法律上原因,取得利益,致他人損失為構成不當得利的三個要件,沒有對受益人的主觀意志方面進行界定。受益人獲得利益時不知其受益無合法根據能夠成立不當得利,這在我國則存在肯定
4、說和否定說兩種主張。多數學者持肯定說:受益人獲利時是否明知無合法根據,對不當得利的成立沒有法律意義,這只是確定財產的返還范圍時應考慮的因素。②否定說主張,在不當得利中,“從主觀方面來看,當事人取得的不應當取得的利益時的主觀狀況應是善意的,”并且認為“只有基于善意的主觀狀況所取得的不應當取得的財產才能具有不當性,而不是非法性?!雹鄣牵@個觀點沒有得到深入的探究,而且又因此觀點未能突破傳統(tǒng)理論的束縛,在諸多方面與肯定說藕斷絲連,難免自相矛盾,由此對我國民法原有理論的影響效果不甚明顯,更未觸動民事立法。三、受益人惡意受益行為的違法性(一)、不當得利是否是違法行為臺灣學者王澤鑒先生認
5、為:不當得利的功能在于使受領人返還無法律上原因所受的利益,就構成要件而言,不以受益人的行為是有故意過失、不法性為要件。④但我國學者大都肯定了不當得利的本質特征是受益雖無合法根據,但也沒有違法行為。區(qū)別僅在于前者認為受益人知情時雖存惡意,但沒有違反法律的具體規(guī)定,只具有道德譴責意義,而非違法行為。后者對此沒有闡述具體看法,我認為,受益人獲利明知無合法根據仍取得該利益是違法行為,不成立不當得利。不當得利中的受益人不論是取得該利益時,還是擁有該利益的過程中,主觀狀況都必須持續(xù)表現為善意,否則,就是違法行為。在我國,將受益人知情作為惡意不當得利處理,這不符合設立不當得利的目的。不容置疑
6、,不當得利是社會復雜多樣的經濟生活中呈現出的一種不正常,不合理的現象。民法設立的這一制度的主旨,在于平衡當事人之間的經濟利益,而不是以懲罰受益人的不當得利行為為歸宿或出發(fā)點。羅馬法學家Pomponius曾提出著名的法諺:“損人利已乃違反衡平?!辈划數美贫仍陂L達2000余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衡平思想居于重要地位,不當得利的功能并不在于填補損失,而是在于使受領人返還其無法律上原因而受的利益。在受益人知情即惡意不當得利中所規(guī)定的受益人之返還責任,顯然不僅僅為抑制受益人取得不應得到的利益的不合理現象,還表露了受益人得利行為的思想。因此,在不當得利中,惡意取得者“不論有償取得還是無償還取得
7、,應予以返還,并給予相應的民事制裁?!笔芤嫒嗣髦獰o合法根據而取得利益是違法行為,不是不當行為。依照通說,受益人知情只表明主觀上是惡意,但其行為并沒有違反法律的具體規(guī)定,因而應受到道德譴責,而不應受法律制裁。并且,不當得利的發(fā)生往往是由受損失人和第三人的過失造成,甚至有的則因自然事件引起,而受益人既沒有阻止受損失人和第三人避免過錯的義務,也沒有遏制自然事件發(fā)生的能力。因此,把受益人知情認定為違法行為,是不公平的。⑤我們認為,一行為違反法律的具體規(guī)定固然是違法行為,但在法律無具體規(guī)定遵循時,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