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論后現代語境下網絡言論》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萬方數據第22卷第2期2008年4月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ofShanxiDa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22N0.2Apr.2008論后現代語境下的網絡言論羅鋒(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安徽合肥230039)摘要:作為信息傳遞最便捷的渠道,網絡在展現強大的新聞整合能力之余,其言論在本質上與傳統媒體劃出一道明確的界限。在后現代語境中,網絡言論與其他敘事文本一樣都表現出某種后現代風格,但網絡媒介立足于現代范式還是后現代范式成了一個問題。本文對后現代語境中網絡言論風格闡述后認為,建立在格
2、里芬后現代思想上的網絡話語風格當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關鍵詞:網絡;言論風格;后現代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882(2008)02-0063-04“后現代”作為一種當代意識,其源頭可以追溯到1917年德國哲學家魯道爾夫·潘維茲《歐洲文化的危機》一書指稱的“文化虛無主義”,但將“后現代”一詞正式納入知識界則是法國哲學家利奧塔,“十九世紀后,我們的文化經歷了一系列的嬗變:科學、文學、藝術的語言游戲規(guī)則全變了,‘后現代’一詞,恰好標示出當今文化的方位和狀況。”【1憫后現代思潮表現出對“元敘事”的不信任和質疑,強調多元異
3、質話語。誠如笛卡爾倡導的以主體性為核心的現代性確立了理性思維范式一樣,后現代理念的提出也意味著現代知識體系與價值觀念的一次當代轉型,一種消解傳統理陛中心結構的思維范式的確立。后現代轉向與“后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網路社會”等概念密切聯系。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后現代表征便通過電子傳媒,尤其是網絡媒介迅速擴張,“不確定性”作為后現代思潮的根本特性亦表現出模糊、間斷、彌散、多元和游戲等一系列解構而非建構的特征。它排斥以人道和理性為中心的現代性價值觀,認為一切價值規(guī)范都是一種由語言結構構成的游戲規(guī)則,通過對語言結構的解構和顛覆進行價值重估,并力
4、圖返回無中心、無本質、無差別的無根基世界。顯然,話語范式轉變在后現代轉向中意義重大,而網絡媒介為這一轉向提供了絕佳的歷史契機與技術可能,傳統媒體新聞評論與網絡言論的雜糅融合便是最好的注腳。在網絡逐漸獲取社會主導型媒介位置、占據較大市場話語份額時,一條沒能引起網絡關注、沒有被網友評論的新聞注定在信息冗余的傳播渠道中被遺忘。因為網絡言論已經成為當下最重要的民意代表,網絡已成為事實上的輿論起搏器和集散地。新聞評論學者馬少華曾指出:新的時代背景、社會輿論環(huán)境,特別是公眾廣泛參與的程度是當代中國新聞評論新的、獨有的發(fā)展動力??除了評論文體的自身演進規(guī)
5、律外,時代、社會開放程度和公眾參與程度以及傳播渠道與技術的影響是新聞評論發(fā)展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對于新聞評論,這種認識無疑是深刻的。網絡的對話精神及互文性孕育催生了新的評論文體,誕生了新的評論風格,同時也凸顯了新媒介與傳統媒介融合趨勢。表現為個人化的選題、個人化的視角、個人化的判斷和個人化的語言,這恰好體現了現代傳媒言論的后現代轉向。這種轉向在傳統媒體新聞評論領域中已經留下鮮明印記。如新華社浙江分社主辦的《現代金報》,其言論版《金評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網絡新聞評論》研究項目,編號:SKl01516。收稿日期:2007—1
6、2—10作者簡介:羅鋒(1978一),安徽合肥人,講師,研究方向:網絡傳播、廣播電視新聞等。-63-萬方數據天下》每期配有編輯以“版主”的名義與其他評論參與者針對新聞事件的對話欄目,這在形式上明顯融合了電視談話節(jié)目和網絡論壇的交流特陛,從而突破了傳統媒體言論表達形式的局限。對宏大敘事消解還突出表現在評論內容與文體風格的轉變上。以媒體最高級別的言論社論為例,2005年2月9Et,《南方都市報》元旦社論《恭喜發(fā)財紅包拿來》,一改傳統社論“正襟危坐”的官方言論風格,行文風趣輕快,透出濃濃的人情味和節(jié)日氣氛。2007年3月3日,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全國
7、兩會報道組聯合南方網、奧一網、天涯社區(qū)、騰訊網等多家網絡媒體征集網絡版“兩會社論”,發(fā)布“一起寫全國兩會社論”:“我們邀請您來寫一個網絡版的社論,大家可以一吐為快!跟傳統硬梆梆的社論不一樣,我們要用網絡語言的味道一發(fā)表感言,評價兩會代表的議案,也可以就某個具體的問題建言”。3月4日《南方日報》便發(fā)表社論《網友“鍵議”天下,“網友社論”旋風刮到全國兩會》。由此可見,傳媒后現代轉型消解了傳統新聞評論文體的固定模式,確實給新聞評論創(chuàng)作與傳播帶來某種轉機,從而有助于提高當代新聞言論的傳播效率。在渠道過剩的傳統媒介時代,稀缺性的媒體資源助長了傳播者的
8、宏大敘事文風,形成長期以來在新聞評論中占主導地位的“官話”文風,這種狀況將隨著網絡不斷擴大人們的話語空間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正?;蛟S只有當網絡構建的言論平臺為廣大網民接納并努力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