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2021年04月自考00405教育原理試題及答案》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202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全國統(tǒng)一命題考試教育原理試卷(課程代碼00405)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或重組”的教育家是(D)A.洛克B.斯賓塞C.裴斯泰洛齊D.杜威2.下列不屬于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主要觀點的是(D)A.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xiàn)象B.教育起源于社會性生產勞動C.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D.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與知識學習相結合3.最早提出教育勞動起源學說的是(C)A.孟祿B.沛西·能C.馬克思D.利托爾諾4.終身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是(C)A.哈貝馬斯B.阿普爾C.保羅·朗格朗D.馬斯洛5.將教育劃分為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標準是(C)A.教育活動的規(guī)范程度B.教育活動的存在形式C.教育活動的存在范圍D.教育活動的存在意義6.根據(jù)現(xiàn)實空間的要求來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一種教育是(A)A.實體教育B.非制度化教育C.制度化教育D.虛擬教育7.將教育功能劃分為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的依據(jù)是(B)A.教育作用的對象B.教育作用的方向C.教育作用的呈現(xiàn)形式D.教育作用的程度8.“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這是一種(C)A.環(huán)境決定論觀點B.教育萬能論觀點C.遺傳決定論觀點D.實踐決定論觀點9.個體通過教育與自身實踐,逐漸形成具有一定傾向性的相對獨特和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過程,是(A)A.個體個性化過程B.個體國際化過程C.個體規(guī)范化過程D.個體社會化過程10.我國頒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時間是(B)A.1980年B.1985年C.1990年D.1995年11.不屬于社會本位論代表人物的是(A)A.盧梭B.孔德C.涂爾干D.赫爾巴特12.“不憤不啟,不俳不發(fā)”出自于(A)A.《論語》B.《中庸》C.《大學》D.《孟子》13.不屬于情感陶冶法特點的是(D)A.隱蔽性B.愉悅性C.無意識性D.示范性14.不屬于《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中規(guī)定的教師的專業(yè)知識范疇的是(D)A.學科知識B.教育教學知識C.通識性知識D.溝通與交流知識15.學科中心主義課程流派的代表人物是(C)A.杜威B.盧梭C.巴格萊D.裴斯泰洛齊16.“教學”二詞連用在-起,最早見于(C)
1A.《學記》B.《大教學論》C.《書·商書·說命》D.《論學》17.下述有關兒童司法保護的論述,錯誤的是(C)A.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B.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與成年人分別關押C.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該免于處罰D.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該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18.智商在120-140分之間的人被稱為(A)A.聰明人B.天才C.常人D.癡呆19.對于學生而言,最主要的權利是(B)A.人身權B.受教育權C.財產權D.受尊重權20.不屬于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guī)定的對待少年兒童的四項基本原則的是(C)A.尊重兒童尊嚴原則B.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C.尊重兒童學習原則D.無歧視原則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請任選4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4小題評分。每小題6分,共24分。21.簡述教育的社會內涵。答:(1)教育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獨特方式。(2)教育是人類社會存在的條件。(3)教育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途徑。(4)教育是人類社會生活質量的重要尺度。22.簡述科學技術對教育發(fā)展的影響和制約。答:(1)科技進步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根本動因。(2)現(xiàn)代科技知識已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主要內容。(3)科技進步改變了教育技術。23.簡述遺傳素質對人身心發(fā)展的作用。答:(1)遺傳素質是,人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2)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制約著人的身心發(fā)展過程和階段。(3)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的個別特點的發(fā)展。24.簡述教育的經濟功能。答:對于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1)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發(fā)展。(2)教育是促進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可以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生產力。25.簡述勞動力市場理論的主要觀點。答:“勞動力市場理論”的主要觀點是:(1)勞動力市場被嚴格地分割為-級部分和二級部分。(2)一級部分工資的決定機制是公司的制度及規(guī)則。此部分利外部勞動力市場之間缺乏勞動力流動,結果是一級部分的工作穩(wěn)定,收入較高,福利較好,且職業(yè)變換主要依靠一定規(guī)則下的晉升機制,教育在此部分有回報。(3)二級部分工資的決定機制是勞動力的供求機制。此部分工作不穩(wěn)定,收入低,幾乎沒有福利待遇,流動性大,職業(yè)前景暗淡,教育在此部分沒有回報。交(4)勞動力在兩個部分之間幾乎不存在流動,并且在二級部分中的勞動者工作極不穩(wěn)定,經常在就業(yè)、失業(yè)和退出勞動力市場三者之間變動。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26.論述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差異。
2答:(1)在教育目的方面:學科課程向學生傳遞人類長期創(chuàng)造和積累起來的文化遺產的精華的科學真理;活動課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和個體教育經驗。(2)在學習方式方面:學科課程強調聽、記、背的學習教師傳授的知識,很少參加實踐活動;活動課程強調學生實際動手,實際操作,身實踐和體驗。(3)在教學方式方面:學科課程以教師為主導去探究人類的文化知識精髓,傳授給學生;活動課程以學生自主的實踐交往為主導去獲取直接經驗。(4)在教學組織形式方面:學科課程采用班級授課制,保證科學地安排各科教學,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活動課程以各種活動為組織方式,包括群眾性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等,學習空間較為開放,教師作為引導者。(5)在評價方式方面:學科課程強調終結性評價,主要以考試的形式來考查學生的學習結果;活動課程強調過程性評價,運用多種評價方法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態(tài)度等變化。27.論述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表現(xiàn)。答:(1)教育者是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傳播者。他們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中必然要給學生以特定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的陶冶。教育者作為社會的代表,他們承擔著社會所賦子的教書育人的任務。在教師的知識結構中內化著他們所處社會的文化內涵、社會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模式以及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視野。這一切,都會在教師的教育活動中有意無意地表現(xiàn)出來,對學生的社會化發(fā)展產生一定的影響。(2)教育者是科學知識和社會文明的傳授者。教育者作為經過專門訓練,以育人為職責的人,他們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按照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將其所承擔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教師還要以先知者、解惑者的身份和義務給學生以悉心的指導,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的任務。(3)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對整個教育活動的展開起領導作用。教育者要保證教學的高質量和學生發(fā)展的高水平,他們會在教學過程展開之前,借助自己以往和他人的成功教育經驗,結合教育對象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聯(lián)系要傳授的教育內容,認真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的總體設計和安排,以期獲得最優(yōu)的教育效果和學生評價。(4)教育者是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指導者。在學生學習的整個活動和整個過程中,他們會根據(jù)培養(yǎng)目標和教育者的職責規(guī)范,幫助受教育者確定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興趣,選擇學習方法,確立努力方向,給學生以咨詢、指導的作用,確立與學生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并以平等合作、互助的方式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5)教育者也是一個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學習者。他們可以根據(jù)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和人類知識劇增的現(xiàn)實,根據(jù)學生求知、求實、求異、創(chuàng)造的需要,不斷地豐富與完善自己,實現(xiàn)教學相長。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者會與學生一起進步。學生代表社會發(fā)展的未來,他們思想活躍,富于強烈的求知欲和進取意識,思想觀念富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同時也是新知識的學習者。教師在用智慧照亮學生的同時,并沒有毀滅自己,而是在學生的激勵下不斷地發(fā)展著自己。四、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6分。28.閱讀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問題:在我所教的班級中有特長班。在特長班里,有的學生只鐘情于自己的愛好,對其它學科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上課經常打瞌睡。怎樣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呢?一次上課,我講了一則寓言故事:一天,一個人在海邊散步,忽然聽到一個聲音:“撿一些貝殼和石頭放在你的口袋里吧?!彼乱庾R地撿了一些。回到家一看,那些石頭和貝殼都變成了光閃閃的金子。于是,他感到又高興又后悔:高興的是他畢竟撿了一些,后悔的是他沒有撿更多。學習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我們能利用在校時的優(yōu)越條件多學些東西,何愁將來不能立足于社會呢?“藝多不壓身”啊!自此,學生上課的情況大有好轉。
3(1)該教師主要采用了哪種德育方法?(2分)答:說服法。(2)這種德育方法的優(yōu)點是什么?(6分)答:①具有情感性。②可以全面、清晰、系統(tǒng)地闡述問題,讓學生對當代政治、道德倫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個概括性的了解與認識。③說服法具有啟發(fā)性,有利于學生開動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3)運用該方法時有哪些基本要求?(8分)答:①講解和報告:打破思維定勢,講解和報告的主體可以是各類人群,比如先進人物、普通人的平凡事跡;注重理論實踐,注意德育方法的實踐性,少講空話、廢話;關注學生年齡特點,低年級學生不宜使用講解和報告。②談話:中心明確,語言得體;談話前注意準備談話內容,努力做到有詳有略,有的放矢;營造輕松、愉悅的談話氛圍,避免學生角色帶入。③討論和辯論:主題不宜多,重點在說明道理。④閱讀書籍、報刊:幫助學生選擇閱讀書籍、報刊,倡導學生有系統(tǒng)地閱讀書籍、報刊,并可結合討論、談話等方式分析重點難點;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閱讀的能力,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主要起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