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者的_含混_對卡夫卡小說_判決_的敘事學研究_劉壇

敘述者的_含混_對卡夫卡小說_判決_的敘事學研究_劉壇

ID:9285183

大?。?1.40 KB

頁數:8頁

時間:2018-04-26

敘述者的_含混_對卡夫卡小說_判決_的敘事學研究_劉壇_第1頁
敘述者的_含混_對卡夫卡小說_判決_的敘事學研究_劉壇_第2頁
敘述者的_含混_對卡夫卡小說_判決_的敘事學研究_劉壇_第3頁
敘述者的_含混_對卡夫卡小說_判決_的敘事學研究_劉壇_第4頁
敘述者的_含混_對卡夫卡小說_判決_的敘事學研究_劉壇_第5頁
資源描述:

《敘述者的_含混_對卡夫卡小說_判決_的敘事學研究_劉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敘述者的_含混_對卡夫卡小說_判決_的敘事學研究_劉壇第15卷第4期(2010)Vol.15No.4(2010)敘述者的“含混”———對卡夫卡小說《判決》的敘事學研究劉壇250100)(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濟南摘要:卡夫卡在《判決》中通過敘述者敘述方式的不斷變化,模糊了敘述者的第三人稱的客觀敘事,使敘述者的視角和態(tài)度發(fā)生了含混,并借助內聚焦和零聚焦兩種敘述方式的疊加重和消解了敘述者的客觀性,使文本表現出了悖謬的意義。關鍵詞:敘述者;視角切換;含混;意義悖謬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識碼

2、:A文章編號:1008-9020(2010)04-034-03—————————————————————————————————————————————————————對于卡夫卡作品的分析,以往的研究較為偏重對文本的意蘊解讀,以及作家個人性格和生活狀態(tài)的探究?!杜袥Q》作為卡夫卡發(fā)表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更是引起了眾多批評家的重視,有人在其中解讀出了卡夫卡內心世界的掙扎;有人說它揭示了卡夫卡和他父親之間的緊張關系;還有人從宗教層面揭示了“父親”作為上帝的隱喻表現出了對人性的審判,認為它體現出了人存在的荒謬性

3、;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卡夫卡同性戀幻想的顯現。毫無疑問,這部小說具有多重的解讀空間,但當我們脫離作者,直接面對文本的敘事,這一文本本身所具有的結構卻在無形中發(fā)揮著它的巨大作用,甚至可以左右我們對于文本的判斷。如果脫離了這樣一種獨特的敘事模式,那么這些感受和判斷便無從產生。因此,小說的多重含義與小說復雜多變的敘述手法是分不開的,它的意義正是通過其復雜多變的敘述手法來展開并加以實現的,小說的敘述手法也是小說意義的一部分,而在《判決》這部小說中,由于敘述者視角和態(tài)度的含混致使小說表現出了悖謬的意義。小說的故事

4、情節(jié)很簡單,年輕的商人格奧爾格·本德曼給他在俄國的朋友寫了一封信,告之自己訂婚的消息。然后,他帶著寫好的信來到父親的房間格奧爾里,但父親卻質疑兒子是否有這樣一位朋友。格在頗感尷尬之后轉而關心父親的身體,他幫父親脫掉了外衣,將他抱到床上,并幫他蓋好了被子。父親大怒,道出事情的真相,即那位在俄羅斯的朋友什么都知道,父親就是他在這里的代表,于是父親判決兒子投河淹死,兒子立刻飛奔到河邊投水而亡。如果—————————————————————————————————————————————————————僅僅從

5、故事的內容來看,我們很容易梳理清故事的因果關系,即因為兒子的不誠實,忽視自己的親人,只想著自己等原因激怒了父親,所以父親在自認為發(fā)現兒子試圖對自己取而代之的時候表現出了強硬的一面,通過對事實的有力掌握,他對兒子的行為作出了判決,判他溺水身亡,兒子不堪事實的重壓只能跳水自盡。故事雖說頗為離奇,但筆者認為:文本的意義絕不僅限于我們對于故事背后所指的各種猜測,文本本身也具有強烈的意義導向性。作者通過在多種敘述視角和聚焦方式中展開對故事情節(jié)的建構,讀者也因此在不同的視角中審視情節(jié)內容,在這一過程中,讀者對于文

6、本的感受和判斷受到各種敘述方式的影響,這種影響對讀者形成最終的結論具有很明顯的導向作用。在《判決》這一文本中,這種影響表現在敘述者身份和態(tài)度的含混,敘述者在故事的開始以一個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出現,他并不參與情節(jié)的發(fā)展,游離于故事之外,不做出價值判斷,所以在文本中我們很容易相信他是一個可靠的客觀事實的陳述者。在小說的開頭,這位敘述者為我們描述了本德曼在他自己的房子里寫完了一封給遠方朋友的信,然后開始凝視窗外的風景。這一段僅僅是敘述者對于人物和場景的客觀呈現,讀者在這里只是獲得了一個基本的時空和人物事件的

7、定位信息。隨后,敘述者很快收稿日期:2010-05-28作者簡介:劉壇(1985—),男,河北定縣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34第15卷第4期(2010)劉壇:敘述者的“含混”Vol.15No.4(2010)—————————————————————————————————————————————————————隱退,進入了人物的內聚焦視角,讀者的視野也隨之受到限制,我們只能看到格奧爾格·本德曼的內心活動,只看到了他在自己腦中浮現出的那位遠方朋友的生活狀況,

8、他一邊思索著到底在信中給這位朋友寫些什么內容,一邊不斷地考慮這樣寫是否合適,我們也透過格奧爾格的視角讀出了他對這位朋友的態(tài)度。但是這一視角卻就此中止,敘述者又悄然從人物的內聚焦中脫離,繼續(xù)以全知視角陳述事實,不過敘述者在事實的陳述中卻又夾雜進了只有進入格奧爾格的內聚焦視角才能形成的結論,敘述者的敘述方式已經由限制性的內聚焦轉變成了全知的零聚焦,我們可以參看下面這段原文:就在這三年中,格奧爾格的生活發(fā)生———————————————————————————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