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

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

ID:10194090

大?。?1.84 KB

頁數(shù):4頁

時間:2018-06-12

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_第1頁
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_第2頁
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_第3頁
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_第4頁
資源描述:

《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一、總論:1、關系:所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2、耳腎:主官竅,腎精濡養(yǎng)、聽力、平衡,耳鳴、耳聾、眩暈;3、鼻肺:主官竅,肺氣通鼻、呼吸之氣、門戶、嗅覺;4、喉肺:肺系、經(jīng)絡,行呼吸、聽聲音,肺失調(diào)和;5、內(nèi)治法:通竅化痰、利咽開音、祛瘀消癰排膿、疏肝解郁;☆①通竅:芳香化濁、升陽利濕;②消癰排膿:清熱解毒、散瘀脫毒;6、外治法:①耳:滴、吹、涂、清;②鼻:滴、吹、涂、霧、洗、塞;③咽喉:吹、霧、含、噙(qín)、敷、烙。二、耳?。?、耳郭痰包:耳郭局限性、無痛性腫脹,膚色不變,按之柔軟,穿刺可抽出淡黃色液體;耳郭假囊腫;☆預防調(diào)護:①不

2、宜反復揉按;②不宜切開引流;③穿刺前應嚴格消毒,無菌操作;2、斷耳瘡:耳郭紅腫疼痛、潰爛流膿,甚至軟骨壞死、耳郭變形;耳郭化膿性軟骨膜炎;3、旋耳瘡:圍繞耳郭或耳周的濕瘡,耳部皮膚潮紅、瘙癢、黃水淋漓或脫屑、皸裂;外耳道濕疹;☆病因病機:風毒濕邪犯耳、血虛生風化燥;4、耳帶狀皰疹:外耳及耳周皮膚的帶狀皰疹,耳痛、外耳皰疹,甚或耳聾、眩暈、口眼斜;5、耳癤:外耳道的癤腫,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紅腫;6、耳瘡:外耳道彌漫性紅腫疼痛;彌漫性外耳道炎;7、耵耳癥狀:耳堵、耳脹、耳鳴、耳痛、聽力減退、眩暈;8、外耳道圓形異物:刮勺、耳鉤,順耳道壁與耳道間

3、的空隙越過異物后方,輕輕拉出,切勿夾?。?、大皰性鼓膜炎:耳痛、鼓膜起血泡;兒童、青少年,多單側(cè),冬季;10、耳脹耳閉:耳內(nèi)脹悶堵塞感、聽力下降、中耳疾病;分泌性中耳炎、氣壓損傷性中耳炎;☆分型:①風邪外襲,痞塞耳竅——疏風散邪,宣肺通竅——荊防敗毒散、銀翹散;②肝膽濕熱,上蒸耳竅——清瀉肝膽,利濕通竅——龍膽瀉肝湯;③脾虛失運,濕濁困耳——健脾利濕,化濁通竅——參苓白術散;④邪毒滯留,氣血瘀阻——行氣活血,通竅開閉——通竅活血湯;☆外治法:滴鼻、鼓膜按摩、咽鼓管吹張、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開術、鼓室置管術;☆預防調(diào)護:①鼻涕多,用滴鼻藥;②擤

4、(xǐng)鼻應正確,不宜過度用力,以免毒邪竄入耳竅;☆預后轉(zhuǎn)歸:遷延可轉(zhuǎn)成耳閉或膿耳;中耳有積液,反復發(fā)作,可致鼓室與鼓室內(nèi)壁粘連,聽力明顯下降;11、膿耳:鼓膜穿孔、耳內(nèi)流膿、聽力下降;急、慢性化膿性中耳乳突炎;☆分型:①風熱外侵——疏風清熱,解毒消腫——蔓荊子散;②肝膽火盛——清肝瀉火,解毒排膿——龍膽瀉肝湯;③脾虛濕困——健脾利濕,補托排膿——托里消毒散;④腎元虧損——補腎培元,祛腐化濕——知柏地黃丸、腎氣丸;☆外治法:清除膿液、滴耳、滴鼻、吹耳、涂敷、摘肉芽、摘息肉、乳突根治術、鼓式形成術;12、膿耳變證:耳后附骨癰、膿耳面癱、膿耳

5、眩暈、黃耳傷寒;13、耳鳴:自覺耳中鳴響、周圍并無相應聲源;14、耳聾: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輕者稱“重聽”;☆分型:①風熱侵襲——疏風散邪,宣肺通竅——銀翹散;②肝火上擾——清肝瀉火,開郁通竅——龍膽瀉肝湯;③痰火郁結(jié)——化痰清熱,散結(jié)通竅——清氣化痰丸;④氣滯血瘀——活血化瘀,行氣通竅——通竅活血湯;⑤腎精虧損——補腎填精,滋陰潛陽——耳聾左慈丸;⑥氣血虧虛——健脾益氣,養(yǎng)血通竅——歸脾湯;4-415、耳眩暈:耳竅病變引起的,頭暈目眩、如坐舟車、天旋地轉(zhuǎn);☆分型:①風邪外襲——疏風散邪,清利頭目——桑菊飲;②痰濁中阻——燥濕健脾,滌痰止?!?/p>

6、—半夏白術天麻湯;③肝陽上擾——平肝熄風,滋陰潛陽——天麻鉤藤飲;④寒水上泛——溫壯腎陽,散寒利水——真武湯;⑤髓海不足——滋陰補腎,填精益髓——杞菊地黃丸;⑥上氣不足——補益氣血,健脾安神——歸脾湯;16、鼓膜破裂處理:禁用外耳道沖洗或滴藥;17、耳菌:耳部惡性腫瘤,耳部腫塊、疼痛、流污穢膿血。18、鼓膜正常標志:錘骨短突,錘紋,鼓臍,光錐,鼓膜松弛部,鼓膜緊張部;19、聽功檢查法:①主觀:語音檢查法、音叉試驗、純音聽閾及閾上功能測試、言語測聽;②客觀:聲導抗測試、電反應測聽、耳聲發(fā)射測試;20、耳聾分類:傳導性、感應神經(jīng)性、混合性;三、鼻

7、?。?、鼻疔: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的癤腫,局部紅腫疼痛、呈粟粒狀突起、有膿點;鼻癤;☆排膿:膿成頂軟、消毒、挑破、小鑷子夾出膿頭或吸引器吸出膿栓,不可切及周圍浸潤部分,切忌擠壓;2、鼻疳:鼻前庭及附近皮膚,紅腫、糜爛、滲液、結(jié)痂、灼癢、或皸裂;鼻前庭炎、鼻前庭濕疹;☆外治法:主要用清熱解毒、收斂止癢的中藥外洗或外敷;3、鼻窒:經(jīng)常性鼻塞、慢性鼻塞;慢性鼻炎;☆病因病機:①肺經(jīng)蘊熱,雍塞鼻竅;②肺脾氣虛,邪滯鼻竅;③邪毒久留,血瘀鼻竅;☆注意:避免局部長期使用血管收縮劑滴鼻;4、鼻槁:鼻內(nèi)干燥、黏膜萎縮、甚或鼻腔寬大、慢性;干燥性鼻炎、萎縮性鼻

8、炎;☆病因病機—津傷而致鼻竅失養(yǎng):燥邪犯肺、肺腎陰虛、脾氣虛;☆注意:禁用血管收縮劑滴鼻;5、傷風鼻塞:感受風邪,鼻塞、流涕、噴嚏、急性鼻病;急性鼻炎;☆分型:①風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quán)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quán)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