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試論孟子和楊朱的分歧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試論孟子和楊朱的分歧論文:就目前的資料而言,關于楊朱的思想,學術界已經闡發(fā)得幾近完備了。大抵而言,楊朱以“為我”為根本觀念,與儒墨法三家分別構成兩個極端。就儒家和楊朱的關系論,有著忠君無君的區(qū)別。孟子隸屬儒家一脈,儒家一派人物中,孟子抨擊楊朱方面也最為激烈。然而孟子與楊朱的抵觸是否直接代表著儒家與楊朱的關系呢?其實不然。孟子對楊朱的評判畢竟是一面之詞,其觀點不免存在偏頗,實質上楊朱思想亦有眾多可貴成分。鑒于很少有人詳細論述過孟子和楊朱之間的分歧。本文意欲就這一問題作一點補充并提出自己的些許見解?!≌撐年P鍵
2、詞:孟子;楊朱;分歧 一、孟楊二人及其時代背景 孟楊二人皆處于戰(zhàn)國中期,這一時期的時代特點是諸侯強大而周室衰微,諸侯爭霸而社會混亂。原先周王朝的封建體制分崩離析,天下謀求新的一統(tǒng)。國君們亦漸次開明,之于各種救時濟世學說表現(xiàn)寬容。士一階層遂得以懷抱利器,奔走游說,或為功名或為利祿,或針砭時弊或治國平天下。既流派紛呈,便不免摩擦沖突。孟楊二人即為鮮明佐證?! ≌f到孟子和楊朱兩個人,孟子我們了解得比較周詳,在此不贅。至于楊朱,有必要做一個補充,因為楊朱在先秦典籍中稱謂甚多,這些稱謂是否就是楊朱異常重要;
3、再有楊朱的生卒年問題,是判斷秦漢典籍中關于楊朱記述真假與否的重要因素。先秦典籍中,莊子、孟子、韓非子、荀子等思想家都明確提到過楊朱,故楊朱這個人的曾經存在是毫無疑問的。那么,楊子、楊氏、陽子、陽子居、陽生這些稱謂是否即指楊朱本人呢?有人認為不完全是,有人認為都是,筆者偏向于后一種說法(至于原因,前人已經作過詳盡探討,可參看陳此生的專著《楊朱》以及葛然的《楊朱及其思想學派研究》)。也就是說陽子居就是楊朱,陽生也是楊朱,楊子、楊氏、陽子亦然,這也構成了先秦舊籍中關于楊朱思想記載的可信性,而本文展開討論正是以周
4、秦舊籍為宗的。但楊朱的生卒年近乎撲朔迷離,因為我們知道,甚至連孟子的確鑿生卒年也無定論。關于楊朱的年代,比較可信的是門啟明關于“最早必在墨子后,而最晚必居孟子前;大概他生卒年代上的約數(shù),當是在西紀元前450至370年之間”一說。葛然也認為楊朱當在孟子之前,墨子之后,但同時提出“楊朱之生卒年約在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00年”。盡管兩種觀點的具體時間有別,但楊朱處于墨子孟子之間這個史實是為不假。以上是關于楊朱的一些生平資料概要。最后,稍微提一下本文對于文獻的引用問題。事實上,記載楊朱的書籍甚少,迄今為止,只
5、有民國時期的兩本著作是專門討論楊朱的,一是陳此生的《楊朱》,一是顧實的《楊朱哲學》。另外,楊朱的言論散見于《孟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著作,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而記載楊朱言行最為詳盡的《列子》一書中有《楊朱》一獨立篇,遺憾的是,今傳《列子》被證明是偽撰。但是,陳此生認為《楊朱篇》是真的,理由之一是“《列子》書里各篇,差不多有十分之八是東抄西襲的,若細細將它分解,大概有十分之六見于《莊子》,十分之二見于《呂氏春秋》、《韓非子》……等書;其中尤以《皇帝篇》抄襲的厲害,最少有十分之九是由各書
6、聚攏而成。但只有《楊朱篇》卻不如此,這篇里頭的話很少發(fā)見在古代書籍……和列子原來無涉?!标惔松脑拰嶋H上是不可靠的,既然我們掌握的楊朱史料本來就少,那么又何以證明《楊朱篇》就不是偽撰呢?難道僅僅因為《楊朱篇》很少或者基本沒有抄襲古籍內容?如果僅因為這樣而斷定《楊朱篇》本來就是獨立的,邏輯上是不通的。為什么不可以理解成“抄襲不成,索性杜撰”呢?故愚意以為,楊朱大抵不是著作等身之人,否則,他的學說絕不會如此迅速就湮沒無聞。因為,自漢以降,關于楊朱的事跡便資料殘缺,難以考證;再者,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也未曾提及楊
7、朱。而和楊學同樣遭到摒棄的墨學則不然,其有《墨子》一書傳世,關于墨家的資料也比較豐富。總而言之,千百年來,學者混淆是非之事不一而足,幾近積重難返,以致今人看來,楊朱不過無名小卒。實則不然,僅從孟子對他的重視來看,便可證明楊朱并非小人物。非特不是小輩,而且自成一家,獨立于儒、道、墨、法等家之外,為當時顯學之一。那么,孟子和楊朱的分歧究竟在哪呢? 二、人性的論爭 實際上這是孟子和楊朱對人們情感、價值觀、態(tài)度、社會風氣的不同判斷和選擇,即對人類德性的不同理解?;趯Φ滦缘牟煌斫猓阋l(fā)了社會控制方式上的差
8、異。因為德性發(fā)展存在著多種可能,一種可能性將指導一種行為,當這種行為擴至一個比較大或者相對復雜的整體時,就必須考慮對它的調節(jié)和控制問題。譬如一個民族從來就是好動尚武的,就不能拿農耕民族的溫和禮儀對其說教;若一個民族從來就是詼諧浪漫的,就不適宜用嚴肅拘謹來捆綁它。只有順著人類本來的德性,才能發(fā)揮出較好的社會形態(tài)。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考究德性呢?其一就著重表現(xiàn)為關于人類天性問題的思考,即人性問題。而人性論的差異,暗中成為了辯者們的原