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歷代醫(yī)家對“陰火”的認識》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歷代醫(yī)家對“陰火”的認識【摘要】關于“陰火”理論歷代醫(yī)家有不同解釋。經分析認為“陰火”是指飲食不節(jié)、勞逸過度、精神刺激三因素綜合作用引起脾胃氣虛而導致的內傷發(fā)熱,是由于脾胃氣虛,氣機失常,致三焦氣失機司所致,源于中焦,起于下焦,見于三焦?!娟P鍵詞】陰火;脾胃氣虛;李東垣1李東垣對“陰火”的認識李東垣在他的《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醫(yī)學發(fā)明》4部著作中,據統(tǒng)計共有40多處提到“陰火”,明確指出“陰火”為心火者2處,為腎火者5處,為脾火者3處,為胃火者1處,為肝火者1處,為肺火者1處,為經脈之火者6處,為五志化火者2處,為實火者1處,
2、為虛火者6處等[1]。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今飲食損胃,勞倦傷脾,脾胃虛則火邪乘之而生大熱”,此處“火邪”即為陰火。因飲食損胃,勞倦傷脾,致使脾胃氣虛而生熱,而勞倦過度亦可引發(fā)腎間陰火上沖。《內外傷辨惑論》中說:“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沖,作蒸蒸而躁熱,上徹頭頂,旁徹皮毛,渾身躁熱?!?此種熱不甚,病程較久,時作時休,時輕時重,遇勞加重,一般上午多見,體溫通常不會很高,多呈現躁熱,休息后陰火回歸腎間,則又呈現表陽虛的常態(tài)。李東垣著作中多處提到陰火產生的病理機制,如在《內外傷辨惑論》中說“人之真氣衰旺
3、皆在飲食入胃,胃和則谷氣上升”;在《脾胃論》中則說“陽氣虛則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氣下流,并于肝腎”;在《內外傷辨惑論》中又說“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肝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而“元氣、谷氣、榮氣、清氣、衛(wèi)氣、生發(fā)諸陽之氣,此六者,皆飲食入胃,谷氣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一也”(《內外傷辨惑論》)。可見這里所說的“脾胃之氣”是指脾胃元氣,脾胃氣虛,生化無源,致使清陽無力上行,脾虛濕聚,下陷下焦陰分,郁而化火。由此可見“陰火”為脾胃氣虛清陽不升,下陷下焦陰中,郁而化火上攻所致?!镀⑽刚摗分姓f:“陰虛則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
4、,熱氣熏胸中,故為內熱?!崩顤|垣反復引用《內經》原文明確指出陰火為內傷發(fā)熱,且與脾胃氣虛有很大關系,是由于飲食失節(jié)、勞倦及喜怒憂恐傷及脾胃,致使脾胃運化失健所致?!秲冉洝吩疲骸皦鸦鹗硽猓瑲馐成倩?,少火生氣,壯火散氣”,可見內傷的發(fā)病機理主要是元氣與陰火關系失調?!镀⑽刚摗氛f:“6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笨梢姡幓鹋c元氣是對立統(tǒng)一的,元氣旺盛,則陰火無以存生,這就是“氣食少火,少火生氣”;元氣不足,則陰火妄動為害,也就是“壯火食氣,壯火
5、散氣”。陰火的存生,取決于元氣,而元氣盛衰與脾胃有很大關系。李東垣言:“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這充分說明陰火源于中焦,起于下焦,系見于上焦,陰火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氣虛。2明代醫(yī)家對“陰火”的認識趙養(yǎng)葵在《醫(yī)貫》中說:“陰虛火旺者,此腎水干枯而火偏盛,宜補水以配火……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正此謂也,如燈燭火亦陰火也,須以膏油養(yǎng)之。”此外,還說:“人身脾土中火,以甘溫養(yǎng)其火而火自退……甘能除大熱,溫能除大熱,此之謂也?!庇纱丝梢姡w養(yǎng)葵所說的“陰火”就是陰虛火旺之火,而“脾土之火”可以溫養(yǎng)而退之。龔廷賢認為“陰火”為“氣虛發(fā)熱”,是
6、因脾胃虛弱、陰血不足所致。其在《壽世保元》中曰:“飲食勞倦傷脾,則不能生血,故血虛則發(fā)熱,熱則氣耗血散?!?近代醫(yī)家對“陰火”的認識近代名醫(yī)蒲輔周認為“氣虛發(fā)熱”是虛陽外越所致,還有“氣虛發(fā)熱”是“腎陰不足、虛火上炎”,“陽虛外感發(fā)熱”等不同認識6[2]。要正確理解“氣虛發(fā)熱”的機制,首先必須解決什么是”陰火”。關于什么是“陰火”,傅沛藩[3]認為“陰火”是因氣虛下陷,濕流下焦,蘊為濕熱;也有認為是陽氣虛衰,陽損及陰;還有認為氣損及血,陰血虧虛而成熱等?,F代一般認為包括3個方面:一是李東垣所說的脾胃氣衰、元氣不足,獨亢于心的心火。二是不能下交于腎,而
7、反沖于上的離位相火。因為它不僅無溫養(yǎng)生氣作用,反而因脾胃氣虛而乘土位,這個離位相火,亦是陰火。三是下焦郁而發(fā)熱的陰火。以上內容基本是根據李東垣對“陰火”的論述而來,這種歸納和整理有利于后人對李東垣所說“陰火”的認識,無論哪一種陰火,均因脾胃氣虛而起,不會因為“心火”、“相火”及“下焦郁而生熱”等不同說法糾纏不清而迷失方向。4“陰火”內涵的初步探討通過分析上述醫(yī)家的觀點,筆者認為所謂陰火是指飲食不節(jié)、勞逸過度、精神刺激三因素綜合作用導致脾胃氣虛而產生的內傷發(fā)熱,源于中焦,起于下焦,見于三焦。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人之一身,皆氣之所撐懸也,此
8、氣在下焦為元氣,在中焦為中氣,在上焦為大氣,區(qū)域雖分而實一氣貫之”,且“人身之氣化由中焦而升降”。脾胃氣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