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馬說》優(yōu)秀教學設(shè)計(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docx》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23.馬說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作者及相關(guān)文學常識,積累文言詞語。2、結(jié)合課后注釋,疏通文意,準確把握主旨并背誦全文。過程與方法1、掌握托物寓意的寫法,領(lǐng)會課文的行文邏輯。2、.通過合作探究理解文章闡明的深刻道理,體會作者懷才不遇的怨憤之情。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認識到在今天的優(yōu)越條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用之才。教學重點1、結(jié)合課后注釋,疏通文意,準確把握主旨并背誦全文。2、通過合作探究理解文章闡明的深刻道理,體會作者懷才不遇的怨憤之情。教學難點掌握托物寓意的寫法,領(lǐng)會課文的行文邏輯。教學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2、(觀看《伯樂相馬》的成語故事)這就是伯樂相馬的故事,韓愈借千里馬的不幸遭遇發(fā)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許多有才之士的共鳴。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他的《馬說》,看看作者是怎樣“說馬”的。一、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河南河陽(現(xiàn)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領(lǐng)導了著名的古文革新運動,反對駢文,提倡秦漢散文藝術(shù)。其散文雄奇奔放,代表作有《馬說》《師說》《祭十二郎文》《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二、背景鏈接《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
3、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韓愈從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中,深感朝廷對下層知識分子不公,于是聯(lián)系當時統(tǒng)治者壓抑人才的情況和自己身居下位的處境,寫了這篇文章。三、朗讀課文1、聽錄音示范朗讀2、讀準字音祇(zhī)駢(pián)槽櫪(cáolì)粟(sù)奴隸(lì)食馬者(sì)外見(xiàn)無馬邪(yé)3、自由朗讀3分鐘4、集體朗讀課文四、疏通文意1、學生結(jié)合注釋自行疏通課文文意。2、檢查重點句子翻譯。(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譯文: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來喂養(yǎng)它。(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
4、石。譯文: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2).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譯文: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手中,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會因為它能日行千里而著稱。(3).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譯文: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譯文:鞭打它,不能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喂養(yǎng)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一、理解內(nèi)容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3.千里
5、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七、細讀課文1.課文第一段主要寫什么?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著決定作用。1.文章首句是發(fā)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那么,你們說說到底是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應該是先有千里馬,后有伯樂。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jīng)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自然界)存在著的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jié)出來。但是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
6、本領(lǐng)的人實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這樣說。強調(diào)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2.課文第二段說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為千里馬被埋沒鳴不平。為千里馬得不到應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3.第三段中連用三個“不”字,將“食馬者”的平庸刻畫得入木三分,這是一種什么表現(xiàn)手法?句中三個“之”字的用法是否一致?排比的修辭手法,刻畫“食馬者”的淺薄愚妄。三個“之”字用法不同。八、探究主題1.總結(jié)全文:本文通篇不離馬,難道僅僅只是寫千里馬嗎?《馬說》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
7、。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2.本文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什么?“伯樂”指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千里馬”指封建社會那些被埋沒、遭摧殘的懷才不遇的賢能志士。“食馬者”是指愚昧無知的統(tǒng)治者。3.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韓愈怎樣的思想?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寄托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九、拓展延伸如果你
8、是一匹“千里馬”,在今天的社會中你會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