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孔子的哲學思想

談談孔子的哲學思想

ID:47921849

大?。?9.51 KB

頁數(shù):2頁

時間:2019-11-01

談談孔子的哲學思想_第1頁
談談孔子的哲學思想_第2頁
資源描述:

《談談孔子的哲學思想》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孔子的哲學思想孔子哲學思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家。雖然他自稱"述而不作",而實際上他在諸子百家爭鳴之前夕,開創(chuàng)性地建立了一個包括天道觀、人道觀、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的哲學思想體系。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學范疇的邏輯展開,其哲學思想體系可概括為:"命--禮--仁--知--中庸"。在天道觀方面,孔子較少講天道問題。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治長》)因為孔子對殷商周以來的宗教天命論,處于既敬重又存疑的矛盾狀態(tài)。關(guān)于"天",《論語》所記確是不多,僅二十二見。孔子所謂"天",有時指主宰一切的上天。他提出"畏天命"(《季氏》),"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八佾》

2、)。有時又指廣袤的自然。如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陽貨》)反映了春秋時期正處于關(guān)于"天"的觀念的變動時期,即由"主宰之天"逐漸向"自然之天"過渡。關(guān)于"命",孔子是肯定的。他認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并自稱"五十而知天命"(《為政》)。不過孔子所說的"命",并不是指上天的絕對意志和命令,而是一種人力所無法挽回的歷史必然性??鬃铀^"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憲問》),即是指這種必然性。可是孔子又不認為人是無可作為的,相反他主張人"命"面前應持積極的態(tài)度。正由于此,別人視他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憲問》),他也自稱"其為人也,

3、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有這樣的天道觀,使他對鬼神持懷疑態(tài)度,這是不奇怪的。他"不語怪、力、亂、神"(同上),還強調(diào)"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未知生,焉知死"(《先進》)。在人道觀上,孔子主張立禮復禮,納仁入禮,仁禮結(jié)合。"禮"在孔子思想體系中,是一個重要范疇。從修身來說,他認為首先要學禮,"不學禮,無以立"(《季氏》),并且要"約之以禮"(《雍也》),"克己復禮"(《顏淵》)。從治國來說,他主張"齊之以禮"(《為政》)。"為國以禮(《先進》)"。強調(diào)"禮"的重要性,并非是孔子的創(chuàng)造。前人早已論述過,如子產(chǎn)說過:"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

4、之行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強調(diào)要"復禮",在春秋末也不是合乎潮流的新思想??鬃营殑?chuàng)性的貢獻在于納仁入禮,仁禮結(jié)合。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又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雖然"仁"的概念古已有之,但是孔子賦以新的涵義。他不僅以"愛人"來釋仁,而且提出了為"仁之方",即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其原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鬃蛹{仁入禮,使"禮"不單是作為外在的強制性的東西起作用,而且有"仁"作為內(nèi)在的理性自覺的力量來支撐。以"仁"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不免使人有神秘之感

5、??鬃佑痔岢鲆灾笕省K?知"作為求仁、達仁的必要條件。他說:"未知,焉得仁?"(《公冶長》)孔子論知,指認識人們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即是去認識"善",但論述知識之獲得,畢竟是跨入了求"真"的認識領域。在認識論上,孔子尚未摒棄"生而知之"的先驗論觀點,并且把"生知"列為認識能力的"上"等??墒撬从鑿娬{(diào)。在孔子認識中占重要位置的倒是他反復論述的"學而知之"。他稱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強調(diào)"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陽貨》)在認識過程中,孔子注重多聞、多見、認為知識靠"多聞"、"多見"來獲得。對聞見得來的知識,不可都信以為真,必

6、須細加觀察。他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wèi)靈公》)他提出"視"、"觀"、"察"三步遞進的觀察次序:"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為政》)孔子還進一點提出相當于理性認識階段的"思"。他強調(diào)學、思結(jié)合。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上)并提倡"再思"(《公冶長》)、"三思"(《荀子.法行》)與"九思"(《季氏》)。他在聞道、得道、傳道上的"一以貫之"的境界,就是靠學、思結(jié)合而達到的??鬃舆€主張在"思"的過程中,運用"反"的方法,即不斷進行類比,并加以演繹推理,以取得"舉一反三"之效。他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在認識過程中,

7、孔子不以"思"為止,認為在思的基礎上,還應不斷地"習"、"行"。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而》)他主張要"敏于行"(《里仁》),認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不過孔子所說之"習"、"行",偏重于道德實踐,即所謂"行義以達其道"(《季氏》)。關(guān)于判別認識是非的標準,孔子尚未用明確的方式表達出來。他所說的評價一個人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似乎是主張以言行的統(tǒng)一作為判斷的標準。但他又提出"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為"仁之方",即認為每一個君子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quán)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quán)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