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82703

大小:47.15 KB

頁數:18頁

時間:2024-09-01

上傳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頁
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頁
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頁
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頁
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頁
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頁
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頁
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頁
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頁
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頁
資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樹德中學高2023級第一學期半期考試語文試題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籍號填寫在答題卡規(guī)定的位置上。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guī)定的位置上。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現代文閱讀(31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4小題,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中國現代社會的變遷,主要還是由社會和技術要素引起的,“處境”一詞似乎可以包括這意思。對于變遷的概念,我也想作一注腳。變遷是一個替易或發(fā)展的過程,從一種狀態(tài)變成另一種狀態(tài)。若要描寫這過程,方便的是比較這兩種狀態(tài)的差別。但這是須在后起的局面多少已成形的時候才能有此方便。中國社會未來一定會變成什么樣子,現在還沒有人敢說,所以我只能先說明傳統(tǒng)的方式。傳統(tǒng)的方式不但有記載可按,而且有現實的生活可查。關于新興的方式則除了可以觀察者外,只能參考所采取的新的要素在其他社會里所引起的變遷了,我并不愿承認中國從西洋傳入了新工具必然會變成和西洋社會相同的生活方式。我不過是借鏡西洋指出這可能的趨向。中國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簡單的說法是農業(yè)文化和工業(yè)文化的替易。這個說法固然需要更精細的解釋,不能單從字面上做文章,但是大體上指出了中國是在逐漸脫離原有孕育于農業(yè)處境的生活方式,進入從工業(yè)革命之后在西洋所發(fā)生的那一種方式。讓我以這一句籠統(tǒng)的說法為出發(fā)點,進而說明農業(yè)處境的特性和在這處境里所發(fā)生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結構。 中國傳統(tǒng)處境的特性之一是“匱乏經濟”,正和工業(yè)處境的“豐裕經濟”相對照。我所說的匱乏和豐裕,并不單指生活程度的高下,而是偏重于經濟結構的本質。匱乏經濟不但是生活程度低,而且沒有發(fā)展的機會,物質基礎被限制了;豐裕是指不斷的累積和擴展,機會多,事業(yè)眾。這兩種經濟所養(yǎng)成的基本態(tài)度是不同的,價值體系也是不同的。匱乏經濟主要的態(tài)度是“知足”,知足是欲望的自限。豐裕經濟所維持的精神是“無饜求得”。關于西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無饜求得”精神的關系,我不必在這里詳述。我在這里想用同樣方法來分析的是匱乏經濟和知足觀念的關系。傳統(tǒng)匱乏經濟的形成有著許多條件。首先,中國是個農業(yè)國家。中國人民的生活多少是直接用人力取給于土地的。土地經濟中的報酬遞減原則限制了中國資源的供給。其次,我們可耕地的面積受著地理的限制。北方有著戈壁的沙漠,而且日漸南移,黃沙覆蓋了農業(yè)發(fā)祥地的黃河平原。西方有著高山。東方和南方是海洋,農夫們缺乏航海的冒險性。中華腹地,年復一年地滋長著人口,可耕的可說都耕了。悠久的歷史固然是我們的驕傲,但這驕傲并不該迷眩了我們?yōu)榇怂鶕摰拇鷥r。這個舊世界是一個匱乏的世界,多的是人,少的是資源。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似乎適合于中國的情勢了。但是我卻常覺得并不夠解釋為什么中國人口會這樣多,使他們生活程度不能不降得這樣低。人究竟不是普通的動物,依著生物原性去增加他們后裔的。中國人口的龐大實在是農業(yè)經濟所造成的,在利用人力和簡單的工具去經營農業(yè)的時代,這也許是不能避免的現象。農作活動是富于季候性的。在農忙時節(jié),很短的時間中,必須做完某項工作,不能提早,也不能延遲。若是要保證在農忙時節(jié)不缺乏勞力,在每一個區(qū)域之內,必須儲備著大量人口,農忙一過,農田上用不著這些勞力了,但是這批人口還得養(yǎng)著。生產是季候性的,消費卻是終年的事。農田不但得報酬所費的勞力本身,而且還要擔負培養(yǎng)和儲備這些勞力的費用。農業(yè)和工業(yè)性質的不同也分出了擔負的輕重,表現出來的是人多資源少的現象。我這種分析并不想把價值觀念只視作客觀經濟處境的心理反映。觀念是文化中不能分的一部分,是一種幫助社會位育處境的力量。在資源有限的匱乏經濟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而且對于物質享受的愛好,本是人性之常,但是這種精神并不能使人在這處境中獲得滿足,于是有知足安分的觀念發(fā)生了。這觀念把人安定在這種處境里。我并不是在批評這種觀念,我不過想了解這觀念。從這個角度去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可以幫助我們對它的領會。我常覺得我們這位“萬世師表”所企圖的是規(guī)劃出一個社會結構,在這結構中有著各種身份(君臣父子之類),每個人在某種身份中應當怎樣想,怎樣做。社會結構本是人造的,人造的東西都可以是一種藝術。社會也可以是一種藝術。身份安排定當,大家安分地生活下去,人生的興趣就在其中——“吾與點也”。人生的鵠的若在“游于藝”的話,我們似乎必須有一套社會結構。這結構的創(chuàng)立固然需要合于藝術的原則,大同之境,而人也需要安分的精神。這精神就是“禮”,我很想翻譯成英國人民所熟習的sportsmanship。Sportsmanship是承認自己所處的地位,自動地服從于這地位的應有的行為,也就是“克己”。在北平街上,有些門上還可以看到“知足常樂”四字。快樂是人生的至境,知足是達到境界的手段。 我并不知道傳統(tǒng)社會中的中國人是否快樂,但是知足的態(tài)度使他們并不能欣賞進步的價值,尤其是一種不說明目的地的“進步”。唯一對于技術有興趣的是墨家,在中國思想上所占的地位遠不如儒家,這也可以說明在一個勞力充斥的農業(yè)處境中去講節(jié)省勞力的技術,是件勞而無功的事。我在這里并不能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多作介紹,我想指出的是知足、安分、克己這一套價值觀念與傳統(tǒng)的匱乏經濟是相配合的,共同維持著這個技術停頓、社會靜止的局面。(摘編自費孝通《中國社會變遷中的文化結癥》,有刪改)文本二:孔子很重視服禮的主動性,在下面一段話里說得很清楚?!邦仠Y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釉唬骸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禮治從表面看去,好像是人們行為不受規(guī)律拘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自動的說法是不確切的,只是主動地服于成規(guī)罷了??鬃右辉俚挠谩翱恕弊?,用“約”字來形容禮的養(yǎng)成,可見禮治并不是離開社會,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構成的秩序了。(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禮治秩序》,有刪改)1.下列關于文本一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現代社會的變遷,大體而言是用現代西方工業(yè)處境生活方式代替?zhèn)鹘y(tǒng)農業(yè)處境生活方式的過程。B.在中國傳統(tǒng)處境中,雖然生活水平低下,缺少發(fā)展的機會,發(fā)展希望渺茫,但人們卻能知足。C.農業(yè)社會中,生產力落后,有大量勞力才能不誤農時,這是導致中國人多資源少的根本原因。D.不安分不知足,追求物質享受,乃人之常情,但資源有限的匱乏經濟中,這種愿望卻沒法得到滿足。2.根據文本一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將中國傳統(tǒng)處境與工業(yè)處境的特性作對比,作者側重分析了前者“匱乏經濟”的本質特征。B.作者主要從學術上客觀分析了中國人知足安分的傳統(tǒng)觀念,而涉及情感的成分則比較少。C.作者認為,我們可以描述和說明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樣子,但不能預測中國社會未來的樣子。D.通過儒墨比較與現實考察,作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局面由匱乏經濟和其滋生觀念共同維持。3.下列各項,能作為論據證明文本一主要觀點的一項是()A.孔子對于生產技術是沒有興趣的,他只是一個在農業(yè)社會里不甚懂農事的人。B.孔子視稼穡為“小人”之事,而孟子也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C.莊子主張限制欲望、讓人知足,認為以“有限”去追求“無限”,無聊且危險。D.商鞅提出“禁游宦之民而顯耕戰(zhàn)之士”,對耕戰(zhàn)之士必須按“任其力不任其德”。4.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禮”是如何形成的?請根據兩則文本的內容,作簡要說明。【答案】1.A2.C3.C4.①傳統(tǒng)中國是農業(yè)國家,可耕土地受地理的限制,長期處于匱乏經濟狀態(tài);②在資源有限的匱乏經濟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于是儒家根據安分精神這一社會需要規(guī)劃出一個社會結構;③這種結構讓每個人都安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克己復禮,即主動服從相應的社會秩序,這就形成了“禮”?!窘馕觥?【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B.“但人們卻能知足”錯,根據原文第七段內容可知,在傳統(tǒng)處境中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C.“這導致”強加因果,“生產力落后”和“中國出現人多資源少的現象”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D.根據原文內容可知,此處講的是“知足安分”觀念產生的背景,并不是說“追求物質享受”的想法無法得到滿足。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C.“不能預測中國社會未來的樣子”錯,從原文“我不過是借鏡西洋指出這可能的趨向”可知,中國未來的樣子是可以預測的。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文章觀點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具有知足安分的觀念。A.指出孔子不懂農事,對生產技術不感興趣,不能證明文章觀點。B.強調儒家對農業(yè)和體力勞動的輕視態(tài)度。不能證明文章觀點。C.強調莊子主張知足、安分。這可以證明文章中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具有知足安分的觀念的觀點。D.商鞅反對游手好閑的儒生,提倡表揚做出實際貢獻的人,不能證明文章的觀點。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結合“中國是個農業(yè)國家。中國人民生活多少是直接用人力取給于土地的。土地經濟中的報酬遞減原則限制了中國資源的供給”“我們可耕地的面積受著地理的限制”“這個舊世界是一個匱乏的世界,多的是人,少的是資源”可知,傳統(tǒng)中國是農業(yè)國家,可耕土地受地理的限制,長期處于匱乏經濟狀態(tài);②結合“在資源有限的匱乏經濟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而且對于物質享受的愛好,本是人性之常,但是這種精神并不能使人在這處境中獲得滿足,于是有知足安分的觀念發(fā)生了”“我常覺得我們這位‘萬世師表’所企圖的是規(guī)劃出一個社會結構,在這結構中有著各種身分(君臣父子之類),每個人在某種身分中應當怎樣想,怎樣做”可知,在資源有限的匱乏經濟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于是儒家根據安分精神這一社會需要規(guī)劃出一個社會結構; ③結合“身分安排定當,大家安分地生活下去”“承認自己所處的地位,自動地服從于這地位的應有的行為,也就是‘克己’”可知,這種結構讓每個人安于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承認自己所處的地位并服從相應的社會規(guī)范,這就形成了“禮”。(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劈破玉(有刪節(jié))張一弓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親所在的H大學流亡到了豫西一個名叫潭頭的村寨。我家住進了緊靠寨門的一個農家小院。夜深人靜時,我經常聽到父親低語:“劈破玉,劈破玉……”父親著魔了,定要尋到劈破玉。每當學校放假,他都要挎著一把雨傘,手執(zhí)一根手杖——農民說那是可以防鬼驅蟲的“降魔杖”,冒著山野上的風雪或是頂著晴空的驕陽,翻山越嶺、風餐露宿。父親一次次地空手而歸,卻一次次地帶回了使家人一驚一乍的故事。父親說,一天傍晚,他路過一座山神廟。廟門里跳出幾個“刀客”,刀客瞅著他的長衫說:“你這件大褂上插著鋼筆,想必是那個大學堂里的人了,你來這荒山野嶺上竄啥?”父親說:“我去找寶!”刀客問:“啥寶?”父親說:“是古人留下的‘劈破玉’?!钡犊蛡冋f:“‘破玉’是個啥東西?”父親說:“不能吃,不能用,是明朝留下的!”刀客嗤笑道:“你們大學堂里的人都有神經病,看在孔圣人的面上,去找你明朝的玉吧!”父親對母親說:“可見,刀客也是有良知的!”母親問:“‘劈破玉’呢?”父親說:“不要緊的,我會找到的!”寒假,父親去南陽石橋找玉,在山溝里他遇到一只狼。狼盯著他,他盯著狼。狼霍地跳到他的背后。他急轉身,掄著“降魔杖”,倒退著對狼說:“你看見了嗎?我是有備而來的!”狼卻不買賬,腦袋隨著手杖畫圈,好像要瞅個空子。父親急忙取出雨傘,不停地一張一合。狼連連打了幾個支棱,不知是何種怪物,彈簧般縱身一跳,隱入叢林。母親嚇得面如土色,又問:“‘玉’呢?”父親又說:“不要急,我總會找到的!”H大學劇社要在潭頭的小戲臺上推出一場戲曲演出,請父親擔任藝術顧問。汽燈高高掛起時,戲臺前廣場擠滿了人。我八歲了,已經是H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父親要我學習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學會了爬樹,高高騎在樹杈上。我記得,演旦角的“大腕兒”是外語系的一位男生。他善于打亂時空,大打出手。那一晚演的是《樊梨花征西》。他飾演樊梨花,同一員黑臉戰(zhàn)將激戰(zhàn),大刀不幸脫手,只好用西洋拳法,又久戰(zhàn)不勝,只得求和。村民們望著戲臺發(fā)愣,知識階層卻哄然大笑。父親也歡暢大笑。我只會在樹上跟著傻笑,奮勇鼓掌。 緊接著,出來一位國文系“笑星”。他總是在節(jié)目中間穿插上場,頭戴尖頂紅氈帽,掛白胡子,有點像圣誕老人,穿的卻是打滿補丁的長衫,腰束草繩,作苦不堪言狀,只念不唱:“初八、十八、二十八,老兩口商量種黃瓜。鍋臺角上掩個籽兒,案板底下發(fā)個芽。搟面杖上拖個秧,影門墻外結個瓜??粗莻€大西瓜,劈開是個老南瓜。吃到嘴里泥鰍味兒,吐出來是個癩蛤蟆?!庇质且粓龊逍?,我又跟著傻笑。父親大為贊賞說:“誰說西方才有‘荒誕派’?”我聽不出深奧的哲理。后來我年歲漸長,屢次看到種瓜者得刺,種蒺藜者得瓜①的現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謬?;侍煊醒?,讓父親在這個小戲臺上發(fā)現了“劈破玉”的線索。一個“草臺班子”從南陽來潭頭演出。一位旦角主演的一出《胡二姐開店》,博得了H大學知識階層與潭頭民眾的一致好評。父親大喜過望說:“這個戲班不得了,一出戲就唱了七八個鼓子曲牌,還保留著明、清古韻呢!”接下來,我發(fā)現,一位盲琴師成了臺上臺下的主宰。他前俯后仰地拉著板胡。坐在他身后的琴手、鼓手都隨著他前俯后仰。盲琴師猛操弓弦,如夜鳥聲聲啼叫。盲琴師又輕拉弦索,眾樂手也隨之息聲斂氣,只剩下板胡聲細如游絲。觀眾意猶未盡,叫好聲經久不息。我看見父親向后臺走去。父親回來時已是深夜。他興高采烈對母親說:“找到線索了!你能想得到嗎?一個小戲班盲琴師身懷絕技呀!我向他請教《劈破玉》。他說,只有他的師父柳二胡琴,師從南陽李秀才,幸得此曲。我問柳二胡琴現在何處。他說,洛陽保安處長請他當家庭琴師?!备赣H多方查閱古籍,認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歷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荊襄、又由荊襄入南陽,吸收了中原和長江兩岸的清曲古韻,進入民國后而不知所終。父親唯恐再生《廣陵散》不可復得之嘆,就要奔赴洛陽。這時傳來驚人消息:鬼子占領洛陽,正向潭頭逼近。父母正打點逃難行李,忽聽一聲叫喊:“鬼子進寨了!”父母趕忙領著我逃出潭頭,鉆進山洼。寨內響起槍聲時,父親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丟到了寨子里,又不顧母親阻攔,只身掂著打狼的手杖,折回槍聲大作的潭頭去了。 父親說,他躲在寨外的山包上,望見第一批鬼子劫掠了潭頭而后西去,第二批鬼子正向潭頭進發(fā)。他抓緊短暫的空隙潛入潭頭,帶出了全部文稿。一個潰逃的國軍軍官隨著父親逃了出來,喘息稍定,就挖苦父親說:“你為了這堆字紙,命也不要了??!”父親發(fā)火說:“你說什么?你知不知道,保衛(wèi)國土是你的職責,保衛(wèi)這堆字紙就是我的職責了?!避姽袤@悚無語,急忙換了便衣,惶惶離去。次日,我們爬上了老界嶺,父親望著腳下的云海,說:“嗨,劈破玉!”【注】①蒺藜:多生道上及墻上,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古諺有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庇衷疲骸胺N蒺藜者得刺。”文中卻是:“種瓜者得刺,種蒺藜者得瓜?!?.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以父親尋找劈破玉為主線,其間敘述了父親擔任戲曲演出藝術顧問和冒險找回曲稿等經歷,凸顯了父親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守護。B.H大學在戰(zhàn)亂中推出的戲曲演出,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這表現了戲曲藝術在民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暗示了父親尋找劈破玉的意義。C.潰逃軍官與父親形成了鮮明對比,他挖苦父親,卻被父親怒斥而驚悚,他沒有想到一個讀書人竟然能如此勇敢無畏,因而不免自慚形穢。D.父親出外苦尋劈破玉而不得,后來在小戲班盲琴師身上得到線索,又因鬼子進犯,不得不暫時放棄尋找,情節(jié)可謂跌宕起伏,引人入勝。6.關于H大學國文系“笑星”表演的念詞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笑星”接連念出一系列不可能出現的狀況,讓人發(fā)笑,體現出荒誕派的風格。B.念詞折射出人的命運帶有不可預料性,父親尋找“劈破玉”的過程可與之呼應。C.“笑星”荒誕的念詞與滑稽的穿著配合,表達了“笑星”于離亂中生發(fā)的感慨。D.觀眾聽了“笑星”的念詞一場哄笑,反映出他們深刻理解到念詞所蘊含的哲理。7.敘述視角是指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請簡要分析這篇小說的敘述視角及其藝術效果。8.假如你將來從事某項研究工作,從文中“父親”身上得到哪些啟示?結合文本簡要說明?!敬鸢浮?.B6.D7.①以“我”的視角講述父親尋找“劈破玉”曲折故事,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增加了小說的紀實性和代入感;②以兒童視角敘寫故事,不僅使小說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而且突出父親對“我”的影響,豐富了小說的內涵。8.①拓寬研究途徑。為尋“劈破玉”,父親實地走訪、請教藝人、查閱古籍,研究方法多樣。②耐住寂寞,堅定信念。父親一次次獨自走在尋找“劈破玉”的路上,風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從不放棄。③要有獻身精神。父親在找尋過程中多次遇到危險,為保護搜集的鼓子曲稿不惜生命。④要有家國情懷。父親尋“劈破玉”,把守護曲稿視為對國家應盡的職責?!窘馕觥俊?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賞析作品藝術特色的能力。B.“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說法有誤。村民在看《樊梨花征西》演出時發(fā)愣,表現對外語系一位男生表演的不理解和不認可,說明并非是“一致好評”。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情節(jié)、語段的作用的能力。D.“反映出他們深刻理解到念詞所蘊含的哲理”說法有誤。村民的哄笑只是他們感到“笑星”表演的滑稽可笑,并沒有真正理解念詞蘊藏的哲理。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作品的敘述視角的能力。根據原文“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親所在的H大學流亡到了豫西一個名叫潭頭的村寨”“夜深人靜時,我經常聽到父親低語”“我八歲了,已經是H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父親要我學習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學會了爬樹,高高騎在樹杈上”等內容可知,本文里是以“我”這個兒童作為敘述視角展開描寫的。傳統(tǒng)文化的搜集保護本是一個較為高深的話題,但作者卻以“我”這樣一個年幼孩童的視角展開描寫。正因如此,作者才有可能去描寫“父親一次次地空手而歸,卻一次次地帶回了使家人一驚一乍的故事”“我只會在樹上跟著傻笑,奮勇鼓掌”,從而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增加了小說的紀實性和代入感。根據原文“我聽不出深奧的哲理。后來我年歲漸長,屢次看到種瓜者得刺、種蒺藜者得瓜的現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謬”可知,采用兒童視角使小說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并且,不僅僅是“笑星”所言的內容,還有父親在“我”年幼時的一言一行,都會對“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用兒童視角也突出父親對“我”的影響,豐富小說的內涵?!?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根據原文“每當學校放假,他都要挎著一把雨傘,手執(zhí)一根手杖——農民說那是可以防鬼驅蟲的‘降魔杖’,冒著山野上的風雪或是頂著晴空的驕陽,翻山越嶺、風餐宿露”“我向他請教《劈破玉》。他說,只有他的師父柳二胡琴師從南陽李秀才,幸得此曲。我問柳二胡琴現在何處”“父親多方查閱古籍,認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歷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荊襄、又由荊襄入南陽,吸收了中原和長江兩岸的清曲古韻,進入民國后而不知所終”可看出,為尋“劈破玉”,父親實地走訪、請教藝人、查閱古籍,研究方法多樣,由此可知我們要拓寬研究途徑。 根據原文“每當學校放假,他都要挎著一把雨傘,手執(zhí)一根手杖——農民說那是可以防鬼驅蟲的‘降魔杖’,冒著山野上的風雪或是頂著晴空的驕陽,翻山越嶺、風餐宿露”“父親說:‘不要緊的,我會找到的!’”“父親又說:‘不要急,我總會找到的!’”等父親一次次獨自走在尋找“劈破玉”的路上,風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從不放棄的經歷中可知要能耐得住寂寞,堅定信念。根據原文“母親嚇得面如土色,又問:‘‘玉’呢?’父親又說:‘不要急,我總會找到的!’”“寨內響起槍聲時,父親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丟到了寨子里,又不顧母親阻攔,只身掂著打狼的手杖,折回槍聲大作的潭頭去了”中父親多次遇到危及生命的事,甚至不惜生命從潭頭找回搜集的鼓子曲稿的經歷可知,要有獻身精神。根據原文父親對國民軍官所說的“你說什么?你知不知道,保衛(wèi)國土是你的職責,保衛(wèi)這堆字紙就是我的職責了?!笨芍赣H尋“劈破玉”守護曲稿,不僅是個人愛好,更是把之當作文人對國家應盡的職責。這也告訴我們要有家國情懷。二、古詩文閱讀(39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范文正公,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此其大較也。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后世子孫修其業(yè)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鐘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者,豈少也哉?況于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廩稍之充、奉養(yǎng)之厚,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操壺瓢為溝中瘠者,又豈少哉?況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節(jié)選自《古文觀止·義田記》,有刪改)材料二:范仲淹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置府學。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仲淹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宋史·范仲淹傳》,有刪改)9.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公既歿A后B世C子孫修D其業(yè)E承F其志G如公H之存也。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正:謚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謚號“文正”。B.齋:齋戒,指古人祭祀前整潔身心等。范仲淹去世后,羌族首領齋戒三日,表示崇敬與懷念。C.為:意為“成為”,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的“為”字,意思不同。D.堪:意為“經得起、忍受”,與李清照《聲聲慢》“如今有誰堪摘”的“堪”字,意思相同。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范仲淹買了靠近外城能常年豐收的一千畝良田,叫作“義田”,用它來養(yǎng)活、周濟眾多同族的人。B.范仲淹去世時,遺體沒有好衣服裝殮,兒子也沒有錢辦好喪事。數百人像失去父親一樣為他痛哭。C.許多身居三公高位的人,享受著優(yōu)厚俸祿,可族人卻不能進他們的大門,這與范仲淹形成了對比。D.范仲淹為政多年,到過的地方留下了恩德。范仲淹死后,當地百姓畫上他的像并建立祠堂祭祀他。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2)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13.范仲淹身上有哪些高尚品質?請根據兩則材料簡要概括?!敬鸢浮?.AEG10.D11.D12.(1)退居在家、等待職務的人予以供給,出仕做官的人則停止供給。(2)(范仲淹)曾經拿出自己的俸祿來供養(yǎng)四方游學之士,幾個兒子甚至要輪換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門,范仲淹卻始終泰然處之。13.①樂于施舍、周濟族人。②自甘清貧,生活儉樸。③勤奮好學,不怕艱苦。④治理國家,崇尚忠厚。(任意回答三點,即可)【解析】【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他去世之后,后代子孫修明他的事業(yè),繼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時候一樣。“既歿”是“公”的謂語,句子結構完整,“既歿”后斷開,即A處;“后世子孫修其業(yè)”中,“后世子孫”是主語,“修”是謂語,“其業(yè)”是賓語,句子結構完整,賓語后斷開,即E處; “承其志”與“修其業(yè)”結構一致,承前省主語“后世子孫”,在“其志”后斷開,即G處。故選AEG【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A.正確。B.正確。C.正確。成為;/做,作為。句意:本族的親人,拿著破碗討飯,成為溝中的餓殍的。/用彩虹做衣裳,將風作為馬D.錯誤。經得起,忍受;/可以,能夠。句意: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如今花兒將敗還有誰能采摘。故選D?!?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范仲淹死后,當地百姓畫上他的像建立祠堂”錯誤,由原文“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可知,應是“范仲淹活著的時候,邠、慶二州百姓及歸屬的羌人都畫上他的像建立祠堂”。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俟”,等待;“與”,供給;“仕”,出仕做官。(2)“食”,給……吃,供養(yǎng);“易”,交換;“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泰然處之?!?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原文“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可知,樂于施舍、周濟族人②由原文“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可知,自甘清貧,生活儉樸。③由原文“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仲淹不苦也”可知,勤奮好學,不怕艱苦。④由原文“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可知,治理國家,崇尚忠厚。參考譯文:材料一:范文正公,平時樂于用錢財幫助別人,選擇那關系親近而貧窮、關系疏遠而賢能的人,都予以幫助。 當他尊貴顯達之時,購置近城保收的一千畝良田,稱作“義田”,用來養(yǎng)育救濟本家族的人們。(他們)天天有飯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喪葬都予以資助。選擇家族中年長輩高而且賢德的人主管賬目,經??傆嬍杖牒椭С?。每天的飯,一人供給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給一匹細絹。嫁閨女的發(fā)給五十千錢,閨女改嫁的發(fā)給三十千錢;娶兒媳婦的發(fā)給三十千錢,再娶的發(fā)給十五千錢。喪葬發(fā)給的費用和閨女再嫁的數目相同,孩子的喪事發(fā)錢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口,義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糧食,來供應在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無枯竭之時。退居在家、等待職務的人予以供給,出仕為官的人則停止供給。這就是它的大致情況。當初,范公還未尊貴顯達時,就曾有過這種愿望,而無力實現長達二十年之久。后來做了西部邊境的統(tǒng)帥,又入朝參與主持朝政,從此才開始有了俸祿賞賜的收入,而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孫修明他的事業(yè),繼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時候一樣。他雖地位高俸祿多,卻終生過著清貧的生活。逝世的時候,甚至沒有錢財裝殮,兒子也沒有錢財為他舉辦像樣的喪事。他只是把救濟貧寒、養(yǎng)活親族的道義,留傳給子孫罷了。唉!當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職位,享受萬鐘祿米的人,他們宅第雄偉、車駕華麗、歌妓眾多、妻兒富有,僅是為了滿足自己一個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親人不能登門的,難道還少嗎?何況說幫助疏遠的賢者呢?地位在他們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祿米充裕、享用豐富,也僅是為滿足自己一個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親人,拿著破碗討飯,成為溝中的餓殍的,難道少嗎?何況對于其他的人呢?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材料二:范仲淹前往應天府,依從戚同文學習。他晝夜不停地刻苦學習,冬天讀書十分疲乏時,就用冷水澆臉;有時無東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晏殊掌管應天府時,聽說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請他到府學任職。范仲淹曾經拿出自己的俸祿來供養(yǎng)四方游學之士,幾個兒子甚至要輪換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門,范仲淹卻始終泰然處之。范仲淹因為他母親在時,家境正是貧困的時候,后來,范仲淹雖然顯貴,但不是家中來客人,吃飯時也不會有兩個葷菜。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饑。范仲淹對人好施與,在鄉(xiāng)族中設置義莊,用以贍養(yǎng)族人。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聽到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嘆息。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他到過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慶州的老百姓和歸屬的羌族部族,都畫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供奉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領數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親一樣為他痛哭,并齋戒三日以后才離開。(二)古詩詞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賞山園牡丹有感 陸游洛陽牡丹面徑尺,鄜畤①牡丹高丈余。世間尤物有如此,恨我總角東吳居。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輒謂無。周漢故都亦豈遠,安得尺箠②驅群胡。【注】①鄜畤:詩中借指長安一帶。②箠:鞭子。14.以下對詩歌的賞析和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開篇實寫眼前所見,小園里來自洛陽、長安的牡丹開放盛況,并為后文蓄勢。B.“世間尤物”總結上文,“恨我”則直抒胸臆,寫出詩人內心的遺憾和向往。C.末二句寫周、漢覆滅尚不久遠,教訓值得記取,促使仁人志士燃起恢復之志。D.詩歌緊緊圍繞題目中“有感”二字生發(fā)開去,前四句為寫景,后四句重議論。15.在古代詩歌選修課上,有同學指出本詩頸聯和尾聯在語意上有斷裂之嫌,請你予以反駁。要求:結合詩歌,寫一則文學短評,100字以上?!敬鸢浮?4.B15.不斷裂。①頸聯講道理,表面上是針對普通人沒有親眼見到就認為不存在的普遍現象,實際上寫出朝廷無視北方土地的淪陷、不思恢復的現狀;②尾聯繼續(xù)寫洛陽、長安不遠,只是為群胡盤踞,沒有辦法驅逐群胡。③這四句詩都關涉當時的形勢,都表現了詩人的憤怒和無奈(托出詩人的抗金之志),所以語意并未斷裂。【解析】【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A.“實寫眼前所見”“來自洛陽和長安”錯誤。詩人由園中牡丹聯想到洛陽長安兩地的牡丹,是虛寫。C.“周、漢覆滅”理解錯誤?!爸軡h故都亦豈遠”指洛陽和長安并不遙遠,并非指周漢的覆滅。D.“前四句寫景”錯誤,應是敘事,敘說唐宋時代,長安、洛陽的牡丹極盛。故選B。【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題干要求對某同學認為頸聯和尾聯在語意上有斷裂之嫌進行反駁,也就是找出這四句的關聯。頸聯“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輒謂無”,此句寫俗人的狹隘?!翱嗑执佟笔强嘤诰执俚囊馑迹簿褪呛缶涞臎]有親眼看到就認為沒有。此句表面是指斥俗人,實是抨擊朝廷無視北方土地的淪陷,不思恢復的現狀,認為這是通俗人一樣見識短淺。 尾聯“周漢故都亦豈遠,安得尺箠驅群胡”,“周漢故都”指洛陽、長安,“豈遠”,哪里遠?意思是不算遠;“安得尺箠驅群胡”,怎么能得到武器把那群盤踞在那里的胡人驅走。此句是寫洛陽、長安不遠,只是為群胡盤踞,沒有辦法驅逐群胡。點明作者心中所感,托出詩人抗金之志??梢娝木湓姸缄P涉當時的形勢,都表現了詩人的憤怒和無奈,所以不斷裂。(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每空格1分,共10分)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淵明《歸園田居》抒發(fā)了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如“___________,池魚思故淵”;曹操《短歌行》表達了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如“___________,天下歸心”。(2)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流露出對人生失意的深沉感慨后,寫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詩人看來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為快意的。(3)杜甫《登高》中化用了屈原的詩句,其境界曠遠、意象宏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被人們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4)側面描寫是古詩文常用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唯見江心秋月白”,以聽眾反應烘托音樂效果;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__________”,以敵軍慘敗表現周瑜輝煌戰(zhàn)績。(5)李清照《聲聲慢》中“_________,到黃昏、點點滴滴”,哀婉凄苦;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古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___________”,激越雄壯。二者風格迥異,俱為佳作?!敬鸢浮竣?羈鳥戀舊林②.周公吐哺③.且放白鹿青崖間④.須行即騎訪名山⑤.無邊落木蕭蕭下⑥.不盡長江滾滾來⑦.東船西舫悄無言⑧.檣櫓灰飛煙滅⑨.梧桐更兼細雨⑩.氣吞萬里如虎【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錯字詞:羈、哺、崖、即、蕭、滾、舫、檣櫓。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如同大雁、蘆花、梧桐、細雨、秋風等意象一樣,燕子是典型的中國意象。不僅一個民族的文化,表現在這個民族宏大的哲學與思想體系上,如中國的儒家與道家,也表現在語言的細微之處,文學的典型意象之中。燕子之所以稱為中國詩詞的寵兒,是由中國的地理位置、氣候物候、民族心理、漢語特質等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古典詩詞中的燕子形象數不清,其中就有劉禹錫的那只穿越了千古的燕子。這只燕子,目睹往昔的繁華,成了歷史和人事的????。燕子歸來尋舊巢,這為“?????”開辟了一條思想的通道。東晉時期,“朱雀橋”“烏衣巷”,都是高門大族的聚居區(qū)。當年這里何等熱鬧:車水馬龍, ???,達官貴人???。而今,浮華散盡,橋邊雜草叢生,野花蔓延;巷口夕陽斜照,昏黃慘淡。令人不由想起李白“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感嘆。17.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見證思鄉(xiāng)人聲鼎沸絡繹不絕B.證明思鄉(xiāng)紛紛揚揚川流不息C.見證懷古人聲鼎沸絡繹不絕D.證明懷古紛紛揚揚川流不息1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不僅一個民族的文化,表現在語言的細微之處,文學的典型意象之中,也表現在這個民族宏大的哲學與思想體系上,如中國的儒家與道家。B.不僅一個民族的文化,表現在這個民族宏大的哲學與思想體系上,如中國的儒家與道家,也表現在文學的典型意象之中,語言的細微之處。C.一個民族的文化,不僅表現在這個民族宏大的哲學與思想體系上,如中國的儒家與道家,也表現在語言的細微之處,文學的典型意象之中。D.一個民族的文化,不僅表現在語言的細微之處,文學的典型意象之中,也表現在這個民族宏大的哲學與思想體系上,如中國的儒家與道家。19.下列詩詞句中,與畫線句屬于同一種題材句子是()A.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B.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C.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D.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敬鸢浮?7.C18.C19.D【解析】【1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第①空,見證:指見證人或可做證據的物品。證明:用可靠的材料來表明或斷定人或事物的真實性。語境指燕子是歷史和人事的“見證人”,故應選“見證”。第②空,根據語境“燕子歸來尋舊巢”,應為“懷古”。第③空,人聲鼎沸:人群發(fā)出的聲音像水在鍋里沸騰一樣,形容人聲嘈雜喧鬧。紛紛揚揚:(雪、花、葉等)飄灑得多而雜亂。語境說的是人多喧鬧,故應選“人聲鼎沸”。 第④空,絡繹不絕:(人、馬、車、船等)前后相接,連續(xù)不斷。川流不息:(行人、車馬等)像水流一樣連續(xù)不斷。語境說的是人多,強調前后相接,故應選“絡繹不絕”。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子語病是語序不當,前后句子的主語都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因此主語放在關聯詞“不僅”前面。D.后文語境中“燕子……”是意象,與“文學的典型意象之中”更銜接,排除D。只有C項修改正確。故選C。【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掌握詩歌題材常識的能力。D與例句都屬于懷古詩(詞)。A.為田園詩;B.為送別詩;C.為邊塞詩。故選D。(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相關數據顯示,九零后、零零后群體中,“斷親”成為一種常態(tài)。有人認為,與其說是年輕人變了,①。社會的變化使很多年輕人的心態(tài)和認知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在過往幾千年的農耕時代,親緣社交特點突出。即使是近現代,這種原始的親緣生存體系依然留有痕跡,尤其是在鄉(xiāng)村,一個村莊一個姓或者只有少數幾個姓的情況,依然普遍。當下,社會人口流動加快,人們不再僅僅依靠土地養(yǎng)家糊口,村子里的青壯年經常在外打工或做生意,很多人干脆在外地安家落戶,這就不可避免地打破了在血緣基礎上形成的傳統(tǒng)親緣社交體系。取而代之的,是以同學、朋友、同事、鄰居等為主體的新社交體系。常言道:“②?!鼻嗄耆藭谶@個新圈子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尋求生活和工作上的幫扶,而不再像過去那樣依靠同族之間的扶持互助,維護家族穩(wěn)定繁榮的必要性也不像過去那樣迫切。可見,“斷親”是新的社會形態(tài)的塑造,它的另一頭是更多的“連接”。這種趨勢具有一種不可抗拒性。有學者認為:今天,親疏關系③,而是要看人品、三觀是否相合;血緣關系不再是一種束縛,而成了一種選擇——從這個角度講,“斷親”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有人善意提醒,“斷”只是一種治療方法,如果自己的親緣關系很健康,就沒必要去“治”。 20.請結合文本,概括傳統(tǒng)親緣社交體系的三個特征。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敬鸢浮?0.示例:①以土地為基礎,人口流動性差;②以血緣為紐帶,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親緣關系網絡;③以家族利益為中心,同族人扶持互助,共同維護家族的穩(wěn)定繁榮。21.①不如說是社會變了②遠親不如近鄰③不再由血緣決定(不是看血緣)【解析】【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由題干可知,首先要篩選有關傳統(tǒng)親緣社交體系的內容,然后概括出三個特征。由“當下,社會人口流動加快,人們不再僅僅依靠土地養(yǎng)家糊口,村子里的青壯年經常在外打工或做生意……”可知,這是當下社交體系,與之相反,傳統(tǒng)親緣社交體系應是以土地為基礎,人口的流動性差。由“在血緣基礎上形成的傳統(tǒng)親緣社交體系”“這種原始的親緣生存體系”“一個村莊一個姓或者只有少數幾個姓的情況”可知,傳統(tǒng)血緣社交體系是以血緣為紐帶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親緣關系網絡。由“過去那樣依靠同族之間的扶持互助,維護家族穩(wěn)定繁榮的必要性也不像過去那樣迫切”可知,傳統(tǒng)血緣社交體系是以家族利益為中心,同族人之間相互扶持共同維護家族的穩(wěn)定。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處,由前面“與其說是……”可知,此處應有“不如說是……”與之搭配;由前面“……年輕人變了”和后面“社會的變化”可知,此處應有“社會變了”的內容,故此處填寫“不如說是社會變了”。第二處,由“常言道”可知,此處應是填寫大家知道的俗語;結合“取而代之的,是以同學、朋友、同事、鄰居等為主體的新社交體系”“青年人會在這個新圈子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尋求生活和工作上的幫扶……”可知,此處應是說“近鄰”和“遠親”的關系,故此處填寫“遠親不如近鄰”。第三處,由后面的分號可知,分號前后是并列關系,“親疏關系③”與“血緣關系不再是一種束縛”位置一致,所以此處句中應有“不再……”這一內容,所以此處填寫“不再由血緣決定”;也可以根據橫線后“而是要看人品”進行填寫,與“而是”搭配的應是“不是”,與“看人品”相對應的應是“看血緣”。四、寫作(60分)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寫道:“也許人一生僅僅有那么一兩個輝煌的瞬間——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無奇中度過……不過,細想起來,每個人的生活同樣也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戰(zhàn)斗。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沒有一天是平靜的?!币陨喜牧弦l(fā)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審題: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引言中第一句告訴考生,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因成功而不平凡,但那也只不過是一瞬間,也有一些人一生平淡無奇,但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世界;第二句重點強調平凡的人也會“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戰(zhàn)斗”,即使平凡,也不放棄戰(zhàn)斗;第三句是引言的中心,也是本次寫作的重點所在,意在告訴考生,不管我們的人生平凡與否,都不能放棄為自己的世界而努力奮斗。其中的關鍵句是“在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沒有一天是平靜的”,此句蘊含的含義是: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是平凡的,但每個平凡的人都在“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戰(zhàn)斗”,這就是“沒有一天是平靜的”原因。本則材料聚焦于平凡的世界與平凡的人,強調為了保護自己的世界,可以義無反顧地發(fā)起不平凡的戰(zhàn)斗,去創(chuàng)造更加不平凡、更加不一樣的未來。意在啟發(fā)考生應立足于時代青年的身份,要與時俱進,在盛世中肩負重任,砥礪前行,以平凡的身份,創(chuàng)造出不平凡的業(yè)績。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平凡的人要在平凡的世界努力戰(zhàn)斗。然后展開辯證分析,“平凡的世界”,為平凡人提供了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但同時也存在著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平凡的人”是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無聞、不起眼的人,他們可能沒有特別出眾的才華或技能,也沒有引人注目的成就或貢獻。然后提出,在這個世界中,平凡的人也需要進行戰(zhàn)斗,為了在這個世界中生存和發(fā)展所必需的努力和奮斗。再具體論述,這些戰(zhàn)斗可能包括為了生計而進行的辛勤工作,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付出的努力,或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利而進行的抗爭。最后強調這些平凡的人的存在和戰(zhàn)斗的價值。雖然他們可能沒有特別出眾的才華或技能,也沒有引人注目的成就或貢獻,但他們依然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在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立意:1.平凡人生,“不平凡”地度過。2.肩負重任,奮勇前行。3.做一個平凡的人,努力生活。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